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局立項公示,二十多年前情景喜劇的開山鼻祖《我愛我家》將搬上大銀幕。據說,情節圍繞的是賈家大家長傅明老人去世之後,家族內部的遺產糾紛。
且不論當年眾多的演員,離世的離世,爆紅的爆紅,原班人馬再聚首的難度多大,單是“遺產糾紛”這個主題,就讓人大跌眼鏡。事實上,這戶楊柳北里202號的平凡家庭,之所以無可取代,是因為他是中國萬千家庭的縮影,小公務員賈志新,唱大鼓的和平女士,退休老幹部傅明老人,女大學生賈小凡,個個生動活潑,他們的生活未必一帆風順,物質條件也並不富裕,但充滿歡笑,還有小市民的兒女情長——當這一切被簡簡單單的“遺產糾紛”四個大字替代,就算能延續舊劇情《芝麻開門》裡,一箱金銀珠寶去無蹤,全家尋寶總動員的線索,又如何?舊瓶裝新酒,媚俗地貼上當下流行的家產議題,就算內容再豐富,想必也只是落個雞飛狗跳罷了。
舊作新拍,都說重要的是情懷。《愛情公寓》演員在綜藝節目上合體,回憶殺總能衝上熱門,十多年前《武林外傳》結束之後,“後八十回”的呼聲亦一直延續,話雖如此,但西遊記主題翻拍了一部又一部,褒貶各異,欠王家衛周星馳的一張電影票還了又還,也從沒斷了爭議。固然,《我愛我家》陪伴一代人的成長,甚至在海外網站上,靠一遍遍反覆溫習以佐餐入眠的留學黨也不在少數,可是問題是,舊夢之所以美好,在於他的不可複製性,所以隨著時光的過濾,剩下的才會愈發美好,強行狗尾續貂,反而破了金身,這樣的例子也不勝列舉。
《我愛我家》其實後來拍過續集,叫《圓圓的故事》,依然是賈圓圓的扮演者關凌主演,講的是她長大了,工作後重回社群,處理鄰里間雞毛蒜皮的一連串小事,還有有姐妹篇之稱的《我們這一家》,還是英達執導,原作裡的二叔梁天擔正,講天津一家人的成長故事,但是都水花不多。
這兩部作品中有一個巧合之處,主人公們都住在幸福裡小區,仔細想來,從中恰可以對照出它們與《我愛我家》的距離:《我愛我家》裡的一家子,並沒有多麼標榜溫馨幸福,它甚至並沒有多麼大的野心,單純靠的是劇情的推進,逐一呈現家人的溝通,鄰里的相處,潤物細無聲,使觀眾忍俊不禁。在拍攝花絮中,坐在臺下的王朔、陳凱歌、馮小剛,都笑的前仰後合。時不我與,當情景喜劇勢微,劇本創作薄弱,後來的種種,只能靠罐頭笑聲和口號式的家庭標語支撐,再借些所謂情懷的餘暉,留住一些觀眾而已。
另一方面,電影又與電視劇不同。哪怕在全球擁有巨大觀眾基礎的經典美劇《成長的煩惱》,搬上大熒幕之後也照樣反響平平。圍繞日常生活的戲劇衝突,重點在家長裡短,以短短一兩個小時呈現,自然有操之過急之嫌,更何況,《我愛我家》之所以不朽,在於其每一個細節的可推敲性,牆上掛著的呼啦圈,早點盤子裡的油條,茶几下的遊戲機,每一個物件都有其來源,更有死忠劇粉,考據其臺詞中不乏《紅樓夢》、樣板戲等出處,精雕出細活,英達與梁左,單是劇本就寫了十個月,侯孝賢有言,深度在表面,然而,當電影電視一靠翻拍二靠IP,快速消費的潮流下,看準機會撈一桶金的目的昭然若揭,如此狼吞虎嚥的居心之下,還有誰來打磨、延續這份細膩呢?
想起故事中的一集,賈圓圓離家出走許久未歸,倔強的爺爺坐在沙發上,腦海中幻想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內容都是圓圓回來了,從幼兒園被警察叔叔送回來,到小學被老師送回來,再到青春期被男朋友送回來,最後是結婚生子和愛人一起回來——他對著空氣揚一揚手,有些失落,也有些惆悵。
這或許就如同《我愛我家》的命運吧,雖然愛是一個長久的諾言,平淡的日子要用一生講完,但是孩子大了,世界變了,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