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強
今日A股市場放量大漲,部分網友認為這和週末刷屏的“T+0”訊息有關。這在筆者看來實在太牽強。
我們知道,日前上交所就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於資本市場建言作出回應時表示,將以問題為導向,從最佳化“資本供給”和“制度供給”入手推動下一步工作。其中提到,將適時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單次“T+0”交易,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從而保證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實現。
其實,這不是交易所第一次對“T 0”交易機制進行回應。事實上,在2019年3月上交所就有過類似的表態,稱基於對科創板“建立更加市場化的交易機制”的考慮,上交所對包括T+0在內的交易機制加強了研究論證。
因此,投資者不必對此過度解讀。
同時,筆者認為,即便是“T 0”來了,也不是賺錢的“萬能神藥”,股民朋友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因此獲得巨大回報。
首先,“T 0”不能為普通投資者帶來交易優勢。
大家期待“T 0“無非是希望利用交易速度快的優勢,當天低買高賣,頻繁進出多賺差價。這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因為快速的買賣需要極快和極高的技術分析能力。翻開強勢股的K線圖,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股價的拉昇往往在幾分鐘之內就已結束,思考決策的時間應該是以秒計的,這樣的判斷能力在普通投資者中應該是很少見的。
就算大家都有這個能力,如果按照操作博弈邏輯,中小投資者仍就處在絕對劣勢。年初有一則訊息,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發現,電子交易公司之間的平均競爭僅持續79微秒(1微秒等於百萬分之一秒),比眨眼的速度還快,只有最快執行交易的公司獲得了好處。與以微秒級別的交易對手來競爭速度,顯然對普通投資者是非常不利的。這個研究結果也是這樣顯示的,高頻交易員抓住價格稍稍滯後的機會,每年在全球股市賺取近50億美元的收入。
其次,對於部分個人投資者“T 0”相當於放大了風險。
每個投資者都有“高拋低吸”的美好願望,希望自己能夠在下跌或持續性下跌前一瞬丟擲股票,規避風險,再等到股票跌到上漲或持續性上漲前一瞬趁機買回來,賺取高效利潤。
但“高拋低吸”是把“雙刃劍”,利用反覆的操作,既可以是多賺幾個百分點,也可以是多虧幾個百分點。筆者並不否認有能多獲得收益者的存在,但從整體來講,普通投資者在急燥的心情驅動下,反覆操作賺到便宜是小機率事件。
為什麼會是這一結果?以2019年為例,剔除當年新上市個股後A股市值大幅增加,市場參與者整體應該賺到較多利益,但事實上個人投資者仍有不少人沒賺到錢。據統計,剔除2019年上市新股後,年底的3555只個股的總值為56.28萬億元,較年初42.97萬億元增加了13.31萬億元,這意味著股市是向投資者發了大大的紅包。
但據投保基金髮布的《2019年度全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股票投資獲利的專業機構投資者、一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比例分別為91.4%、68.9%和55.2%。可見市場大派紅包,且在抑制機構投資者使用高頻手段“T 0”機制下,個人投資者也只有不到六成的受訪者盈利,盈利區間也主要集中在10-30%,要知道股票市值的增長可以達到了30.97%。
在市場上漲的過程中,個股投資者大多數尚不能實現盈利,在放大了風險與收益的“T 0”機制下結果也可想而知。
最後,決定市場牛熊的是股票的價值。
每當股市震盪盤整時,總會有各種對股市扶持的呼籲,包括減緩甚至暫停新股發行、降低印花稅、減少佣金、擴大各種資金入市規模等等,“T 0”也是其中之一。不過,歷史的經驗表明,這些並不能改變市場的趨勢。
經濟學原理中,商品的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決定了價格。股票作為一種商品,投資者買股票的需求來自於賺錢,持股的信心則來自於股票的價值,股票的價值由公司經營情況決定。從這一角度看,上述呼籲的確無法改變投資者與股票之間的供需關係。
因此,在筆者看來,A股並不需要在交易規則上製造牛市,我們要做的是進一步最佳化市場功能,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