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保險+期貨” 金融活水澆灌出“金蘋果”

  沿著渤海灣到黃河故道、秦嶺北麓一直向西北蜿蜒至黃土高原,盤臥著一條“甜蜜”的生產線,其間盛產一種廣為人知的水果——蘋果。

  陝西省延長縣坐落其間,該縣安溝鄉王良溝村果農史功福說,這幾年,村廣播每天滾動播放蘋果期貨價格資訊,同時山溝裡來了許多陌生人,在與他們的攀談中,祖祖輩輩種蘋果、賣蘋果的史功福發現“原來蘋果還能這麼賣”。2019年,憑著向“路人”學來的議價術,他的賬本上就實實在在地增加了1.6萬元收入。

  果農的幸福記憶

  史功福說:“近年來,經常會見到一些戴眼鏡的文化人來村裡打聽蘋果長得怎麼樣。聽說霜凍把果子凍了,還要問凍了多少?說什麼減產了,蘋果期貨要漲了。”

  根據縣裡的統一安排,村裡的廣播也每天滾動播放蘋果期貨價格,果農們對即將上市的蘋果價格提前有了心理預判。2018/2019產季新蘋果下來後,史功福主動和果商議價,最終確定訂貨價格3.7元/斤,比上一年多賣了1.1元/斤,賣果收入增加了1.6萬元。

  陝西省延長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蘋果種植面積30多萬畝,年產量將近30萬噸。“2018/2019產季凍害導致的減產發生後,當地不少果農一改過去‘聽果商報價,自己估摸差不多就賣了’的做法,轉而主動和果商議價,雖然當年延長縣蘋果總體減產8%,但整體銷售價格同比提高30%,果農總收入增加了20%。”延長縣縣長曹林虎說。

  蘋果期貨2017年12月22日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之初便趕上了蘋果大漲行情,一度引發網路熱議。價格大漲背後的減產資訊令產區當地政府及果農警醒,一改傳統成交模式,提高售價,果農在產業鏈利潤分配中大大增強了議價意識。

  隨著蘋果期貨上市,2018年4月陝西省縣域的首家期貨公司營業部——長江期貨延長縣營業部正式成立。營業部總經理閆景壘介紹,兩年來,每到蘋果收穫季節,他幾乎要跑遍延長所有的鄉鎮,指導果農學會看期貨價格賣蘋果,透過蘋果“保險+期貨”保價格。

  倒逼產業加速標準化

  作為我國眾多水果產業的支柱之一,我國蘋果大規模種植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2019年我國蘋果總產量4242萬噸,佔我國水果總產量的15.5%,在水果產量中位居第三,產值超過2000億元。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蘋果單位面積產量低而不穩、同果不同價的現象較明顯,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果品質量不穩定所致。2017年底,蘋果期貨適時推出後,逐漸成為企業提高標準化水平的催化劑。

  延安市是我國蘋果最重要的產區之一。2019年延安蘋果種植面積為392萬畝,產量350萬噸,佔陝西蘋果總產量的33%、全國蘋果總產量的8%,蘋果鮮果總產值140億元,蘋果收入佔農民可支配收入50%以上。

  延安富縣誠鑫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延安市首批涉足蘋果期貨的企業之一。從蘋果期貨上市初始,公司總經理季雙龍就開始關注蘋果期貨。

  “想參與蘋果期貨,產品必須先標準化。”季雙龍說,2018年起,公司從種植環節開始嘗試精準測土、科學施肥、精細化管理等手段,提高蘋果的優果率和一致性,同時引入智慧選果線,配備了專業檢驗人員、儀器裝置和操作室,蘋果出入庫時按照相應的標準和流程進行檢驗分級,通過後端標準化分選,做好果品分級,根據期現貨價格,選擇合適的渠道進行銷售或交割。

  在產業標準化程度相對更高的山東,一些企業則在採購果農貨物時,就嘗試按照期貨交割標準的要求,分級分價採購,力求從收購環節就開始標準化流程操作。

  2019年10月,山東煙臺某蘋果龍頭企業在新果收購時,開始不區分產地,對果農按照期貨標準整理的貨物統一價格收購,且較傳統的一二級貨物有0.2元—0.3元/斤的溢價。公司負責人介紹:“蘋果期貨不再區分山東蘋果、陝西蘋果,只要符合標準的蘋果,都是一樣的價錢。我們發現,按照統一標準收購的貨物,比較契合下游超市的需求,企業無論給下游供貨或參與交割都更方便,節省的代辦、分選和打殘成本摺合0.5元-0.6元/斤。”

  業內人士稱,目前,果農、企業的標準化意識和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有利於形成良性迴圈。蘋果產業標準化之後,相關企業多年來面臨的融資難題得以緩解。針對蘋果貿易企業“集中收購,全年銷售,鮮果很難在銀行抵押貸款”的特點,期貨公司的現貨子公司透過倉單融資業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收購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幫助企業增加融資渠道,擴大經營規模。

  “鮮果很難在銀行融資,每到收購季,蘋果貿易企業都面臨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陝西省白水盛隆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侯保智介紹,以往收購時,公司只能邊採購邊銷售,利用銷售資金再重新採購,由於銷售和回款週期較長,經常錯過很多市場機會。公司作為蘋果期貨首批交割倉庫之一,2018年透過蘋果倉單融資近3000萬元,有力保證了當年的採購資金,公司還將冷庫庫容從1萬噸增加到1.2萬噸,並透過規範經營、控制風險等措施,實力不斷增強。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參與蘋果期貨的現貨企業已近百家,交割貨物超過1.7萬噸,企業管理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

  “保險+期貨”效果明顯

  像閆景壘這樣深入縣域基層的期貨公司人士越來越多,為原本貧瘠落後的蘋果產區帶來了更為豐富和專業的資訊來源。

  對果農來說,透過期貨市場提前預判蘋果價格,增強了議價能力,同時透過參與“保險+期貨”,“豐產年份價格跌,果農辛苦不豐收”的局面慢慢發生變化。據鄭商所資料,已結束的11個蘋果“保險+期貨”專案共覆蓋農戶15867戶,其中貧困戶13909戶,承保蘋果10.3萬噸,賠付4847.22萬元,戶均3055元。

  對貿易商來說,蘋果“集中收購,全年銷售”的特點,造成企業經常面臨價格波動、存貨滯銷的風險。蘋果期貨上市後,企業透過套期保值、場外期權、基差貿易、現貨交割等方式,規避了價格風險,拓展了銷售渠道,提升了經營效益。

  交易所也在與現貨市場的磨合中不斷成長。鄭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蘋果現貨市場執行不規範、標準意識低、小散亂等問題,交易所持續根據產業需求和變化不斷糾偏、完善規則。截至目前,鄭商所已完成兩次合約規則修訂,將合約規則設計思路由“引導產業”轉變為“貼近產業”,最終深化為“順應產業”。此外,蘋果“保險+期貨”試點三年來,投入資金翻倍增長,分別為892.1萬元、1891萬元、4000萬元(預計);試點模式不斷豐富,由單一的分散試點、縣域試點向“縣域+分散+農民合作社”結合轉變。

  對產業管理來說,蘋果期貨在引導提升產業標準化理念的同時,不斷向產業標準的制定者反饋近年來我國蘋果產業的發展變化,幫助產業標準的更新完善。濟南果品研究院是鮮蘋果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也是蘋果期貨的質檢機構。研究院蘋果標準業務負責人介紹,蘋果期貨上市後,透過期貨市場的集聚效應,進一步推動了國標和產業的結合,擴大了國標的影響力。與此同時,蘋果期貨的交割標準在採納國標基礎上,根據紅富士品種現貨實際情況,對部分指標進行了完善,並透過期貨交易、交割、質檢的實踐檢驗,貼近產業需求,不斷修訂完善,這也給下一步蘋果國標的修訂,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和經驗。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24 字。

轉載請註明: 巧用“保險+期貨” 金融活水澆灌出“金蘋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