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更好實現“老有所養”,中國還面臨哪些“升級”挑戰?
中新社北京8月16日電 題:更好實現“老有所養”,中國還面臨哪些“升級”挑戰?
中新社記者 魏晞
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讓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養老保障壓力。如何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讓養老保障體系更可持續、更廣覆蓋、更加公平,中國仍面臨不小的“升級”挑戰。
“養老保險不只是老年人老有所養的保障問題,還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鬍曉義16日在“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上表示,幾乎每個家庭都面臨現實或潛在養老經濟風險,養老保險安排幾乎需要貫穿一個人從成年到中老年的全過程。
胡曉義說,2019年中國直接支付的養老保險金額約為5萬億元人民幣,約佔當年中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22%;截至2019年末,基本養老保險、職業年金、企業年金、養老戰略儲備等還有11萬億元結餘儲備,“總計16萬億元的養老保險資金在社會經濟當中運作,財富量是相當大的”。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無論從總體看,還是從單個制度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老保障計劃,但仍然存在可及性、流動性、包容性不足的問題;群體之間、地域之間、城鄉之間也存在養老待遇差別。
為此,中國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有更為清晰的計劃。胡曉義建議,一要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特別是針對新業態群體、城鎮化轉移群體的參保計劃;二要推進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在更大範圍內分散推行;三是要漸進性地延遲退休年齡;四是擴大籌資渠道,增加戰略儲備。
“在中國漸進性延遲退休年齡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選擇,只是力度、時間、方法、路徑的問題。”胡曉義說。
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近期釋出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之後,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14%;2050年,中國老齡化將達到峰值,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27.9%。
中國人口老齡化來得快、規模大,而且發生在中國經濟尚不發達、發展還不平衡的階段,使得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雙重挑戰。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建議,保險機構應發揮長期資金管理、大類資產配置、長期資產創設、穩健審慎投資四大業務特長,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曹德雲認為,中國應研究推動進一步擴大養老金投資範圍的問題。從國際經驗看,養老金的多元化配置是實現保值增值的重要基礎。為此他建議,各部門在對各類養老金進行資產配置的基礎上,應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逐步擴大權益投資、另類投資、產業投資、境外投資,從而積累更長期、更持久、更優質的養老保險資產。此外,還應多借助金融科技,提升養老金數字化的運營能力。
大家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徐敬惠認為,談到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首先需要分析中國居民養老保障需求。這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避免因人均壽命增長造成的養老金儲備不足;二是應對經濟週期下行和資本市場波動風險,實現養老金的保值與增值;三是為養老生活構建附加保障,有效獲取健康與養老服務資源。“保險恰可在滿足上述需求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徐敬惠認為,由於保險資金運作特點可以完美契合養老資金對於安全性、營利性和流動性的要求,因此,保險業可以進一步發揮自身在長期資金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以及在市場化運作方面的機制優勢,更深入地參與到養老資金的受託管理服務之中,服務於養老資金運用效率的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