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王得江:在冬殘奧會閉幕式敲響定音鼓,見證盛會落幕
“咚咚咚……”3月13日晚,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閉幕式上,在主火炬熄滅之前,空曠寂靜的國家體育場(“鳥巢”)裡,定音鼓的聲音驟然響起。在“C位”(中心位置)鼓手的帶領下,圍成一圈的12個鼓手一起演奏定音鼓,在鼓點的律動中,全球觀眾共同見證此次奧運盛會完美落幕。
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閉幕式上,王得江站在最中央敲響了定音鼓。圖/新京報攝影記者 陶冉
站在C位的演奏鼓手是王得江,他是一名低視力視障人士,也是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音樂學專業2021級學生,今年21歲。王得江從13歲開始學習打擊樂,相對於演奏中使用的定音鼓,他對中國鼓和排鼓更為熟悉。記者瞭解到,從2021年12月接到參選通知到正式參加演出,滿打滿算,王得江學習定音鼓的時間不過短短四個月。
接到參選通知時,練習定音鼓才一週時間
“當時接到參選通知還是很緊張的。”3月9日,在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報告廳裡,王得江回憶初選的情景。彼時,王得江接觸定音鼓這種打擊樂器才一週多的時間。
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視障學生王得江在校內練鼓。圖/新京報攝影記者 鄭新洽
相較於定音鼓,王得江對中國鼓、排鼓更為熟悉。“時間很急很緊張,需要把曲子先背下來,然後再練習。”
王得江說,好在很多打擊樂器的演奏原理是相通的,自己需要適應的是定音鼓的打擊特點,“比如打擊的位置、鼓的音色之類,像節奏、音符之類的都沒什麼問題,跟之前的訓練都是一樣的。”
定音鼓的鼓桶部分由銅或者黃銅製作而成,鼓面材質則為小牛皮或者塑膠。“定音鼓很大,一般是兩個、四個或者五個為一組,在管樂隊或交響樂隊中起定音作用。鼓槌細細長長,前面這個地方包著毛氈。”王得江一手一個鼓槌,一邊演奏一邊跟記者“科普”定音鼓的相關知識。
王得江告訴記者,自己在此次演出中使用的是四個一組的定音鼓,“鼓槌一般落在鼓面邊緣的位置,因為鼓比較大,打中心的話聲音會很悶,而且不容易產生共鳴,也不能完全震動起來。”
在王得江看來,中國鼓和定音鼓各有特點,“定音鼓是金屬的鼓腔,整個非常厚重。中國鼓主要是木製的鼓身、牛皮的鼓面。”
或許是之前有著深厚的演奏打擊樂器的功底,王得江很順利地透過初選進入了閉幕式演出團隊,開始了日復一日的練習。
看一句譜、打一下鼓,練習是一個人的“戰鬥”
和學校其他參與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合唱演出的同學不同,王得江是一個鼓手。這也意味著,很多時候他都是一個人練習打鼓。
對於王得江而言,很多時候訓練是一個人的“戰鬥”。圖/新京報攝影記者 鄭新洽
惡補定音鼓相關知識是王得江訓練開始的第一步。“學校外聘了中央民族樂團的劉凱老師來教我,他是演奏低音鼓的專家。”王得江快速學習了定音鼓的知識,包括定音鼓演奏的特點、演奏要注意的事項和演奏技巧等。
“老師每週來一次,每次90分鐘。他帶著我訓練,還專門為我制定了一套學習方法、學習流程,包括先學什麼、後學什麼。當然,每次都留作業。”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王得江迅速掌握了定音鼓的演奏方法。
“比如打鼓不能太‘死’,太‘死’的話音色就會很硬。這對手腕要求就比較高。”王得江在老師的帶領下慢慢適應定音鼓的演奏。
除了專業教師的1對1輔導外,王得江更多時候是一個人在“戰鬥”。
最開始,他會用手機錄下自己打鼓的畫面,然後仔細看自己動作,“有沒有打對位置就可以看出來。”
特教學院的報告廳距離宿舍樓有一段距離。接到演出任務後,王得江每天晚上有三四個小時都在這裡度過。因為打鼓的聲音比較大,王得江會習慣性地把門關好,一個人在這裡反覆練習。
王得江手拿著譜子打鼓。圖/新京報攝影記者 鄭新洽
因為視力不好,王得江無法像其他演奏者一樣邊看譜邊打鼓,都是看一句譜,記在心裡,然後再打一下鼓。速度雖然慢了些,王得江卻練得很認真,“時間緊、任務重,但是每天在這裡都很充實。目標很明確。”
閉幕式演出當晚,站在C位的王得江自信而從容,也發揮出了自己最好的狀態。
能夠站在“鳥巢”的舞臺上演出,王得江十分開心,“我親身體會到了鳥巢的燈光、鳥巢的壯麗,也感覺到了整個團隊一起配合的那種氛圍,大家齊心協力做一件事情。”
採寫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