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蒙牛入主中國最大有機奶企中國聖牧後,伊利也於近日宣佈認購港股上市公司中地乳業16.6%的股份,以穩定原料奶供應。
近年來,下游乳業對優質奶源的爭奪越發激烈,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等頭部企業均參與其中。而其背後的原因與近兩年國內奶牛存欄下降、奶源供給緊張有關。在今年疫情影響下,中小牧場持續退出,進口奶源等原料供應不暢,而高品質低溫鮮奶需求持續上漲,促使下游乳企加碼奶源佈局的意願更加明顯。
業內認為,透過上下游聯姻的方式,中國乳業找到了一條獨特的中間路線,牧場利益和乳企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在奶價上行的背景下,規模牧場建設熱潮正在全國持續,而下游乳企對上游資源的爭奪已進入尾聲。但無論產奶能力還是奶源獲取,行業巨頭的優勢都越發明顯。
上下游乳企密集聯姻
8月2日,伊利股份宣佈,為進一步穩定原料奶供應,其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擬以約2.03億港元的價格,認購中地乳業約4.33億股。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16.6%的股份,位列後者第二大股東。
資料顯示,中地乳業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主要從事牧場經營業務和進口貿易業務,以原料奶生產及銷售為收入支柱。2018年、2019年,中地乳業營業收入分別為14.25億元、14.99 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63億元、1.02億元。
這並非伊利首次對上游奶業資產出手。早在2016年11月,伊利就有意認購“中國最大的有機乳品公司”中國聖牧37%的股份,因未透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查而擱淺。2019年8月,由伊利持股40%的優然牧業宣佈以22.78億元的價格收購乳業上游公司賽科星58.36%的股權,成為後者控股股東,加碼奶源佈局意圖明顯。
另一家乳業巨頭蒙牛也抓緊“跑馬圈地”。近期,蒙牛全資子公司宣佈將以每股0.33港元的價格行使對中國聖牧約11.97億股的認股權。交割後,蒙牛將合計持有中國聖牧約17.8%的股份,超過中國聖牧董事長邵根夥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蒙牛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蒙牛長期看好有機奶市場,重視優質有機奶源佈局,增持符合公司戰略。而在入股中國聖牧前,蒙牛已先後入主國內最大上游乳企現代牧業、收購中國聖牧下游資產,並有意以債轉股或參股等形式收購駿華農牧股份,支援後者擴大養殖規模。
除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外,光明乳業、新希望乳業也在上游領域有所佈局。2019年9月,新希望乳業認購現代牧業9.28%股權完成交割,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持股數量僅次於蒙牛。同年12月,光明乳業宣佈參與競拍江蘇輝山乳業及牧業資產,並最終以7.5億元的價格中標。2020年7月17日,在江蘇輝山資產的基礎上,光明乳業聯手銀寶集團成立的江蘇銀寶光明牧業牧場舉行了揭牌儀式。
奶源供給緊張為主因
受進口大包粉及復原乳衝擊、原料奶價格低迷及銷售困難、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我國上游乳企自2016年起普遍陷入業績泥沼,兩大上游巨頭現代牧業、中國聖牧連續3年虧損,其他上游乳企也大多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
經過幾年“洗禮”,中小牧場加速退出,國內奶源供給逐漸從過剩走向緊俏。根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的統計,2014年到2018年,我國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857萬頭下降到504萬頭,2019年存欄量約470萬頭。同時,國內環評越發嚴格,不達標中小型牧場紛紛關停退出。今年疫情影響下,中小牧場持續退出,奶牛存欄進一步下降。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2016年到2019年,下游乳企加緊上游佈局的一大原因正是奶源不足。“乳企發展低溫乳品和高階乳品,需要保證未來5到10年優質奶源的穩定供應。”
乳業上游雜誌《荷斯坦》主編豆明表示,疫情造成大包粉等進口乳品原料供應不暢,很多地區出現產地原料價格下降但終端售價上升的非正常現象,加上國內奶源緊張,下游乳企為保證未來奶源供給及業績增長需要提前進行佈局。
針對對上游乳企的收購策略,蒙牛總裁盧敏放在今年5月28日回應新京報記者稱,蒙牛併購很重要的一點是戰略驅動,不是單純衝著規模而去。2018年蒙牛佈局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時,國內原奶情況是供大於求。基於對中國乳業未來發展的前瞻性判斷,蒙牛對這兩家上游乳企進行投資,“假如今天才去收購,至少要再多花一倍的代價才能做到。”
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曾在去年召開的第七屆“新鮮盛典”上表示,現代牧業是南方地區唯一的規模牧場,生產的優質原料奶對於以巴氏奶產品為主的新希望乳業來說不可或缺,奶源與新希望乳業工廠也很配套。新希望乳業在今年1月接受投資者調研時預計,2020年公司自有奶源佔比將從2019年的20%提升至40%-50%,國內奶價仍會處於平穩上升通道,與現代牧業的合作降低了奶價波動對公司成本的影響。
上下游協同效應顯現
伴隨上下游乳企的聯姻,國內奶源格局已被改寫。豆明預計,奶價上行、牧場擴容、中小牧場退出、奶源供給向巨頭集中將成為大機率事件,產業鏈條的利益分配也將更加合理。
由於利益聯結機制不強,以往上下游乳企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豆明曾見證每到春季產奶旺季,上游乳企高管往往會到下游乳企主動示好,到了秋季幹奶期,雙方地位又發生了反轉,“這是不正常的現象”。
從業績表現來看,近幾年上下游乳企的波動頻率並不一致,上游乳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分享到乳品市場增長帶來的成果。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曾試圖推出自有液奶產品提升利潤,但受制於渠道資源及營銷能力,結果均不理想,反而對業績造成了拖累。
轉折發生在2017年,蒙牛增持現代牧業股票併成為戰略股東,雙方在原奶銷售、品牌奶銷售、財務融資、飼料採購等方面的協同不斷深化,現代牧業得以將精力集中在上游養殖環節。2018年,現代牧業虧損幅縮窄,2019年實現扭虧。
2018年12月,中國聖牧宣佈全資附屬公司聖牧控股、聖牧高科向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合計持有的內蒙古聖牧高科奶業有限公司51%股權,並不再從事下游乳製品業務。2020年1月,內蒙古蒙牛收購了上述公司剩餘49%的股權。受生鮮乳價格上漲、上下游乳企協同效應影響,中國聖牧2019年也實現了扭虧。
豆明認為,中國乳業找到了一條獨特的中間路線,這種結構目前來看是良性的,牧場利益和乳企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需求上漲帶動牧場業績
儘管今年的疫情對各類乳品消費均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高品質低溫需求上漲,帶動了優質奶源企業的業績。
統計資料顯示,上半年我國生鮮乳產量為1431萬噸,同比增長7.9%。現代牧業預計上半年溢利不低於1.9億元,中國聖牧預計集團權益持有人應占綜合溢利不少於1.3億元。
受奶價上行影響,近兩年大型牧場新建專案開始增多。據豆明瞭解,新建專案多集中在內蒙古、寧夏、東北等北方地區,其中不乏伊利、蒙牛、新希望乳業等下游乳企參與其中。而無論產奶能力還是奶源供給,都在向行業巨頭鮮奶集中。
據《荷斯坦》雜誌統計,2019年,中國牧業集團25強產奶量為935萬噸,約佔商品奶產量50%左右,高產牧場多集中在3000-8000頭這一規模。以收奶量計,下游乳企前20強合計佔比達80%以上;以商品奶量計算,伊利、蒙牛合計佔比超過60%。
豆明認為,目前上游牧場整合仍在繼續,奶源供給緊張、奶價持續上行為牧場獨立發展提供了可行性,與下游乳企聯姻並非是唯一可選擇的道路。
對於行業發展趨勢,8月4日,現代牧業方面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基於低溫高階鮮奶市場的利好前景以及優質原奶供不應求的現狀,各大乳企都在佈局上游優質奶源。但隨著龍頭乳企原奶佈局日趨完善,加上上游轉型,中小養殖戶紛紛出局,優質奶源基本“名花有主”。隨著內蒙古“中國乳業產業園戰略合作專案”的落地,以及部分乳企選擇開始自建牧場,下游乳企對上游資源的爭奪已進入尾聲。
新京報記者 郭鐵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