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後光線傳媒市值蒸發近90億元 《姜子牙》為其帶來超3.6億營收
上映13天,《姜子牙》斬獲票房近15億元。
作為光線傳媒“神話三部曲”之一的《姜子牙》,早在上映前就備受關注,被市場寄予厚望。如今,近15億票房收入囊中,也讓背後的光線傳媒進賬不少。
貓眼專業版顯示,《姜子牙》背後出品公司共4家,聯合出品方3家,主要為光線傳媒及旗下參投的動畫公司,其中,光線傳媒為主出品方。10月12日晚間,光線傳媒公告稱,截至10月11日24時,《姜子牙》為光線帶來約超3.6億元營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上述公告大致推算,光線傳媒在《姜子牙》中的投資比例約為69.55%~77.28%。
早在2015年成立彩條屋影業開始,光線傳媒就正式佈局動漫產業。5年時間裡,光線傳媒及彩條屋投資了約20餘家國內動漫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去年《哪吒》的“一鳴驚人”更是讓光線傳媒動漫布局進入收穫期。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今,彩條屋出品的動畫電影累計票房達近70億元。
記者注意到,《姜子牙》上映前一天,9月30日收盤後光線傳媒總市值高達488.74億元。截至今日(10月13日)收盤,光線傳媒股價報收13.63元/股,總市值399.36億元。國慶檔落幕後3個交易日,光線傳媒市值蒸發近90億元。
《姜子牙》光線傳媒投資比例約近七成
截至目前,動畫電影《姜子牙》斬獲票房14.65億元,雖未能再創《哪吒》的票房奇蹟,但仍為2020年電影票房總榜季軍,並讓背後的光線傳媒收穫頗豐。
10月12日晚間,光線傳媒公告稱,國家電影資金辦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0月11日24時,《姜子牙》在中國內地上映11天,累計票房收入(含服務費)約為人民幣14.56億元(最終結算資料可能存在誤差)。公司來源於該影片的營業收入區間約為人民幣3.60億元至人民幣4.00億元(最終結算資料可能存在誤差)。
按照上述公告,記者以貓眼專業版分賬票房比例和片方比例大致推算,光線傳媒在《姜子牙》中的投資比例大約為69.55%~77.28%。根據貓眼專業版預測,《姜子牙》的最終內地票房約為15.32億元,按照上述比例推算,當《姜子牙》票房為15.32億元時,將為光線傳媒帶來約3.79億元~4.21億元的營業收入。
每經記者注意,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光線傳媒營收為2.59億元,同比減少77.8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57.2萬元,同比減少80.46%,扣非淨利潤則為虧損1318.76億元,同比下降119.22%。如今《姜子牙》一部影片帶給光線的營收已經超過光線上半年總營收至少1億元。
作為光線“神話三部曲”之一的《姜子牙》,早在上映前就備受關注,被市場寄予厚望,影片上映前一天,9月30日收盤後光線傳媒總市值一度高達488.74億元。
不過,由於影片口碑兩級分化嚴重,《姜子牙》也成為今年國慶檔最具爭議的影片,影片在票房上的競爭力不敵《我和我的家鄉》。國慶檔落幕後的首個交易日,10月9日收盤後光線傳媒股價下跌13.57%,總市值為422.44億元。
2016年至今,彩條屋70%動畫電影票房未過億
中國動畫電影史上,《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有著里程碑式的存在。電影累計票房9.56億元,一度成為當時口碑票房雙豐收的的國產動畫電影。
2016年,《大魚海棠》上映,獲得5.64億元票房,成為繼《大聖歸來》後又一部被市場證明的動畫電影。從光線傳媒2016年報中可知,《大魚海棠》對公司影視劇收入貢獻排在第三位,僅次於《美人魚》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其實在2015年,光線傳媒就成立了彩條屋影業,正式投資動漫公司,佈局動漫產業。5年時間裡,光線傳媒及彩條屋已投資了包括十月文化、彼岸天、可可豆動畫、玄機科技等20餘家國內動漫產業鏈上下游公司。而《哪吒》的成功開始讓光線傳媒動漫布局進入收穫期。
在國產動漫領域,光線傳媒是在市場化上把握得最好的公司之一。其曾在公司財報中表示:“動漫業務,是其在橫向領域內優勢最明顯的業務板塊,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業務板塊之一。”
資料顯示,2019年彩條屋為光線傳媒貢獻了1.12億元的淨利潤。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今,彩條屋出品的動畫電影共10部,累計票房達近70億元。
時任彩條屋影業總裁易巧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95%的動漫公司都不盈利。“出了作品的公司基本都是盈利的,另外一些在潛心創作中,成本基本都是彩條屋來承擔,沒有讓他們考慮盈利問題,做出來好作品,自然會獲得很大的收益”。
目前來看,光線傳媒雖然是動漫領域佈局的佼佼者,然而公司之間暗潮湧動。華強方特的《熊出沒》系列幾乎每年在春節檔都有穩定受眾,追光動畫與美國華納兄弟聯合出品的《白蛇緣起》拿下4.68億元的票房,華誼兄弟在日前公佈的新片單中,也將動畫電影納入戰略板塊中的重要一環……不過動畫電影的製作實則是一項“手藝活”,一部動畫影片從策劃到面世,歷經三五年都是常態。無論光線傳媒還是別的影視公司,在動漫領域的角逐之戰或許尚未真正打響。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