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涉盡風濤,歷遍險途,外貿已然走向成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外貿一直在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全球經濟衰退和需求不振中發展,表現出很強的韌性。以2009年曆史低點為轉折點,在2010年強勢反彈之後,我國外貿進入震盪通道之中:2015年,因連續幾年全球需求疲軟,我國外貿再創一個相對低位;2016年,外貿進出口壓力較大,在增長與下降之間膠著;2017年是外貿企業信心恢復的關鍵年份,外貿出口額和進口額從“雙降”轉為“雙升”;201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突破30萬億元,出口額和進口額均實現較快增長;2019年,外貿延續了“穩中提質”的主基調,實現穩定增長,同時民營企業成為第一大外貿主體(見圖1)。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在反彈與下降之間,外貿每次都受到重要因素的影響,如需求減少、貿易摩擦加劇、貿易壁壘增多等,但最關鍵的是這些因素背後由各國經濟基本面共同支撐的全球貿易基本面的健康程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造成的重重壓力之下,2020年,我國外貿又呈現出一番“別樣”景象,給前幾年“穩外貿”成果的可持續性帶來了挑戰。不過,將2020年放在這樣一條清晰的外貿發展脈絡中看,或許疫情將成為一個“小插曲”,它終將難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朗朗大道。我國及時實施一系列“穩外貿”措施、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對出口支撐作用明顯、東盟成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一帶一路”沿線貿易快速增長,以及民營企業成為“穩定器”、外貿數字化提速等,都為我國外貿復甦注入了能量。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0年1—7月,我國外貿回穩向好、好於預期,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長10.4%,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

2020年,因出現不可抗力因素——疫情,外貿企業面臨更加錯綜複雜的生存環境。為了解外貿企業的生存實況,《進出口經理人》雜誌第9次發起並完成“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調查期為2020年4月15日—8月15日。從調查結果看,與往年相比,外貿企業的選擇排序出現較大程度的“洗牌”,一些調查項排名明顯前移,如企業對國際市場需求減弱、訂單減少及貿易風險加大的關注度普遍提高;與2019年調查結果相比,外貿企業對出口預期的態度普遍不樂觀,“下降”成為關鍵詞;面對國際市場風險不斷增加,外貿企業更加註重研發投入和創新升級,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運用跨境電商、數字化營銷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貿易發展,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調查樣本說明

本次調查共收到582家外貿出口企業的反饋。分行業看,機電行業企業最多,佔44.8%,比2019年提高9.5個百分點;輕工行業企業排在第2位,佔20.7%,比2019年提高1個百分點;接著是紡織服裝行業企業佔10.3%,五礦化工行業企業佔8.6%,食品土畜行業企業佔6.9%,醫保行業企業佔3.4%,其他行業企業佔5.2%(見圖2)。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在歷年調查中,生產型企業都是最大的樣本型別。在本次被調查企業中,生產型企業仍然最多,比例為62.1%,比2019年(49.7%)大幅提高12.4個百分點;服務型企業佔比為19%,相比2019年(29.5%)下降幅度較大;流通型企業佔比為15.5%,比2019年下降2.4個百分點(見圖3)。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影響出口的最大因素:國際市場需求減弱、訂單減少重回首位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出口的最大因素”各調查項排序出現“大洗牌”,在本調查發起9年期間尚屬首次。“國際市場需求減弱、訂單減少”打破過去3年“成本上升”獨佔第1名的局面,以35.3%的比例拔得頭籌,比2019年大幅提升16.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與2019年相比,“與周邊國家競爭壓力加大”從第6位一舉上升到第2位,“貿易風險加大”從第5位上升到第3位(見圖4)。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這3個調查項排序前移反映了疫情對國際貿易市場造成了嚴重衝擊。第一,外貿企業出口受阻,國外訂單明顯減少,企業經營壓力倍增;第二,疫情直接導致貿易風險加大,進口商取消訂單、無法順利收回貨款等問題較為突出;第三,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部分產業向東南亞等周邊市場轉移,使外貿企業感受到更大的周邊國家競爭壓力。訂單是實體外貿企業的“生命線”,沒有訂單,就沒有生存的“糧食”,其他一切相關經營活動也就幾乎失去了意義。從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摩擦開始,我國外貿企業就持續受到訂單減少的衝擊。2020年,疫情更是重磅一擊,除了醫療相關產品出口大增,大部分出口企業生意難做。隨著歐洲、東南亞、日本、韓國等疫情的總體好轉,訂單或有一定的恢復增長。

由於以上3個調查項強勢前移,2019年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成本上升”和“創新研發能力不足”在本次調查中分別下滑至第4位和第6位。這並不是說這兩個因素不重要了,而是在國外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外貿企業對訂單減少、貿易風險等因素的感知相對更加強烈。如果企業無法正常生產甚至生存,那麼研發更是無從談起。實際上,“成本上升”多年來一直是外貿企業發展的一大“頑疾”,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資成本等持續上升,已經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這也是部分產業轉移到成本“低窪”國家的原因之一。我國高度重視企業的減稅降費訴求,出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壓力。不過,疫情也會帶來新的成本,如國際貨運物流價格提升、應季商品滯銷等成本。

相比2019年,本次調查中“融資難、資金緊張”與“匯率波動”調查項互換位置,前者上升兩位至第7位,後者從第7位下降至第9位。儘管多年來國家鼓勵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產品創新,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推出相關產品,但是融資難仍是企業面臨的長期難題,未有明顯改觀。工廠不運轉,資金鍊將更加脆弱,這充分體現在此次疫情中。國民經濟環環相扣,2020年2月和3月,經濟活動減少,生產製造幾近停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金融行業必然受到“牽連”。加之疫情導致企業破產風險增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放款更加謹慎。

另外,2017—2019年,“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加劇”調查項凸顯,基本保持在第4位或第5位,本次調查排在第5位。國際貿易發展進入深度競爭時代,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貿易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例不斷提升,引起了以歐盟、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的忌憚,近幾年頻頻設定貿易壁壘,導致貿易摩擦明顯加劇。在全球價值鏈中,中高階競爭浮出水面,我國外貿企業需要學習更多深度競爭的規則和自我保護的方法。這同時需要國家層面在國際上發出更大的聲量,減少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時的後顧之憂。

出口最多的地區分佈:歐盟超美國獲“老大”頭銜,東盟成“隱形冠軍”

從連續多年的調查結果看,美國、歐盟和東盟始終是我國外貿企業選擇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區,其中美國和歐盟你追我趕,一直“霸佔”前兩位。2018年,歐盟超過美國,成為我國企業選擇出口最多的地區。在2019年調查中,美國再超歐盟,站上第1名。2020年,歐盟反超美國,奪回第1名的寶座(見圖5)。東盟多年牢牢守住第3名的位置,悄然積蓄貿易力量,已具有排名“超越”的基礎。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事實上,從進出口額看,東盟已經實現超越。在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東盟超越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在2020年疫情間隙,東盟超越歐盟,晉升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截至2020年7月已經保持5個月。在兩年時間內,東盟“兩級跳”,在我國貿易結構中佔據的地位愈發凸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東盟於“亂世”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2020年以來,在歐洲、美國、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市場經濟和貿易明顯下滑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卻實現了逆勢增長,成為世界貿易中的一匹“黑馬”。“東盟超越”是我國外貿企業市場佈局最佳化的一個珍貴的縮影,未來潛力仍待釋放。

中美之間的貿易依照巨大的慣性往前滑動。一是外貿企業層面的慣性。多年來,美國是我國外貿企業最重要的傳統出口市場之一,即使近幾年受美國加徵關稅等因素影響,出口開始不順暢,外貿企業卻無法在短期內迅速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需要經歷十幾年的打拼才能在美國當地站穩腳跟。因此,一下抽離出來也並不現實。另外,企業找到並培育合適的替代市場也需時日。二是國家貿易關係層面的慣性。美國市場的消費能力有目共睹,它所運轉的經濟“火車頭”在世界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作為貿易大國的中國,也不得不重視這樣一個大市場。雖然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貿易規模不斷增加,但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慣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強勁存在。2020年前7個月,我國與美國貿易額再次下滑,其中出口額同比下滑7.3%,進口額同比下滑3.5%。

在本次調查中,另外兩匹“黑馬”——中東和東歐也值得關注。其中,中東自2018年成為調查項起,便排在東盟之後,佔據第4名的位置,至今已經保持3年;東歐多年排在靠後的位置,2020年突然前移到第5名(2019年排在第9位),排到了日韓市場之前。中東和東歐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外貿企業對新興市場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另外,本次首次加入“一帶一路”市場總調查項,排在日韓之後。

企業對主要市場出口預期悲觀氛圍濃厚

在“未來1年企業對主要市場的出口預期”調查項中,相比2018年和2019年,2020年調查結果顯示,企業選擇“下降”的比例在所有被調查市場中均大幅提升且排在第1位,選擇 “持平”和“增長”的比例均下降,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3位。其中,北美市場預期“下降”的選擇比例最高,達74.2%,比2018年和2019年分別高30.8個百分點和37.4個百分點;接著是拉丁美洲市場預期,選擇比例為69%。近幾年,企業對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場出口預期均比較悲觀。從所有被調查市場總體來看,2018年,“持平”主導了企業的選擇,同時“增長”有一定的空間;2019年,“下降”風頭更勝,“持平”退居二線,“增長”則乏力;2020年,“下降”徹底主導企業選擇(見圖6)。對比3年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2018年和2019年企業對大部分市場的出口預期都更加謹慎,而2020年已上升為悲觀情緒。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如果說2018年和2019年調查中“美國”因素主導市場情緒的話,那麼2020年“疫情”因素略勝一籌。總體來說,外貿企業這幾年步步艱難,不僅有美國加徵關稅這樣的人為因素,而且面臨疫情這種不可抗力因素,更有來自產業轉型升級和外貿數字化等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更需要解析自己、瞭解別人,把握時代節奏,儘量修煉內功。

2020年出口規模和利潤預期:“雙下降”再次現身首位

在“過去1年企業出口規模和利潤情況”調查項中,從連續5年的調查結果看,2016年出口低谷時,選擇“規模下降,利潤下降”的企業最多;2017年出口信心恢復之時,選擇“規模上升,利潤上升”的企業比例最高;2018年,受貿易摩擦影響,選擇“規模下降,利潤下降”的企業比例最高;2019年,選擇“規模上升,利潤上升”的企業比例再次登頂,為25.4%;2020年,選擇“規模下降,利潤下降”的企業比例高達32.8%,比2019年高出10.3個百分點,排在首位(見圖7)。不過,2020年選擇“規模上升,利潤上升”的企業比例也不小,達到20.7%,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貿企業在應對突發風險時出現分化,一部分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對於“2020年出口規模和利潤的預期”調查項,2017—2019年,選擇“規模上升,利潤上升”的企業比例均為最高,而2020年形勢大轉,選擇“規模下降,利潤下降”的企業比例高達62.1%,比2019年大幅提升34.9個百分點,這在多年調查中屬於首次。接著是“規模持平,利潤持平”,企業選擇比例為12.1%(見圖8)。總體上看,企業對2020年自身出口規模和利潤的預期比較悲觀。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開拓國際市場的主要方式:電商平臺首次超過參展成為第一選擇

從過去連續多年的調查結果看,“參加展覽”始終在外貿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主要方式中佔據第1名的位置,但在2020年調查中,這一地位被“電子商務平臺”方式撼動,退居第2位,企業選擇比例為29.8 %,比2019年下降5.1個百分點;而本次“電子商務平臺”方式的企業選擇比例為31.3%,連續4年呈上升趨勢。在2020年疫情之下,大多數國際展覽無法線上下正常舉辦,加之國外疫情蔓延導致商務人員出國困難,因此選擇“參加展覽”調查項的比例有所下降。與此同時,跨境電商成為外貿新增長點,較好地支撐了2020年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回穩向好,為“穩外貿”做出了突出貢獻。另外,依託國外大型經銷商的選擇比例也有明顯上升,選擇比例為21.4%,比2019年提高3.6個百分點(見圖9)。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化解成本壓力:支援出口轉內銷,構建“雙迴圈”發展格局

從過去連續多年的調查結果看,企業化解出口成本上升壓力的方式基本無變化,排在前3位的調查項一直是“調整產品結構”“技術改造”和“加強管理”。但在本次調查中,“加強管理”調查項排名大幅下滑3位,排在第6名;而“透過談判讓國外進口商分擔”“向上遊企業壓價”以及“減少出口、擴大內銷”整體前移,分別排在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調整產品結構”和“技術改造”仍然保持前兩名地位(見圖10)。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在疫情中,外貿企業經營壓力凸顯,透過談判讓國外買家分擔和向上遊企業壓價是比較直接的緩解成本壓力的方式,因此排名上升。而減少出口、擴大內銷成為現實選擇。在出口轉內銷方面,國家於2020年6月專門出臺了相關實施意見,支援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幫助外貿企業渡過難關。“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提出,也將為外貿企業提供新的市場空間。

為未來儲備:持續打造自有品牌,賦能國際競爭力

從2014—2020年連續7年的調查結果看,選擇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佔比一直在提升,分別是40%、45%、47% 、48%、51%、53%、55%(見圖11)。隨著我國外貿向縱深發展且鼓勵創新和技術研發,特別是近幾年我國一些知名企業在國際市場遭受“圍追堵截”形成的效應,預計這一趨勢還會繼續擴大。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在2020年“自有品牌佔出口額的比重”調查中,選擇自有品牌佔出口額比重超過50%的企業最多,達到42.1%,略低於2018年的比例;選擇自有品牌佔出口額比重在10%~50%(含)之間的企業比例為31.6%;選擇自有品牌佔出口額比重少於10%的企業佔比為26.3%(見圖12)。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擁有獲得市場認可的自有品牌,意味著拿到了參與國際市場中高階“領地”競爭的“王牌”。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對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中高階位置的爭奪將更加激烈,競爭將更加殘酷。過去靠貼牌生產就能輕鬆獲取貿易紅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外貿企業只有自己有了核心技術或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與人較量,擺脫受制於人的境地。近幾年,美國有意為之,針對我國企業設定種種限制,側面暴露了我國某些關鍵領域尚缺乏核心技術的現實。打造技術,儲備未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之下,相信我國將有更多企業推出具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品牌。

企業希望獲得更多海外市場資訊,儘量規避貿易風險

在“外貿企業希望得到哪些支援”方面,2020年7個調查項的調查結果與2019年一致,外貿企業最希望得到的支援仍然是“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場資訊”,接著是“改善外貿企業融資環境”和“提供出口信用保險”,選擇比例分別為26%、22.5%和19.7%,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另外,“加強對外宣傳,樹立中國形象”的企業選擇比例較2019年提高2.4個百分點(見圖13)。在主要由疫情和“美國”因素造成的複雜貿易環境下,外貿企業迫切需要獲取一手的海外市場資訊,以便及時調整生產和出口策略,規避貿易風險。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跨越疫情溝壑,接納外貿數字化轉型

2020年,外貿企業註定要與疫情鬥智鬥勇。因疫情影響範圍較大,本次調查加入了相關調查項。“訂單減少”是企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選擇比例為26.7%;接著是“原材料供應不暢”“物流貨運受阻”“現金流緊張”和“用工困難”,選擇比例分別為23.8%、20%、17.1%和10.5%(見圖14)。關於“何時能擺脫疫情影響”,“2021年以後”的企業選擇比例最高,達45.6%;“2021年”的選擇比例為31.6%;“2020年下半年”的選擇比例為22.8%(見圖15)。由此可見,企業對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趨勢不樂觀;反過來看,疫情或對企業經營產生2~3年的影響。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下外貿企業因疫情遭受了損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疫情也加快了外貿數字化程序,讓更多企業加速融入這些年數字化技術打造的線上世界。數字化的外衣固然好看,但更為動人和關鍵的是打造數字化的核心。以2020年第127屆廣交會線上舉行為時間節點,期待外貿企業全面擁抱數字化。

2020年以來,國家密集推出“穩外貿”措施,涉及提高出口退稅率、降低通關成本、促進外貿運輸便利化、支援出口產品轉內銷等多個方面。2020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釋出,再次推出15條措施,持續為“穩外貿”加碼。在國家政策支援之下,當前外貿已現好轉跡象。過去20多年,我國外貿企業創造過輝煌,也經歷過險灘暗礁,這些終將沉澱為一份定力。2020年,相信外貿企業能夠書寫好“生存”這一命題,併為未來蓄力。

(來源:進出口經理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982 字。

轉載請註明: 2020年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