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改革的核心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只有市場化、法治化的企業上市和退市制度確立了,資本市場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才有效,資本市場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
在科創板開板一週年之際,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也正式進入實操階段。6月12日深夜,證監會發布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6月15日起,深交所將開始受理創業板在審企業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併購重組申請。A股存量市場試點註冊制改革的序幕由此拉開。
作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本市場變革,註冊制改革的核心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透過上市制度的市場化安排,把政府“把關嚴”改為市場“嚴把關”。只有市場化、法治化的企業上市和退市制度確立了,資本市場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才有效,資本市場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
眾所周知,註冊制首先在科創板落地生根。此次創業板改革同樣是以實施註冊製為主線,但不同於科創板的“平地起高樓”,這是在創業板已經運行了近11年,有800多家公司掛牌和4500多萬存量投資者基礎上的改革,肩負著貫通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的重任。這次改革既有科創板先試先行經驗引領,也要進行新的探索和突破,不但需補齊制度短板,還得做好新舊銜接、協同發展和循序漸進。
進而言之,作為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重大探索,創業板改革不但自身要實現脫胎換骨,而且由於其在A股存量板塊率先啟動,在整個註冊制改革中還扮演著承前啟後的角色。其改革成效將直接影響到A股市場註冊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因此,兼顧存量與增量,當前和長遠,在最大公約數中穩步推進存量市場的註冊制改革,成為這次改革突出亮點。
本次改革對創業板市場基礎制度進行了完善,包括構建市場化的發行承銷制度,對新股發行定價不設任何行政性限制,建立以機構投資者為參與主體的詢價、定價、配售等機制。並在堅持規範、透明、公開,嚴把質量關的基礎上,減少了企業IPO的種種審批流程,壓縮了審批週期,同時減少行政干預。所有這些,都加大了企業IPO的動力,而註冊制的市場定價機制也給融資提供了彈性,讓真正有潛力的好企業可以多融資。
上市門檻的設定,往往最受關注。本次改革優化了創業板IPO的標準和條件,儘管沒有一步到位實現“未盈利也可上市”,而是設定了一年的過渡期,但允許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赴創業板上市等,有效解決了新經濟企業上市的重要政策障礙,進一步提升了對新經濟企業的支援力度,併為未盈利企業上市預留了空間。創業板定位也進一步明確,與科創板、新三板構成錯位發展、適度競爭格局。
資訊披露方面,本次改革要求發行人充分披露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所必需的資訊,保證真實、完整和準確。在風險警示的強化上,提高了對創新創業及未盈利企業的經營風險、業績波動等披露要求,增設了退市風險警示制度和其他風險警示制度。在配套細則中健全了退市機制,簡化退市流程,比如取消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環節,交易類退市不再設定退市整理期等。透過強化信披、嚴格治理,加速“優勝劣汰”,增強投資者知情權,加大對投資者保護力度,最佳化市場結構,這不僅是監管的方向,也是健康市場的體現。
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方案全面出爐,對二級市場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比如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限制,放寬個股漲跌幅比例至20%,且800多隻存量個股同步實施,新股上市首日起可作為兩融標的,退市新規增加了市值要求等,所有這些都對投資者的現有交易習慣形成挑戰,個股波動加大,融資融券風險加大,對專業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等,亟須4500多萬存量投資者抓緊補課,以適應新形勢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