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濟大家談 | 下半年經濟工作如何實現穩中求進

由 都超英 釋出於 財經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

高帆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國在面臨複雜多變的格局時,要透過制度和政策最佳化使經濟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充分發揮釋放出來,從而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和支撐。

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是穩健的,在未來仍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我國經濟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會得以保持和延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貿易保護主義、不平衡發展等因素相互疊加,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衝擊,同時也倒逼和加快了我國的經濟轉型程序。在這種複雜嚴峻形勢下,我國需要統籌考慮短期應急方案和長期改革方向,需要依託系統化、組合型政策來實現經濟的“穩中求進”,需要藉助自我修復能力來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要透過制度和政策最佳化,使經濟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被充分發揮釋放出來,從而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和支撐。

基於此,一方面,我國要關注國內外格局的動態變化,做好政策工具儲備,對域外疫情發展和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做好應對預案。立足於“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適時適度改變財政、貨幣和產業政策,統籌考慮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強調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強調集中精力做好“六保”工作,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特別是在財政政策中明確提出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些都體現出透過財政貨幣政策來舒緩短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在這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很可能在因疫情衝擊而快速“探底”之後出現逐步反彈。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長率分別為-6.8%和3.2%,在某種程度上即呈現出這種增速反彈的明顯趨勢。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從長遠角度理解發展的基本趨勢,堅定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信心,避免因短期的經濟政策調整而延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程序,擺脫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思維,保持對經濟發展理念、戰略目標、制度安排的定力,依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來形成發展的持久動能。

就此而言,2020年上半年,我國政府先後釋出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等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些安排都體現出這樣的基本思路:從基本面、長期趨勢的視角理解我國的經濟發展,依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解決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根本問題,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這種發展思路與對我國經濟強大自我修復能力的認識邏輯具有內在一致性,並能在根本上支撐我國達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戰略目標。

依據上述考慮,當前我國應將短期的經濟政策與長期的改革方略結合起來,以此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組合式目標的實現,利用組合型政策來實現組合型目標是可取的,也是必須的。在確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採用分類分級方式實現復產復工,透過降低稅負、拓展融資渠道等提高企業經營活力,穩定企業的就業創造能力。注重增強對糧食、能源等基礎產品的儲備能力,依靠擴大開放範圍、放大國內市場等保持產業鏈、供應鏈順暢,增強對域外疫情衝擊和金融風險的防控能力。同時,我國還應深化分配製度改革,著力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序,築牢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城市類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鬆農村人口的進城落戶限制,以此夯實和增強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發揮國內消費在驅動經濟發展中的“壓艙石”作用。

此外,我國還立足於資訊化快速發展、全球化格局轉變以及產業競爭態勢激烈的背景下,瞄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生態環保、健康養生、教育醫療等領域積極佈局,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知識化,提高產業的附加值、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視農村的就業“蓄水池”功能和經濟“穩定器”作用,深化土地、資本等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推動農村土地使用權的社會化配置,儘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勞動、資本、技術、資訊等在城鄉間雙向流動,透過完善市場價格機制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回報率、土地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促使粗放型增長方式轉向創新性、持續化、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以支撐我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原文責編/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