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門兄弟”左右互搏?螞蟻集團上市後與恆生電子或存在同業競爭
華夏時報記者宋婕 陳鋒 北京報道
伴隨著螞蟻集團宣佈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尋求同步發行上市,一邊是螞蟻集團員工對財富自由的嚮往,另一邊是控股企業恆生電子對公司未來發展的茫然。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兩家公司在業務上存在諸多重合,或已達到同業競爭的標準。記者掌握的資訊是,不能失去金融的恆生和無法割捨金服的螞蟻,在面對這一監管禁區時,尚未有妥善的解決辦法。如何釐清兩者之間的重合業務,不損害上市公司股東利益,業內人士認為,走一步看一步或將是兩難境地中最可能的結果。
恆生電子曾是殼?
從恆生電子一季報的十大股東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杭州恆生電子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其20.72%的股份。天眼查顯示,螞蟻集團正是杭州恆生電子集團的唯一股東,也就是說,螞蟻集團持有恆生電子20%的股權,是其當之無愧的大股東。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也都是馬雲。
恆生電子是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產品與服務的提供商,主要面向證券、期貨、公募、信託、保險、私募、銀行與產業、交易所以及新興行業等9大金融行業提供金融科技全面解決方案。
最初恆生電子的大股東是浙江融信網路技術有限公司,馬雲入主後,2015年,螞蟻金服將浙江融信收入麾下,認購其100%股權,間接持有恆生電子20.62%的股權。馬雲拿下恆生電子,被認為是其在金融佈局裡又落一子,進入金融業基礎設施領域。
2019年,浙江融信轉讓出恆生集團100%的股權,從螞蟻金服孫公司變為全資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次股權變動,恆生電子的實際控制人均未發生變化,仍為馬雲。
當時一連串的動作,讓市場投資者認為,螞蟻拿下了恆生電子就等於切入了金融行業後端,提升其整體高估值,並借殼在A股上市,後來的事實表明這樣的預期並沒有實現。
業務多有重合
佔據著絕對的市場份額,背靠著螞蟻,恆生電子多年來在A股一直飄在天上,營收、利潤屢創新高,毛利率超過90%,除了股價高很難找出其他毛病。但隨著螞蟻集團開啟IPO,情況或將有變。
近年來,恆生電子透過投資、併購等方式進入了區塊鏈、智慧投顧、智慧投資、智慧資料、大資料、金融雲領域。而螞蟻集團的業務除大眾熟知的支付業務外,還包括數字金融和科技服務,從C端不斷走向金融機構。科技服務涉及區塊鏈、人工智慧、安全、物聯網和金融雲等業務,這都是恆生電子的主營業務。
螞蟻集團旗下擁有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基金、銀行、線上理財、保險、徵信、擔保等多種金融牌照和實體公司,是業務龐雜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恆生電子旗下也擁有基金銷售、金融資料供應商、網際網路金融等,而且還在加速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收購與併購進度。
按照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所從事的業務與其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所控制的其他企業所從事的業務相同或近似,雙方構成或可能構成直接或間接的競爭關係,可能對公司的業務開展及股東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
若恆生電子和螞蟻集團確實形成同業競爭,兩家公司或將無法平等競爭,可能會對公司的正常經營收入及股東的利益造成損失。
兩難的抉擇
《華夏時報》記者致電螞蟻集團,接電工作人員稱必須提供兩家公司業務有重合的連結方可向相關部門反饋。截至發稿,對方未有回覆。
在上證e互動上,近期有投資者向恆生電子提問,公司業務與螞蟻集團多有交集,螞蟻集團啟動上市後,公司如何避免與其的同業競爭?公司董秘迴避了這一問題,稱“感謝您的關注。”
《華夏時報》記者致電恆生電子證券事務部,其工作人員稱,是否與螞蟻存在業務重合,應該由螞蟻集團來定義,並由他們在上市前妥善處理好這一問題,公司無法對此進行評論。
恆生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螞蟻要上市,與恆生之間的同業競爭,對於兩家公司而言都是大事,目前雙方還在探討,恆生內部也在討論,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口徑回答。
曾任中信證券高階副總裁兼網際網路首席分析師的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容告訴記者,原本螞蟻做金融,恆生做金服,現在螞蟻變成科技公司,必須也要有金服。從理論上來說,螞蟻控股恆生電子,有助於提升自身價值,但客觀來看兩者必然會互相競爭。
他提出幾種解決方案,首先是資產轉讓,但恆生不樂意減少自己的業務,螞蟻也需要這些業務來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其次,兩家公司可以透過換股的方式,交叉持股,或者螞蟻控制恆生電子的高管團隊,但操作難度不小。另外的方法就是展開競爭,螞蟻擴大自身的科技相關業務,兩家在市場上公平競爭,一邊競爭一邊調整定位,走一步看一步。
資深投資人士杜坤維也秉持著走一步看一步的觀點。他告訴記者,註冊制放寬上市條件,像螞蟻金服這樣的獨角獸上市,影響很大,同業競爭雖然是問題,但瑕不掩瑜,上交所會特殊對待的,不會影響其上市。上市以後,一塊處置成熟的、涉及同業競爭的業務,可能是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