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第32期年度《香港銀行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香港所有持牌銀行的總資產在2019年增長4.8%至21萬億港元,其中貸款和墊款增長6.4%(2018年增幅為3.5%),首次達到10萬億港元。所有持牌銀行在扣除減值準備前的經營利潤由2018年的2760億港元增長4%至2870億港元。受訪持牌銀行於2019年的信貸質素亦保持強勁,貸款減值比率從0.51%輕微改善1個基點降至0.50%。
畢馬威中國香港銀行業與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馬紹輝(Paul McSheaffrey)表示:“雖然銀行於2019年在運作上遇到困難,但整體表現基本良好,盈利能力亦有所上升。踏入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爆發及宏觀經濟存在不確定性,銀行要面對收入下降及無可避免的信貸減值成本上升對銀行盈利能力產生的重大影響。不少銀行需要將利用成本管理作為提高利潤的首要對策,以保持其盈利能力。”
淨息差方面,受客戶存款利差擴大所帶動,2019年所有受訪持牌銀行的平均淨息差增加了13個基點至1.79%。2019年,十大持牌銀行的平均淨息差從2018年的1.69%增至1.71%,其中有八家的淨息差錄得增長。(注:十大持牌銀行指香港註冊持牌銀行中截至2019年12月13日總資產最高的十家銀行,包括恆生銀行、匯豐銀行、星展銀行、東亞銀行、中信銀行、南商銀行、中銀香港、工銀亞洲、建行亞洲、渣打銀行)。
具體而言,報告顯示,2019年,恆生銀行和匯豐銀行繼續在十大銀行中錄得最高淨息差,其中恆生銀行的淨息差較2018年上升2個基點至2.2%,匯豐銀行的整體淨息差較2018年下降4個基點至2.02%,淨息差排名第三的為星展銀行,錄得最大的淨息差增幅(13個基點)至2%。
成本管理仍然是香港銀行業2019年關注的重點之一。2018年,所有香港持牌銀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率均有所增加。與此相比,所有受訪持牌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在2019年小幅下降了69個基點,從45.44%降至44.75%。總經營支出從2018年的1910億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2040億港元,增幅為6.7%。
報告顯示,2019年十大受訪銀行的總經營收入增長了4.7%,而與此同時,總經營支出上升了6.8%,抵消了經營收入錄得的增長。十大銀行的加權平均成本收入比率從2018年的40.4%小幅增至2019年的41.2%。其中,工銀亞洲的成本收入比率最低,為23.88%,而渣打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率最高,為61.76%。在十大受訪銀行中,僅有星展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率下降81個基點至43.76%。中信銀行成本收入比率增幅居十大銀行之首,從2018年的40.25%增至2019年的44.26%。
信貸質量方面,報告顯示,香港所有持牌銀行的信貸質量在2019年仍然保持強勁。香港銀行業的貸款減值比率小幅改善1個基點,從0.51%降至0.50%。十大受訪銀行的平均貸款減值比率為0.51%,與2018年持平。有3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顯著上升,而作為香港最大的銀行,匯豐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抵消了上述增幅,使減值比率得以保持。
報告指出,香港銀行業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淨利息收入。因此預計香港銀行業將面臨一系列影響其淨息差的挑戰。例如,美國的利率目前維持在低水平,這反過來將影響香港的利率以及香港銀行業維持資產收益和存款利差所產生的收入水平的能力。
與此同時,2020年,香港將有八家虛擬銀行進入市場,目前已有眾安銀行和天星銀行開業。報告指出虛擬銀行預計將在價格上與傳統銀行展開競爭以吸引客戶及存款,並預期將推高融資成本。
儘管如此,由於虛擬銀行的存款在總存款餘額中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至少在短期內大約佔總存款餘額的2%至3%。報告認為這預示著虛擬銀行造成的特殊壓力在短期內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