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直接衝擊實體經濟,造成全球經濟社會層面上的巨大災難。雖然我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重啟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面,但是正如第一季度經濟資料所顯示,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秩序的外生衝擊百年一遇,已經出臺的一系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較於複雜局面下的疫後經濟重建目標及較長期將面臨的下行壓力,顯得力度偏弱且碎片化,政策目標明確度不高。1929年大蕭條因政策力度不夠而遷延日久,就是歷史給予人們的教訓。經濟疲軟的慣性會使得後期經濟下行的壓力更大,問題更難解決。當前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以更強的推動力,出臺力度更大的經濟復甦和重建方案,使得經濟重獲活力。
近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多次組織教授們就疫後中國經濟重啟建言獻策,根據疫情影響性質以及中國經濟核心邏輯的變化,提出了一攬子政策建議:
我們建議更加明確貨幣政策在疫情下經濟重啟中的定位。貨幣政策應進一步配合財政政策,為經濟復甦反彈提供充裕的流動性,同時適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從而引導貸款利率下行,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並透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和加強貸款用途監管,保證流動性的有效利用,防止資金空轉和脫實向虛。
在重啟經濟階段,建議央行採取如下措施:(1)適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商業銀行主要的成本在於支付存款利息,在疫情衝擊經濟的情況下,以調整存款基準利率為途徑降低銀行負債端利率將釋放強寬鬆訊號,產生更大逆週期調節效果。(2)進一步下調MLF、OMO等政策性利率,以此引導貸款利率下行,進而降低實體經濟中企業融資成本。(3)央行應繼續推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同向出口企業、中小微企業等特定型別的企業“精準滴灌”,透過增加中小微企業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給予適當的貸款額度,釋放更多流動性,穩住更多市場主體基本盤。(4)會同銀保監會加強對貸款用途的監管,確保資金真正流向中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防止資金空轉或是過多地流入房地產市場、脫實向虛。(5)可以透過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方式配合財政政策向政策性銀行提供更多流動性、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銀行的“準財政”功能,提升其發放低利率的長期貸款的能力和規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宏觀政策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劉俏、徐憲平、周黎安、陳玉宇、張崢、顏色、唐遙、張琳、高茜芸、張佳慧
新京報編輯 孫勇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