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3家公司亮相,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正式啟航,意義不言而喻

日前,創業板試點註冊制首批受理的33家企業亮相,包括申請首發企業32家,申請再融資企業1家。歷經10年的發展,創業板的改革也在去年啟動,並在今年4月份出臺《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此次33家企業亮相,也標誌著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正式啟航。

首批33家公司亮相,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正式啟航,意義不言而喻

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的啟動,顯然離不開科創板的設立與試點註冊制的成功。對於註冊制,此前市場是有恐懼心理的,甚至一度到了談之色變的地步。市場投資者錯誤地認為,新股發行實行註冊制改革後,由於IPO門檻的降低,將會有大量新股上市,且掛牌企業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但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結果表明,IPO註冊制並非洪水猛獸。

此次創業板改革,在許多方面均借鑑了科創板的成果。比如創業板試點註冊制,企業發行上市稽核流程共分6步,包括受理、稽核、上市委會議、報送證監會、證監會註冊、發行上市,完全複製了科創板的流程。再如創業板也將實行差異化的交易制度,新股掛牌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此後實行20%的漲跌幅限制,這也與科創板如出一轍。

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客觀上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新股發行實行的核準制,因需要證監會發審委的稽核,無形中證監會需要對新股的質地、業績、資訊披露等方面進行“背書”。證監會作為監管部門,扮演了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其角色的錯位,也常常引發市場的質疑與詬病。IPO從核准制過渡到註冊制,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必然。創業板試點註冊制,一旦能夠平穩推進,那麼也將為註冊制在整個A股市場全面鋪開創造條件。

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個人以為有兩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科創板開板已滿週年,從掛牌的百餘家企業看,主要集中在積體電路、資訊科技、生物醫藥、高階製造、網際網路等行業,也凸顯出其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創業板當初主要定位於吸納科技型、創新型企業上市,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比如曾經位居創業板總市值第一的溫氏股份屬於養殖行業,與創業板的定位是存在偏差的,因而市場是頗有微詞的。

改革後的創業板,提出了“三創四新”的要求,即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並支援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三創四新”的要求,其實也界定了創業板的定位。個人以為,對於不符合創業板定位的企業,應該將其擋在創業板的大門之外,無論其業績與成長性如何,讓創業板變成一個更加純粹的板塊。

此外,對於欲到創業板掛牌的企業,從嚴稽核的原則不能丟。創業板雖然開啟了註冊制試點,但並不意味著放松管制。創業板的從嚴稽核,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首先是中介機構需要勤勉盡責。中介機構是第一道關口,不滿足創業板掛牌條件的企業,非創新創業型企業,不要提交在創業板掛牌的申請。其次,深交所相關部門的稽核。深交所從受理、稽核到召開上市委會議,歷經了層層稽核或審議的過程,深交所能否從嚴稽核,既決定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質量,又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深交所的稽核至關重要,而從嚴稽核才能把好創業板的入門關。此外,證監會把關。在深交所上報後,證監會是否同意註冊,最終將決定一家企業能否在創業板掛牌。無論從哪種角度出發,證監會的從嚴把關,同樣不可或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24 字。

轉載請註明: 首批33家公司亮相,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正式啟航,意義不言而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