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科技兩次被上交所“勸刪”,下游“遇冷”需求收窄或承壓

燕麥科技兩次被上交所“勸刪”,下游“遇冷”需求收窄或承壓

投稿來源:金證研

企業“自吹自擂”的現象“層出不窮”,對此,上交所曾發通知要求招股書不得使用市場推廣的宣傳用語和誇大其詞的表述。而深圳市燕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燕麥科技”)也曾觸碰“禁忌”,此前曾在招股書使用“領先”、“先進”、“首創”、“首家”,兩次被上交所在問詢函中“勸刪”。

此外,近年來,燕麥科技未能向市場上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其淨利潤增速上演“過山車”背後,展現出其對稅收優惠及政府補助或存“依賴”的另一面。雪上加霜的是,其下游行業紛紛面臨“遇冷”的境地,“內外交困”之下需求或將收窄,燕麥科技如何保持其未來成長能力?

一、淨利潤增速坐“過山車”,稅收優惠及政府補助佔比近五成

客戶覆蓋全球十大FPC企業中的前七家,自詡“已發展成為全球消費電子品牌蘋果的供應商”的燕麥科技,其測試裝置主要應用於柔性線路板(也稱柔性電路板,以下簡稱“FPC”)測試領域。

近年來,燕麥科技的淨利潤增速上演“過山車”,2017年下滑明顯。

2016-2019年以及2020年1-3月,燕麥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4億元、2.42億元、2.44億元、2.71億元,2017-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8.37%、0.68%、11.05%。

同期,燕麥科技的淨利潤分別為0.92億元、0.31億元、0.66億元、0.91億元,2017-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66.66%、114.91%、37.78%。

到了2020年一季度,燕麥科技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0.39億元,淨利潤為0.15億元。

據第一輪問詢函回覆,2017年燕麥科技淨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為受股份支付影響、受匯兌損益影響,以及主營業務成本增加等。

值得一提的是,燕麥科技營收規模小於可比公司,但毛利率卻高於可比公司均值。

2017-2019年,燕麥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5.02%、59.4%、60.04%。

反觀可比公司,同期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興源創”)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5.03%、55.38%、46.55%;杭州長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川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7.1%、55.6%、51.15%;珠海博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傑股份”)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51.02%、50%、49.76%;牧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德”)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64.02%、69.63%、64.44%。

2017-2019年,上述四家可比公司綜合毛利率的平均值分別為54.29%、57.65%、52.98%。

可見,2019年,燕麥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已高出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七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與華興源創、長川科技、博傑股份、牧德進行對比,燕麥科技的營收規模位列第三。而到了2018年,其營收規模便已位列第四,僅高於長川科技。

據同花順iFinD及臺灣證券交易所資料,2019年,華興源創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58億元,長川科技的營業收入為3.99億元,博傑股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25億元,牧德的營業收入為5.9億元。而同期,燕麥科技的營業收入僅為2.71億元。

顯然,到了2019年,燕麥科技營收規模已被長川科技“超車”,營收規模不及可比公司。

對此,燕麥科技在第二輪問詢函回覆中表示,可比公司收入規模與毛利率沒有明顯的相關性,營業收入較低的長川科技毛利率水平高於營業收入較大的博傑股份和華興源創。且可比公司由於所處的主要細分領域有所不同,產品具體的配置、功能、成本等也會有所差異,故毛利率有所差異。

需要指出的是,燕麥科技或對稅收優惠及政府補助構成“依賴”。

據招股書及第一輪問詢函回覆,2016-2019年,燕麥科技享受的稅收優惠合計金額分別為2,143.93萬元、1,770.21萬元、1,919.26萬元、2,396.28萬元;同期,燕麥科技計入營業外收入及其他收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為924.06萬元、1,253.61萬元、1,396.13萬元、1,783.09萬元,

即2016-2019年,燕麥科技享受的稅收優惠及計入營業外收入及其他收益的政府補助合計金額分別為3,067.99萬元、3,023.82萬元、3,315.39萬元、4,179.37萬元,佔同期淨利潤的比例分別為33.22%、98.22%、50.11%、45.85%。

可見,燕麥科技淨利潤對稅收優惠及政府補助或存“依賴”,甚至2017年佔比超九成,而2019年有所下降,但政府補助及稅收優惠合計佔淨利潤的比例仍保持在四成以上。

若日後失去補助的“加持”,燕麥科技業績是否迎來“變臉”?猶未可知。而其問題並未結束。

二、下游行業“遇冷”需求收窄,業績增長點或遇“內外交困”之殤

對於燕麥科技而言,其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銷售表現或並不“給力”。

據招股書,燕麥科技主要產品包括自動化測試裝置、測試治具、配件及其他等。其中,自動化測試裝置包括多工序測試裝置、自動化測試系統以及智慧化視覺檢測裝置三種。而且FPCA的智慧化視覺檢測裝置,是燕麥科技主動研發模式下的重點研發專案,也是公司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

然而2016-2019年,燕麥科技智慧化視覺檢測裝置的銷量分別為0臺、0臺、11臺、1臺。

在第二輪稽核問詢中,上交所問及燕麥科技人工智慧視覺檢測裝置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未能量產的原因。

在上述回覆中,燕麥科技表示,在當前的開發階段,公司人工智慧檢測裝置仍存在“對於新的被測產品,程式設計時間較長”、“對於新被測產品的檢測程式最初上線的時候,缺陷檢出率通常還不能達到客戶的要求,需要在檢測程式上線後,不斷收集嚴判樣本和漏判缺陷樣本,補充訓練,以增強裝置的檢出能力”等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因此未能對人工智慧檢測裝置進行量產。

除上述問題以外,燕麥科技下游行業遇冷,也是其需要直面的問題之一。

據招股書,燕麥科技主營業務為自動化、智慧化測試裝置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其測試裝置主要應用於FPC測試領域,其產品的主要應用終端為消費電子領域、汽車電子領域以及通訊領域等。

其中,燕麥科技的產品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領域,在通訊、汽車電子領域僅實現少量銷售收入。也就是說,消費電子領域的行業情況與燕麥科技息息相關。

然而近年來,國內外消費電子領域的行業情況並不理想,燕麥科技下游需求或將收窄。

2019年,在燕麥科技的主營業務收入中,外銷銷售佔比為89.95%,內銷銷售佔比為10.05%。

據工信部資料,2016-2018年,國內智慧手機的產量分別為15億部、14億部、13.92億部,2017-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6.67%、-0.6%,增長緩慢。

到了2020年1-2月,國內智慧手機產量同比增長-32.5%。

而智慧手機出貨量方面,自2017年起,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陷入負增長的態勢。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引援自IDC資料,2015-2019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4.33億部、14.71億部、14.72億部、14.05億部、13.71億部,2016-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2.3%、-1%、-4.1%、-2.3%。

不僅如此,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引援自IDC資料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將同比下降近12%。

不寧唯是,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樣“難掩”下滑的窘境。

據工信部資料,2016-2019年,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分別為5.22億部、4.61億部、3.9億部、3.72億部,2017-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11.6%、-15.5%、-4.7%。

不止如此,平板電腦的市場表現同樣不及預期。

IDC資料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縮減至4,350萬件,同比增長-0.6%。2019年全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14,400萬件,同比增長-1.5%。

而放眼國內,據工信部資料,2017-2019年,國內平板電腦的產量分別為8,628萬臺、8,869.58萬臺、11,086.98萬臺,2017-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4.4%、2.8%、25%。

然而到了2020年1-2月,國內平板電腦產量同比增長-24.5%。

此外,IDC資料顯示,2015-2019年,國內平板電腦商用市場出貨量分別為589萬臺、635萬臺、541萬臺、574萬臺、480萬臺,2016-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7.9%、-14.9%、6.2%、-16.4%;同期,消費市場出貨量分別為2,003萬臺、1,752萬臺、1,688萬臺、1,649萬臺、1,760萬臺,2016-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12.5%、-3.6%、-2.3%、6.7%。

除此之外,智慧可穿戴裝置領域也未能“倖免”,其國內外市場規模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上的下滑。

據FPC製造廠商深圳卡博爾科技有限公司官網,2015-2018年,國內可穿戴裝置市場規模分別為136.8億元、261.3億元、350.2億元、438.5億元,2016-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91.01%、34.02%、25.21%,增速呈下滑趨勢。

而據招股書引援自IDC資料,2015-2018年,全球可穿戴裝置市場分別為0.79億件、1.04億件、1.35億件、1.72億件,2016-2018分別同比增長32.03%、29.43%、27.56%。預計2019年可穿戴裝置出貨量可達1.99億件,同比增長15.27%。

事實上,不只是消費電子領域,近年來,國內外汽車電子領域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預計2016-2019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分別為1,310億美元、1,420億美元、1,520億美元、1,620億美元,2017-2019年預計分別同比增長8.4%、7%、6.3%。

而國內汽車電子銷售額增速也放緩。2015-2018年,國內汽車電子市場銷售額分別為4,235億元、4,617億元、5,400億元、5,800億元,2016-2018年分別同比增長9.02%、16.96%、7.41%。

值得一提的是,燕麥科技所處行業市場容量有限,公司可持續盈利能或存疑。

根據簽署日期為2020年3月23日的公告《燕麥科技及保薦機構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稽核中心意見落實函之回覆報告》,燕麥科技測試裝置的下游終端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以蘋果公司為主的消費電子領域。受蘋果公司自身增速的限制,以及蘋果公司對FPC需求的限制,公司FPC測試裝置的市場容量有限。

面對上述問題,燕麥科技將如何確保其持續盈利能力?《金證研》滬深資本組將繼續保持關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54 字。

轉載請註明: 燕麥科技兩次被上交所“勸刪”,下游“遇冷”需求收窄或承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