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概股迴歸,香港的“贏家”故事

由 回秀蘭 釋出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產業家,作者丨裴雲

京東赴港上市落下實錘。

一則訊息坐實了京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上市傳聞。6月8日,京東正式宣佈啟動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開招股,據瞭解,此次共發行1.33億股股份,股票程式碼9618,公開發售認購期截至6月11日,18日上市交易。

這也意味著,京東將成為繼阿里之後國內第二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巨頭企業,甚至更能看到的是,就當下的行情而言,京東大機率能夠複製阿里18年的奇蹟,股價創新高。

基於此的微妙訊號是,繼去年阿里成功實現回港二次上市之後,如今愈發多的中概股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赴港二次上市日程,刨去京東,還有早年作為四大赴美上市的明星股“網易”,同時,百度、攜程、拼多多、好未來、新東方等明星公司也在不斷傳出回港上市的訊息。

鏡頭回到2019年阿里現場,彼時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曾在現場感嘆,“阿里都回來了,有理由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會回來。”

在如今二次回港上市的如今,他的話已成為現實。

不過,相較於上市本身,外界更能關心的是,在這個敏感時刻,回港上市能為這些企業帶來什麼?而這些企業又能為香港帶來什麼?

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調整下,雙方能夠快速升溫還是存在排斥反應,這些問題都需要企業和香港一起來驗證,就當下而言,這些仍然是未知數。

為什麼是香港?從某種程度來看,這更相當於一個底線問題。

前不久,在瑞幸事件發酵後,有人對回港上市提到一個頗為有意思的說法,“為什麼要回香港上市?因為進可攻,退可守。”

事實確實如此。除了眾所周知的瑞幸事件之外,港股本身就是一盤活水,對大部分企業都擁有足夠強的吸引力。

更可以解釋為,在香港上市能夠為企業提供另一個成熟的融資渠道,同時因為香港是中國開放的最早的投資資本市場,這也就使得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基準面加持,從而在熟悉企業情況的投資人的加持下擴大市盈率,獲得與自身更加匹配的估值。

這恰是美股不能提供的優勢所在。以網易來分析,當前網易的市盈率在16 倍左右。但是,由於市場對網易的價值認定基本來自遊戲,與美股和A 股中的一些遊戲公司比較,就馬上一目了。能夠看到的是,目前美股和A 股遊戲公司平均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上,網易的市盈率明顯處於低位。

除此之外,更有市盈率不到10倍的YY,還有市盈率20倍的微博,市盈率21倍的陌陌和市盈率22倍市值僅100億美元的唯品會,以及市盈率23倍的搜狗。

更可以理解為,相較於美股的價值評判體系,港股對於公司的優勢點更在於對企業業務面的價值衡量和判定,基於此的一個數據是,早在2018年,中國內地資金就已經成為港股市場外來投資交易者的最主要來源(佔據12%),而依託於國內投資者的認知,中概股更能輕鬆獲得更高的市盈率加持。

同時,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把回港看作是中概股回家的第一步,那麼下一步便是登陸A股,儘管就當下而言,國內市場仍然處於不成熟的狀態,但透過隨著更多科技企業的上市迴流,將會倒逼A股進行制度方面的改革,進而接受科技企業迴歸。

顯然,中概股迴歸香港,更可以看作是在危機之下的一次“資本自救”,就當下而言,它比美股更接近價值基準面,比A股更成熟,可以說是企業第二生命線的最佳選擇。

與其說是瑞幸事件帶來了中概股的第三次迴歸浪潮,更不如說是它恰如一個催化劑,加速中概股對自身更為科學、合理的自省和配置,是危險,但也更是機會。

如果說瑞幸成就了誰?從蝴蝶效應的角度來看,說香港並不為過。

不難看出,中概股迴歸香港,將為港股帶來大量優質標的,從而為港股通提供更為全面、更為新穎、更為科學的分佈,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場。

基於此,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港股的基本結構,以恆生指數為例,作為最古老的指數之一,能夠看的是,其中金融股和地產股加起來幾乎佔據了整個恆生指數的半壁江山,而這兩者不論在哪個市場都是處於典型的低估值狀態,從發展趨勢來看,相較於如今大火的科技股,這兩者更等同於陳年老窖,儘管體量大,但能喝得起的人並不多。

從當下來看,目前港股市場的市值前五名分別是騰訊、建行、中國移動、匯豐、友邦,顯然,除了騰訊是作為科技股、中國移動屬於通訊股之外,其餘三家均屬於金融股。

倘若想要靠它們來實現恆生指數的向陽,顯然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如果看這兩年恆生指數上漲背後的原因,不難發現,恰是因為騰訊、美團、小米、京東等科技公司的加入,使得恆生指數的結構趨向更加健康的狀態,從而保持與科技發展趨勢的同步。

而現今更多優質中概股的迴歸正在使這一趨勢愈發成為現實,可以理解為,也正是由於更多科技類企業的加入,才促使香港股市的發展更加均衡、合理,進而更加發揮出金融貿易港的作用。

除此之外,更能看到的是,隨著更多中國企業的回港上市,中國投資者的熱情也愈發高漲,這也就意味著能夠有更大的資金量從內地轉向香港,進而為中國內地企業實現合理市盈率打基礎。

顯然,香港已經成為這場“迴歸潮”中的最大贏家。

贏家的價值還體現在“香港交易所”的市值上,最基本的事實是,企業IPO金額越大,港交所收取的承銷費用越大,成交越活躍,港交所的業績也會更有想象空間。

如今中概股迴歸潮的利好正逐步反映在攀升的股價,從最近的資料來看,香港交易所已經突破了高位,並且還在不斷上漲。

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在京東、網易等眾多公司回港二次上市的過程中,香港或將繼續夯實自己的金融地位。

香港,維多利亞港,九曲迴腸。

這個充斥著財富密碼的城市,既沒有上海的東方俠腸,更不似巴黎般浪漫多情,它更像一個不斷尋找財富籌碼的獵金者,橫亙在中國與世界連線的橋樑之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話語權。

對於香港,知乎上一個高贊評價是,“這是一個房價高出天際的城市,也是一個把生活揉進電影裡的城市。”

對於這句話更為精確化的解讀是,恰是因為香港自身的金融基因,才使得如今的香港在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同時,更飽嘗東西方交融的生活快感。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金融已經成了如今香港發展的為數不多的推動力,縱觀偌大的李氏家族和香港的各個碼頭,會發現這句話並不為過。

但更能感知到的是,相較於之前香港發展的扶搖直上,如今香港的金融地位正在飽受新加坡甚至是上海的“威脅”。

如今來自網路上的一個段子是,“在寸土寸金的維港之畔,一間四星級的酒店一晚的價格可能只有200港幣。如果你改道去新加坡,卻很可能一房難求。新加坡的酒店入住率達到93.5%,創下14年來的新高。”

這組資料能夠顯露出來的現象是,相較於新加坡的金融中心權重不斷上升,香港本身對於中國內地以及歐美富人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儘管這組資料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從某種程度來看,如今香港的地位也正在遭受來自不同維度的風險狙擊。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細節是海南,可以理解為,隨著如今同步開放自由港和零關稅的海南,儘管和香港保持守望相助的角色,但其在慢慢成長中也必將擁有無窮想象。

客觀來說,香港仍然具備足夠的實力與底氣,特別是在如今中概股不斷迴歸港股的當下,香港正在被不斷釋放生機。儘管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股市包括恆生指數都處在歷史最低點,但能看到的是隨著中概股迴歸,港股的優質標的正在越來越多,湧入的中國內地與外資的數量也正在逐步增加。

但居安思危是本分,特別是對於身處敏感身位的金融股市。

2017年,TVB剛剛迎來了50週年臺慶,在不少媒體評選的TVB十大金劇中,《大時代》總位列榜首,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股市風雲的神劇,記錄了港人與由香港本地的房地產、黃金等行業企業組成的港股彼此交融的初始模樣。

如今,幾十年過去,騰訊等中國內地企業已然成為港股市場金融版圖的絕對主導,阿里、京東、網易、拼多多、百度等企業也已然迴歸,或在迴歸的路上。

百年香港,正在從孤獨走向團結,在中國發展的脈搏聲中大步邁進,愈發成熟,也愈發清晰。

在官方微訊號上,港交所的名稱為“香港交易所脈搏”,於脈動中見證歷史。這是一個贏家的故事,也是一個在漩渦中掙扎前進的城市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