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57號|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意味著什麼?

  

財經57號|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意味著什麼?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第二季度例會,一批新創設、直達實體經濟的政策工具正加速落地。不過,有細心的人發現,與第一季度例會相比,此次會議內容未提及“控通脹”。

  據此,有人揣測:央行不控通脹了,是要大放水嗎?那百姓手中的票子豈不要變“毛”?

  守護好老百姓手裡的錢,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是貨幣政策的使命。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到底意味著什麼?

財經57號|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農副產品和防疫物資的價格一度出現波動,但少數物資短期上漲與一些人口中的“票子變毛”“惡性通脹”相去甚遠。

  從今年2月開始,央行相關負責人多次公開表示,從基本面看,我國經濟執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儘管如此,針對疫情等因素可能對物價形成的擾動,央行還是加強了監測分析,並在一季度實施貨幣政策時,將“通脹預期”作為綜合考慮的因素之一。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CPI同比漲幅持續回落,通脹壓力也趨於緩解。5月份,我國CPI同比漲幅2.4%,比上月收窄了0.9個百分點,是近14個月以來的最小漲幅。

  這期間,新鮮蔬菜大量上市,農副食品有效供應明顯增加;相比2月中旬的高點,豬肉和蔬菜等農副產品的價格明顯回落。

  從短期看,市場需求正在逐步恢復;從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增長將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這是物價水平保持平穩的重要保障。

  在此背景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日前召開的第二季度例會未提及“控通脹”,而是更加強調提高政策“直達性”,落實好新創設的直達實體經濟政策工具。

財經57號|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意味著什麼?

  截圖來自央行網站

  近期,人民銀行正著力打通貨幣傳導的多種堵點,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援力度,透過補短板、強弱項,支援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而非一些人擔心的“大水漫灌”。

  “放水”並非萬能神藥,反而可能帶來“副作用”。一些經歷惡性通脹經濟體的共性教訓之一,就是中央銀行被當作“印鈔機”,貨幣無限擴張,最終導致通貨膨脹失控。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此前撰文指出,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了,不值錢了。適當的貨幣條件可以促進財富增長,不適當的貨幣條件可能加劇財富分化和金融風險,甚至引發社會性問題。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面臨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供充足的貨幣供給,支援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保障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要處理好穩增長、防風險和控通脹的綜合平衡關係。因此,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今年以來,為應對疫情影響,人民銀行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1.75萬億元長期資金,先後增加了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這些政策出臺需要根據疫情發展把握力度、節奏和重點。

財經57號|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意味著什麼?

  今年前5個月,用於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貸款累計增加10萬多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萬多億元。央行流動性投放明顯支援了貸款增長,說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高,流動性合理充裕並非大水漫灌。

  央行多次明確表示,我國不存在流動性淤積現象,不論從我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數量來看,還是從利率來看,都距離“流動性陷阱”很遠。

  儘管“控通脹”未在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中提及,但並非不值得關注。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青年課題組日前撰文提出,在當前遭受疫情衝擊、經濟逐步復甦的特定背景下,既要防通脹也要防通縮,兩手都要硬。

  千招萬招,更精準管住貨幣才是實招。經濟金融形勢不斷髮展變化,貨幣政策也是一個動態最佳化的過程,需要更加靈活而精準的調控。畢竟,貨幣政策關係著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家庭,關乎大家手中的“票子”和切身利益。

  記者:吳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1 字。

轉載請註明: 財經57號|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脹”意味著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