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即將最佳化,價值投資取向得到進一步凸顯

  董少鵬 《證券日報》副總編、人大重陽高階研究員

  7月22日起,“改編”後的上證綜指將正式亮相,其最大的變化將是“新股延後”和“差股剔除”。對上證綜指進行最佳化,是股市存量改革的一部分,將對投資者心態、機構操作、市場生態帶來一系列影響。需要指出的是,此項改革體現了價值投資的取向,但改變和最佳化市場生態,還需要完善基礎性的定價機制,要靠配套改革一起發力。

  長期以來,上證綜指都是引領全市場認知的核心指數——上證綜指漲,大家信心就強;上證綜指跌,大家信心就弱。而這一指數的缺點也是眾所周知的,即所有在上交所掛牌的股票都納入樣本(包含B股),以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作為權數編制。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曾經作為市場龍頭的股票,一旦失去往日風采就會拖累股指;炒新風氣使得相當一部分股票計入指數時價高,隨後逐級下行,會壓制股指;超級大盤股流動性不足,其在指數中佔據過高權重影響指數波動效率。

  此次調整指數編制方法就是為了矯正現有方法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將新股納入指數的時間延長了。目前的做法是,新股於上市第11個交易日開始計入指數。調整後,一般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1年後計入指數,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3個月後計入指數。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是希望根據不同型別新上市股票的特點,在其“抵達”價格穩定期後再計入指數,減少新股計入導致的指數失真。第二大變化是,將實施風險警示的樣本股剔除。具體為,從樣本股實施風險警示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剔除。這一做法既可以減少“基本面驟變”股票對股指結構的干擾,又可以實現平滑過渡。預計這樣調整後,指數的穩定性會得到增強。

  筆者認為,待改編後的上證綜指執行一段時間後,可以針對性地調整超級大盤股在股指中所佔的權重。可以依據超級大盤股週期性波動的相關資料,計算出其對股指整體變化的影響,研究開發係數代入法,使超級大盤股的穩定性與股指的常態波動性實現相互匹配。

  此次調整上證綜指編制方法,吸收借鑑了美國、歐洲和我國香港股市的一些成熟經驗,也融合了本土意見,是股市“存量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步驟。其主要目的是,讓上證綜指這一大眾依賴的指數更具有“準確表徵”功能,解決結構性矛盾、發揮投資引導作用、塑造現代市場形象。但我們也要看到,調整指數編制方法不是萬能的,不要指望一改定乾坤。最佳化指數編制方法只是最佳化市場制度的一個課題,還要完善相關配套制度。

  市場成長的核心是科學的定價機制,良好生態的表徵是優勝劣汰。能否吸引更多代表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的企業上市,能否助力場內優質公司透過兼併重組做大做強,最根本的是公平真實定價。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新經濟企業,只要定價真實了,優質公司自然會持續受到市場力量的追捧。好企業不是稽核者審出來的,而是企業運營者經營出來的,是投資者遴選出來的。指數編制和市場再塑造,是一個立體工程。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改革,是支援指數高質量構建和高質量執行的制度保障。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71 字。

轉載請註明: 上證指數即將最佳化,價值投資取向得到進一步凸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