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解禁資料的“虛影”
近日,限售股解禁增加的資料引起市場關注。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本週有78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合計解禁市值超過3000億元。其中,7月22日有包括25家科創板公司在內的30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筆者認為,決定解禁和減持兩者時空距離的,其實更多的是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程序、上市公司的質量發展態勢、投資者的財富安全感和獲得感。
首先,限售股解禁和股份減持雖然經常被相提並論,但兩個詞語其實處於“平行空間”,互相之間沒有必然聯絡。限售股解禁其實是賦予股東出售股份的權利,是其所有權在二級市場的一種體現,測算解禁規模屬於理論上的統計極值。事實上,統計極值對於判斷上市公司股權供求關係的變化並沒有真正的價值,因為其包含了對於最終並未發生的減持行為的“規模虛增”。減持則是股東對於持股真正進行處置並喪失所有權的行為。一方面,即便不是剛剛解禁,也可能有股東減持發生;另一方面,即使股權尚未解禁,股東也可以透過其他轉讓方式實現退出。這種行為確實可能影響股權在二級市場或大宗交易市場供求關係的短時平衡,但是減持的規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就體量而言,與解禁規模有著一個或幾個數量級的差異。同時,監管部門從規則上平滑了減持行為的影響,設立了緩衝區,降低了減持對於市場的非理性擾動。
其次,如果靜態的看待解禁,確實會有流通股總量增加的心理壓力;但如果動態分析就會發現,二級市場的供求平衡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動平衡”是其市場化的特徵。
解禁反映的是流通股供應側理論上可能增加,但沒有能夠充分反映需求側實際上也可能增加。對於A股市場而言,同樣有增量資金不斷湧入,其中包括新增的投資者(機構或個人),目前每個月新增開戶數都是百萬量級;包括原有投資者追加進場的資金;也可能包括套現減持A公司轉而投資B公司,轉化出的增量資金。此外,市場中不僅有減持,還有來自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等的增持和上市公司自身的回購。近日,多家上市公司釋出重要股東增持計劃或自身回購方案,還有上市公司或股東完成前期回購、增持計劃後,隨即釋出新的預案。
第三,真正決定二級市場股權和資金供求關係的,其實並不是表面上的買盤、賣盤,而是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發展質量。
筆者認為,對於A股市場逾1.6億投資者而言,走出解禁資料“虛影”,理性、多維度判斷增減持等股東行為的基本面動因,真正感知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才是投資王道。解禁資料的高低變化實際上是一道價值投資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