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不良資產規模呈現上漲趨勢,讓PE投資機構看到新的投資獲利空間。
在近日由通達金融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特殊資產管理與破產重整峰會現場,雲集眾多股權投資機構身影。
一家與會創投機構合夥人告訴記者,他此行主要目的,一是瞭解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的最新變化趨勢,二是尋找合適的資產進行調研並研究投資可行性。
“在外界看來,很多面臨破產重組的企業早已資不抵債,但我們發現,透過向這些企業引入先進技術與精細化管理經驗實現產品升級與生產效率提升,當它們重新獲得新的造血能力驅動企業資產估值回升,PE機構可能借助一兩年的資產重整復產,獲得至少5-6倍的回報。”他向記者透露,尤其是遭遇大股東股票質押爆倉而身處困境的上市公司,以及主營業務業績持續下滑急需注入新技術完成自我救贖的上市公司,被他們特別看重。因為上市公司本身帶有天然的退出通道,很大程度方便PE機構實現專案退出。
國厚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東在峰會間隙向記者表示,近期他們完成了一單困境上市企業重整投資,這家企業主要生產5G裝置底層核心原材料生產,因為大股東遭遇一定經營困難,但上市公司自身運營沒有太大問題,因此他們決定入股這家上市公司先解決上市公司與大股東的資金週轉問題。隨著經濟環境好轉與5G投資持續火熱,這家企業很快將恢復經營業績好轉趨勢。
“當然,大股東也可以按照市場價對我們持股部分進行回購,我們也可以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將這部分股份轉讓給其他機構實現專案退出。”他強調說。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提升不良資產投資專業性,不少大型PE機構還專門組建特殊機會投資部門。
中信資本特殊機會投資部董事江曉峰透露,目前中信資本這個部門的資金管理規模約在120億元,主要投資三大方向:一個是大型企業的信貸投資,二是困境企業的重組,第三是圍繞困境企業的資產開展收購投資。
在他看來,PE機構在不良資產投資領域要博取更高的投資回報,關鍵在於PE機構能夠發現不良資產的風險與收益不對稱性。比如很多傳統行業困境企業在外界看來早已資不抵債,因為投資機構更多會考慮以更低價格買入不良資產,透過資產剝離找出有價值的資產進行出售,賺取其中的價差收益;但在PE機構看來,這些困境企業的真正投資價值,在於其擁有現成的技術人員、裝置與廠房,若能引入先進技術對產品開展迭代升級,加之地方政府給予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以重塑企業在整個產業鏈的市場地位,一旦企業起死回生,將給PE機構創造巨大的投資回報。
“因此我們不會從PPT裡瞭解困境企業的經營狀況與裝置技術能力,而是要開展大量實地調研,瞭解這家企業在整個產業鏈、在當地經濟轉型發展與產業扶持程序裡的地位,以及這家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與精細化管理短板,從而對症下藥給予最有效的資產重整方案。”他告訴記者。
一位與會創投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PE機構紛紛熱衷不良資產投資,不僅僅是看好其中蘊藏的大量投資獲利機會,還在於與地方政府實現更好的互動溝通,爭取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注資與更多地方優質專案推薦。
“若一家PE機構能透過資產重組有效救贖一家地方大型困境企業,就會大幅提升自己在地方政府部門的印象分。其結果是地方政府基金會優先考慮注資這家PE機構成為重要LP,甚至主動推薦當地擬上市企業專案,大幅降低PE機構的優質資產獲取成本。”他直言。
不過,多位與會創投機構人士向記者坦言,儘管越來越多PE機構傾向透過產業重組救贖困境企業創造不良資產投資高回報,但打鐵還需自身硬。目前有能力開展全方位產業重組的國內PE機構並不多。
“相比美國橡樹資本與黑石集團在不良資產處置領域配置逾百位產業重組人才,成功蛻變為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資產盤活-產業重組-專案退出的產業鏈通吃型投資機構,國內PE機構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這些創投機構人士分析說。當前國內PE機構之所以無法向產業重組業務延伸,主要面臨三大瓶頸:一是產業重組專業人才的引入成本相當昂貴,多數PE機構未必能承擔起這筆鉅額開銷;二是當前國內多數困境企業的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不像歐美很多瀕臨破產企業自身技術研發能力很強,容易吸引新技術實現產品迭代,這導致國內PE機構不得不花費更長時間開展技術引入與產能孵化,其投資回報週期被大幅拉長,加之很多地方困境企業資產重組因涉及社會穩定、債務削減等問題需層層審批,導致技術注入與資產重整方案落地更顯得“遙遙無期”,進一步加大PE機構專案退出週期的不確定性;三是當前國內困境企業所存在的隱性債務等雷區太多,PE機構還得花費大量精力時間用於“掃雷”,導致產業重組程序往往大幅慢於預期。
“因此,我們正與第三方產業機構開展合作,共同對困境企業開展資產重整,填補我們在產業重組的諸多短板。”一家國內大型PE機構特殊資產投資部門主管向記者透露。這種做法更大的好處,是若困境企業資產重整良好,第三方產業機構將擇機溢價收購PE所持有的困境企業股權,更有助於專案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