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過程中,她沒想到一件事變成了另一件事,接著變成了第三件事。十年過去,她沒有把這句話糾正過來,但她飽嘗了世間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李雪蓮要糾正的這句話是她前夫說的。她前夫說:你是李雪蓮嗎?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呢?李雪蓮要告訴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蓮。電影用幽默的方式,透過一個個生動的細節,表現了人情社會向法治社會演進過程中的矛盾與糾結,主人公用人情社會的辦法,去處理自己跟前夫的婚姻矛盾,演繹出一連串哭笑不得的故事。
影片中,馮小剛導演首次嘗試在電影中採用圓形畫幅。採訪中馮小剛導演提到,採用圓形畫幅,圓形的靈感來自於具有東方韻味的中國風情畫,構圖和色調十分講究。圓形畫幅不僅是一次技術的嘗試,其背後另有含義,方圓之間似真似幻,觀眾們從圓形畫幅中看電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鏡花水月”的荒誕寓言。
影片中,多次出現馮小剛導演的畫外音,成為講述故事的重要線索,對推進劇情有很大的幫助。其次,馮小剛導演自己來講故事,有很強的代入感,雖然馮小剛導演之前以商業片最為出眾,這次親力親為,感受到了一個導演對拍出一部優秀作品的執著和認真。
說回影片本身,一個優秀的導演最在意的就是講故事。李雪蓮只想告訴別人,她沒有做過什麼過分的事情,也不是眾人口中的潘金蓮,想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卻沒有一個人信她。一級一級上告沒有人能相信,甚至擔心她鬧事,都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後來倒好,李雪蓮的丈夫因車禍去世,唯一一個知道真相的人都不在了,這事情更得不到解決了。後來李雪蓮被勸回家,大病了一場準備上吊自殺,不是因為不能再告狀了,而是因為十來年的告狀已經成為了她生活的動力,今後不能再折騰了,李雪蓮的日子也就垮了,活著沒勁,就是她現在的心情。幾年後,李雪蓮在北京開了一家餐館,遇到到當年她告狀要找的史縣長,告訴了他故事的真相 。自己當初為了多要一個孩子和秦玉河假離婚,先假離婚等有了孩子再復婚,誰沒想假離婚成了真離婚,秦玉河和別的女人結了婚,李雪蓮的孩子也流產了,她這麼多年告狀是為了自己肚子裡的孩子......多年以後,李雪蓮的故事成了眾人的談資,但故事似乎並沒與結束,成為了一個無法言說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