外匯天眼APP訊 : 目前,雖然衡量標普500指數波動率的恐慌指數VIX已較3月和4月大幅下降,從峰值的82.69降至25水平附近,但仍是疫情前水平的兩倍,之前主要在12水平上下小幅波動。
這說明流動性仍然是一個問題,在1999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期間,VIX指數也是運行於20水平上方。
【走近波動率】
「波動率」一詞在報道、投資者的交流中隨處可見,好像是人人都理解的一個概念。但其實,有多少投資者真正理解金融波動性?有多少人知道波動率對其投資結果的具體影響?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知道波動率和流動性之間的關係呢?
在教科書的定義中,波動率是衡量收益率圍繞均值離散程度的一種指標。 離散程度越高,波動率越高,最終潛在收益的可能結果越多。
波動率通常以+/-1標準差來表示。例如,14%的年化波動性意味著,投資者的年化回報率有68%的可能錄得+/-14%。波動率公式體現在圖表中是一條正態分佈的鐘形曲線,其中價格變化是受限的。
正態分佈意味著市場下跌1%或上漲1%的可能性相同。但現實情況並不總是符合正態分佈的。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假設是金融市場的核心。這一假設隱含著這樣一種觀點,即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並基於此發展出一系列風險管理、期權定價以及許多經濟和市場理論。但問題在於,這種假設是完全錯誤的。
在假設的正態分佈曲線中,標普500指數上下波動「絕對不會」超過5個標準差。這裡的「絕對不會」是指每350萬個交易日(大約14000年)可能都不會發生一次。但自1970年以來,標普500已有34個交易日波動超過五個標準差,僅在2020年3月,就出現了7次。
很多時候,投資者會用波動性來定義風險。例如,根據標普500指數1970年以來的資料,投資者可以有95%的把握假設,他們在任何一天的損失都不會超過2.16%。透過對波動性進行年化,便可以建立長期風險的度量。
投資者經常把波動率和風險之間的關係當作真理。這個錯誤經常導致投資者低估了風險。精明的投資者必須明白波動性假設的缺陷,併為統計學上的不可能事件做好準備。
【波動率和流動性的關係】
統計學者 Todd Harrison舉了一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波動率和流動性的關係:
「A市場的買方和賣方都願意在當前價格附近,以較小的價差執行股票交易;而B市場幾乎沒有願意執行交易的買家和賣家,或者他們希望買賣的數量規模較小,給出的報價範圍也很不統一。那麼A市場中的價格就會有序地小幅度波動,B市場的波動則會較大,因為買賣雙方必須對價格有更大的讓步才能達成交易。」
以上的例子表明,A市場比B市場更具流動性,因此A市場的波動性也小於B市場。
流動性是動態變化的,例如,如果投資者信心減弱,市場不確定性增加,A市場的流動性狀況會迅速惡化,看起來更像是B市場。這種情況會導致報價的失衡,市場的結算價也會逐漸變得不確定。
其結果是,隨著潛在買家離場,價格會出現「缺口」或突然下跌。絕望的賣家急於定下一個能夠達成交易的價格,可能會恐慌地接受低價。換句話說,當市場流動性較差時,波動性會大幅上升。相反,當市場的報價集中在一個共同價格水平附近,波動率會較低且保持穩定。
下圖顯示了這種動態變化,並比較了波動率與平均報價規模大小之間的關係。
從今年3月到5月,美股每天的價格變化都很大。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指數的價格可能會上下波動超0.5%。在峰值時,隱含波動率達到85,如上所示。相比之下,在2019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這一比率在10-20之間。這裡再次說明,波動率和流動性呈負相關。
上圖顯示了波動率傾向於在牛市中保持低水平或下降趨勢,在熊市中迅速上升。要解釋這個現象,請記住拉里·麥卡錫的一句話:「高價吸引買家,低價吸引賣家。而賣家的行為往往比買家更不理性。」實際上,當恐懼和不確定性增加時,流動性就會流失。
恐懼對市場的短期影響遠大於貪婪。行為研究表明,投資者做出的非理性決定偏向於自我保護而不是回報。
例如,當被要求在「獲得90美元「或「90%的機會贏得100美元」之間進行選擇時,大多數人會避免冒險並選擇90美元。從數學期望上講,兩種情況下的預期結果都是90美元,但大多數人都選擇避免一無所獲的風險。恐懼或失敗的風險比貪婪更能推動市場發展。貪婪通常需要時間來醞釀,但恐懼往往突如其來。
目前的波動率水平提示著投資者:市場結構並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更容易出現價格的急劇變化。儘管近幾個月來多數市場一直在上漲,但流動性狀況表明,壞訊息或市場情緒的變化可能會瞬間導致鉅額的損失。
流動性仍差,自滿情緒過高,投資者還需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