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的幻滅奧匈帝國的崛起與滅亡!
一、導語
因系列電影《茜茜公主》的經久不衰,讓我們對奧地利國王弗蘭茨與茜茜公主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幻想與嚮往。順帶著,也讓我們將那座承載著他們夢幻愛情故事的國度——奧匈帝國,當成了一個童話的王國。
綠樹成蔭的維也納森林,美如夢境的藍色多瑙河,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雪峰......這是奧匈帝國,一個至今仍讓人對其憧憬不斷的國度。
然而,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奧匈帝國,曾經的八大列強之一,卻僅僅只存在51年,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成為了人們記憶裡的一部分。
就像茜茜公主完美的愛情故事本就是一場"騙局"一般,奧匈帝國成立之初的結構架成,便為它的滅亡奠定了基礎。二、帝國的崛起:由一場戰爭說起
1867年2月,奧匈帝國成立了。顧名思義,帝國是以奧地利以及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君主制國家。帝國的最高領導人便是那個愛情童話裡的國王——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那麼,為何要形成聯盟呢?那要從一場戰爭說起。
01. 普奧戰爭
奧匈帝國的前身本是奧地利帝國,是由其改制而來。而奧匈帝國的建立,則顯示了歐洲古老的哈布斯家族,在勢力不斷衰弱的情況下,作出了無奈的抉擇。
哈布斯家族作為曾經的歐洲霸主,在拿破崙如破竹之勢征服歐洲後無可奈何之下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由此建立了奧地利帝國。
義大利作為古羅馬帝國的核心,隨著哈布斯家族勢力的減弱,以及日益茁壯想要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之心,由此展開了與奧地利帝國的鬥爭。
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的結束。雖然奧地利帝國積極參與了這場戰爭。然而,事與願違。
在這場戰爭中,奧地利失去了在義大利上所有的歷史領土,等於是被趕出了義大利,使其的國力被大大的削弱。
但這並不是終局。
隨著義大利獨立戰爭的獲勝。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念頭也日漸強烈,故而在普魯士王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策劃下,一場獨立運動再次打響了。
很快地,普魯士王國便形成了以普魯士為首,義大利以及北德一些聯邦小國為輔的同盟國,並以此向奧地利開戰,以求獨立。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了。在此戰役中,奧地利不敵普魯士,被徹底趕出了德意志。
隨著兩場大戰的結束,奧地利先後失去了義大利以及德國兩塊重要的領土。曾經的老牌強國,不免走進了尷尬的局面,做出改變,勢在必行。
02. 帝國的建立
匈牙利名族作為奧地利帝國中的第二大民族,隨著國力的削弱,對維也納的統治也變得越加不滿,眼見一場獨立運動又要再次爆發,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不得已之下,做出了妥協。
為了保住奧地利國王在匈牙利的統治地位,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與匈牙利貴族間進行了一次安撫性質的談判。大意上的條件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提升了匈牙利貴族的權利與政治地位,而匈牙利貴族則必須擁戴他,保障他的地位。
匈牙利從此間得到了立法、行政、司法等一定的自治權。奧匈帝國也在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加冕儀式下宣告成立了。
奧匈帝國的建立,說實在其實完全是一個無奈之舉。奧地利作為一個曾經的強國,在接連丟失義大利與德國的領地後,已經變得不堪重負。若是,此時匈牙利再次爆發戰爭,那麼無疑就是將這個帝國推向覆滅的深淵。所以,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王位,萬般無奈下,才與自己的殖民地匈牙利做出了妥協。
我分權與你,但是你必然要效忠與我。
這是奧匈帝國成立的前提。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忽略了一點,隨著中央集權到地方分權的轉化,他這個皇帝的統治地位也在此間得到了消減。這種看起來有些畸形的帝國架構,無疑也在加速帝國的滅亡。三、帝國的興盛:強者中的"潛力股"
奧匈帝國的締結,無疑在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政績上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奧匈帝國成為了五大傳統強國之一,也成為了一個不可小覷的存在。
奧匈帝國的"強"體現在了多方面:
01.地域廣闊,人口眾多
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化國家,統治地域覆蓋中歐、東歐以及南歐。版圖僅次於俄國,位居歐洲第二。所以形成了它地域廣,人口多的特點。據統計,強盛期間的奧匈帝國有多達5135萬的人口,位居歐洲第三,為其的經濟、兵力等能力奠定了基礎。
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與原油位居歐洲第一),經濟強盛,人口眾多,地域廣闊,這都是奧匈帝國不容忽視的強盛。然而這些在其軍事工業能力方面,倒都是小巫見大巫。
02.火炮中的"戰鬥機"
說到奧匈帝國的軍事工業,不得不提及的便是當時穩居世界第一的斯柯達兵工廠。它也是如今斯柯達汽車的前身。
斯柯達工廠起源與捷克,後歸入奧匈帝國。因其大量生產獵槍、火炮、機關槍與戰車,成為了奧匈帝國最大的軍事兵工廠。
盛產時期,有10萬員工為其工作。該廠一年的火炮生產量便可達英國本土所有兵工廠的總量,足可見其強盛之處。
尤為可觀的是,斯柯達工廠還生產過380毫米的芭芭拉(重型榴彈炮)、420毫米的巨型榴彈炮(L/15KüstenhaubitzeM.14)等重磅型殺傷性武器,令人歎為觀止。
斯柯達工廠作為奧匈帝國當時最主要的兵工廠,其製作的武器不僅精良,且型號五花八門,推陳出新的同時,也讓奧匈帝國走上了軍事強國的地位。使其的強國地位,不為撼動。
奧匈帝國的強盛,歸結於他龐大的人口與國土,外加上強盛的兵工廠。所以,足以讓他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依舊穩居的列強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也才讓他有信心去征服,去侵略。
然而,殊不知正是因為這個"大"卻為這個帝國的發展釀下了禍根。四、帝國的滅亡:終於一場戰役
1918年11月3日,曾經輝煌一時的奧匈帝國,隨著奧匈帝國與協約國之間達成的停火協議的生效,也迎來了它的"滅亡"。
這個擁有51年的統治生涯的列強,終於自食惡果,徹底解體。
其的崛起與滅亡,始於戰爭,終於戰爭。
01.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弗蘭茨·費南迪攜妻子索菲亞至薩拉熱窩做特別訪問。原本這是費南迪想要給自己地位低下的妻子一個隆重的驚喜,讓她在薩拉熱窩享受在維也納享受不到的榮光。然而,這卻成為了他們夫婦的死亡之旅。
費南迪忘了薩拉熱窩這塊土地本就不平靜。所有的安穩是靠吞併,剝削與侵略換來的。所以,反噬也是必然的。
當費南迪踏上薩拉熱窩這塊土地時,一場密謀已久的刺殺活動便早已展開了。若是費南迪做完訪問活動早早離開,若是費南迪沒有"戀愛腦"沒有成行,那麼這場刺殺行動,是斷然不可能成功的。
但,這世上並沒有如果。
隨著兩顆子彈打穿費南迪的頸部以及索菲亞腹部之時,一場影響世界的戰爭就此爆發。
02.第一次世界大戰
王儲被殺,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大為震怒。薩拉熱窩事件無疑成為了導火索,在德國的挑唆下,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與此同時,與德國和義大利結成同盟國,集結大軍向塞爾維亞進攻。
為了與之抗衡,塞爾維亞以立即與英法俄三國結成協約國,也公然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原本以為這是一場必贏之戰。在義大利與德國的相助
下,奧匈帝國一直捷報連連。然而,義大利叛變倒戈了,德國兩邊支援也是捉襟見肘。導致奧匈帝國接連敗仗。其中,原先收復的領地,又掀起了獨立運動,讓奧匈帝國腹背受敵,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為了拯救即將覆滅的國家,便有了與協約國和解的想法。可是還未成事便病逝了。
其侄孫卡爾一世登上皇位後,想要貫徹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想法,結果不僅遭到了義大利的發難,也遭到了德國的阻攔。
敗仗連連,攪得這個曾經的強國已經不堪一擊,無奈之下,卡爾一世唯有簽下停火協議,宣告戰爭的結束。
戰爭結束了,革命獨立軍也勝利了。卡爾一世被趕下了皇位,奧匈帝國就此也一分為八,成了八個獨立的國家。
03.帝國的滅亡
從一個列強諸國,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局面,奧匈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然而,究其根本一切均有跡可循。
①多民族國家的悲哀(內憂)
上面也說到了,奧匈帝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涵蓋多民族的國家。
在其總人口中日耳曼人約23?匈牙利人約21?捷克人約12?波蘭人11?烏克蘭人8?等,大大小小共有11個民族的人口。另外還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五個宗教並存的現象。
然而,這麼一個多民族國家卻沒有確立一種官方語言。
奧地利人說的是德語,捷克人說的是捷克語,烏克蘭人則用的是烏克蘭語等等。
所以,不同的語言,造就了整個國度裡國人的溝通都存在問題。
議員開會需要翻譯,國人交流需要翻譯,行軍打仗也需要翻譯......長此以往,無論做什麼事情,可以想見效率都是低下。
故而,在未確立官方語言以及信仰不同的情況下,奧匈帝國的失敗也打下了基礎。
即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集結了200萬的雄兵,終究敗在了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
試想一下,將軍在上佈置佈防,底下卻要配備多個翻譯來宣告執行任務。何其荒誕。吃敗仗也在情理之中。
②侵略者終將被反噬(內憂)
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建立之初便因為只顧貴族意願,而罔顧遊牧民族試圖參與政權的訴求,因此已經得罪了一眾國內的遊牧民族。
而後,奧匈帝國的擴張則是透過一次次侵略來擴充套件自己的版圖。
隨著大國的侵略不斷,以及民族主義(特別是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以及維也納條約簽訂以後)的不斷建立與昇華。各個民族對於每個語言,每種文化都有了自己的訴求。
這一觀念也在奧匈帝國民眾的心中滋生。
另外,奧匈帝國的主體還是奧地利貴族以及匈牙利貴族的聯合,所以因為利益不均,國內的的獨立聲願就越來越強烈。
然而,此時的帝國主宰者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已經在自己的決策以及戰爭中,失去了民心以及威望。他再也不能從中進行協調。畢竟,第一次世界戰爭帶來的影響(死傷近千萬)是深刻的。
所以,侵略者終將被反噬。隨著新一任的繼承人卡爾一世的"上崗",這個靠著不斷侵略而壯大的帝國,終於在民眾想要獨立的願望中,走到了末日。
③強國環伺的帝國(外患)
內憂不斷的同時,奧匈帝國所處的位置,註定了它不安定的一生。
東靠沙俄,這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與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的大國,所以註定沒有和平。
西臨德意志民族。雖這是對奧匈帝國最友好的民族,但是友好的前提是有利可圖。一旦失去利益聯絡,那麼他們的野心也就逐漸暴露。德意志的統一才是他們最終的夢想。
南距義大利。義大利作為奧匈帝國曾經的殖民地,從根本上便存在著民族恩怨。其次,因為亞德里拉海出海口是奧匈帝國的管轄範圍,所以一直也是義大利人眼紅的目標。
四面都存在著強國環伺,稍有不慎,奧匈帝國便面臨著萬劫不復的地步。而後,事實也證明了,帝國的滅亡並不是偶然的。總結
奧匈帝國改制之時,便已經註定了它滅亡的結局。
其一,建立之初只是聯合了匈牙利的貴族,而棄別的民族於不顧,便已經奠定了帝國滅亡的基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便是如此。
其二,建立後因為是一個二元制國家,所以沒有確定統一的語言,統一的貨幣,統一的文化等等,便註定了國家的內部效益低下,紛亂不斷的結局。
其三,二元制的國家,無疑將屬於帝王的權利大大的分化到地方去,故而,帝王的領導權、話語權也在這一次次的分化中減弱了。帝王是一個國家的象徵,然而這個象徵已然不能征服自己的國民,那麼沒落也是必然之途。
其四,未有審時奪度。王儲被殺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未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進行考量是否適合出兵。而是聽從了對它有企圖的德意志民族的唆使,冒然的發起戰爭。國力兵力雖強盛,然而內憂之下,導致他的軍隊並沒有軍事能力。所以,一敗塗地。
這便是奧匈帝國走向滅亡的原因。這個帝國從建立之初,便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然而,若是小心翼翼的經營,或許還能苟延殘喘的多活一些時間。
然而,因為是大國,因為是曾經的霸主,所以他被矇住了眼睛,親信了自己的盟友,四處侵略,才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真是一步錯步步錯啊!參考文獻:
《奧地利史:從開端至現代》
《世界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