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漫長的季節》結束後一時沒有什麼作品可看。五一檔電影又都看過了,於是去看了最近兩部口碑不錯的韓國電影《下一個素煕》,以及翻拍中國的《七月與安生》的《再見,我的靈魂伴侶》。
這兩部電影在國內口碑都不錯,前者有8.2,後者也有7.4分。
要知道,這兩部已經是2023年以來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了,因為之前播出的韓國商業大片不但口碑很差,評分很低,在本土市場票房也非常差,被日本動畫《鈴芽之旅》《灌籃高手》按著打。
我看完這兩部電影突然發現了一件事,2023年的韓國電影真的太慘了,甚至可以說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了,因為我查了一下兩部電影在韓國的票房資料。
韓國《鈴芽之旅》連續一個月票房冠軍,上映26天累計總票房395.88億韓元。《灌籃高手》上映90天累計票房452.09億韓元。《再見,我的靈魂伴侶》上映19天累計票房21.64億韓元。
小成本口碑佳作《下一個素熙》,居然也沒能回本。
《黑暗榮耀》和韓劇爆紅全世界?韓國電影,卻要“死了”電影嘛大概能分文藝片,型別片和商業大片三種,先講講韓國商業大片。今年韓國商業大片真的太慘了,幾乎全撲了。
什麼《貞伊》《英雄》《交涉》《幽靈》《殺死福順》等等商業上全部撲街,無一倖免,韓國觀眾不愛看韓國電影了,這些電影在國內的評分也不高。
為什麼呢?
它們都敗在裁縫美國電影,裁縫得丟失自己的特色,最終也就丟失自己的市場,這還真不是我無的放矢,這些電影我都去看過,真挺爛的,國內豆瓣那麼吹捧韓國電影評價都很低,可想而知有多爛。
春節檔以來的中國商業電影大概能分成兩派,一派之前遺留流量經濟的《滿江紅》《無名》,另一派是近年崛起的內地青年導演的《流浪地球2》《深海》,後來上映的《中國乒乓》《保你平安》都偏內地新勢力。
五一檔《長空之王》《人生路不熟》等片,雖然用了流量但偏內地新勢力,《驚天救援》《檢察風雲》就是香港導演拍的內地主旋律。
《流浪地球2》和《深海》兩位青年導演從題材型別,影視工定,審美文化等等都有著巨大的突破,《深海》只是輸在了劇情上,導致商業層面輸了。
平心而論,《滿江紅》《長空之王》《人生路不熟》的質量都能吊打今年韓國商業片一個來回,更不用提和《無名》比較。
這倒不是說《無名》是什麼絕世經典,它只是部用了流量明星,但其實是一部影像風格極致化,質量也不錯的型別電影。
現在的韓國導演拍不出這樣有追求的型別片,因為今年韓國商業大片基本上是Netflix投資,學習美國結果四處裁縫,結果把自己特色都搞沒了,質量還稀爛的大爛片,所以韓國觀眾才不買賬。
韓國電影別說打不過《滿江紅》《長空之王》,連《人生路不熟》都打不過。
敢拍,尺度大?這些都救不了2023年的韓國電影我們再說說韓國文藝片和中國文藝片吧,國內的網友一直覺得什麼敢拍,尺度大,黑深殘就是藝術。韓國這類電影可以說是優秀的某題材商業片,但未必是優秀的藝術電影。
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下一個素熙》《再見,我的靈魂伴侶》已經是今年口碑最好的韓國電影。然而,今年歐洲三大柏林,戛納兩個公認全世界藝術殿堂,前者已經結束了,後者已經公佈了入選名單。
結果就是“疫情”剛放開的中國文藝片入圍了一大堆,韓國電影寥寥無幾。
2023年柏林電影節入圍的中國電影,《白塔之光》《藝術學院》入圍主競賽單元;《雪雲》入圍奇遇單元;《發光的河》入圍論壇擴充套件單元;《綠夜》入圍全景單元。《深海》入圍新生代單元。
《小暉和他的牛》《另一面鏡子裡的夢中之夢》入圍新生代兒童單元;《一時一刻》《火箭發射時》入圍新生代青年單元。張大磊《平原上的摩西》入選劇集展映單元,《我的朋友》入圍短片競賽單元。
2023年戛納電影節入圍的中國電影,王兵《青年》入圍主競賽單元,《MAN IN BLACK》入圍特別展映單元。《燃冬》《河邊的錯誤》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小白船》入圍導演雙週單元。
《夏日副本》入圍導演雙週短片單元,《一個散步的夜晚》入圍影評人週短片競賽單元。
戛納又是一大堆入圍的片子,獲獎不獲獎先別提,但電影藝術上還是有較高水平的。比如《白塔之光》在北京電影節拿下最佳藝術貢獻、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編劇五項大獎。
今年入圍柏林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的韓國電影,《綠夜》入圍全景單元(還不算),戛納電影節宋仲基主演的《禍亂》入圍一種關注,另外還有兩三部入圍的都不算獎項。
《下一個素熙》《再見,我的靈魂伴侶》包括大量的同類韓國電影為何很少入圍歐洲三大,是它們沒有送選?還是根本沒有資格入圍?
說白了,這兩部韓國擅長的電影,前者是現實主義商業劇情片,後者是女性青春片。後者不提了,畢竟中國版《七月與安生》珠玉在前,只能說是還算成功的本土化。
《下一個素熙》在我看來其實和大鵬的《保你平安》差不多,沒錯,《保你平安》。
只是兩部電影的方向不同,大鵬的《保你平安》是一部各方面很均衡的現實題材商業喜劇片,在現實主義挖掘上淺嘗輒止。這也是當前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稽核過於嚴格難以展開。
《下一個素熙》的鏡頭語言、故事情節、角色塑造、節奏處理和情緒烘托,反正每個情節都精確計算的。前者商業性更強,後者現實性更強一些,但是藝術上也就那樣。
文藝片難拿獎,商業片接連撲街?2023年韓國電影“突然暴斃”我相信很多國內網友就要說了,我管你什麼電影入圍歐洲三大,藝術成就有多高,這種電影壓根就不看。中國商業大片的票房有多高,哪裡有人家韓國電影好看。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只能用市場和藝術角度去回答,因為前者決定繁榮,後者決定水平。
藝術上,韓國現實題材電影只是側重於對於社會現實市民階層人性黑深殘,財閥財權交易、政府壓迫幻想的一種挖掘。記住,我一直說這類電影挺好的,我們就是審得太嚴拍得太少,沒辦法滿足觀眾。
但是,它確實沒有多少藝術追求。前兩年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奧斯卡拿獎的,還不是早期的樸贊鬱,奉俊昊等韓國大導演,他們的電影還有些藝術追求的。
拿獎的時候說內娛完了,韓國電影藝術厲害,現在入圍都沒有就說電影藝術沒用。
這是不是有點雙標了?哪怕不談這個評價標準的問題,其實拿獎的文藝片背後還有兩個道道吧。
一是影史留名,世界電影史地位,也就是好聽點一個國家電影藝術在世界的代表,難聽點就是一個國家電影藝術裝13用的,你連入圍都沒有裝不了啊。
二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文藝片是否厲害,它的背後反而是商業片是否繁榮決定的。因為藝術這玩意兒對人類不可或缺,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講沒啥用。
普通人是不喜歡看文藝片的,文藝片更是養不起一個產業的,文藝片都不行了,也就代表背後的商業片更加的不行。
2000年後港臺電影就公認衰落了,你可曾看到2000年後港臺還能出王家衛,楊德昌和侯孝賢這些文藝片大師?別說李安了,人家90年代就拍片了,和張藝謀是同一代大導演,內地則出了賈樟柯,婁燁等第六代。
201年過後,刁亦男才憑《白日焰火》在中國影壇崛起。
這幾年,我們還有《宇宙探索編輯部》公路軟科幻,而這部電影就是郭帆監製的。如果不是郭帆《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一個青年導演,一部文藝片,你以為那麼容易拉投資?
其它國內電影像畢贛的《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春江水暖》《心迷宮》《暴裂無聲》,魏書鈞前兩部電影,《河邊的錯誤》也一樣(這片朱一龍是第二投資方)
愛情片《愛情神話》就是徐崢扶持的,《人生大事》是導演處女作,監製是《小紅花》的韓延。還有《消失的她》也是導演處女作,陳思誠扶持的。其它像平遙電影節,FIRST青年電影展,各種幕後創作者扶持青年導演一大把。
今年的國產劇《平原上的摩西》《漫長的季節》都相對文藝,不是傳統意義的國產劇。
這些國產電影和國產劇證明了什麼?說明了中國文化產業還是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狀態。整個市場的蛋糕在持續做大,大家都能賺到錢,不但能出現《球2》《深海》這樣有突破的商業片,也才養得起越來越多的文藝片,扶持越來越多的青年導演。
還能撐幾年?我預測,韓國電影將淪為下一個香港電影2023年的韓國電影,商業大片口碑質量和票房三輸,整個市場會變得越來越蕭條,Netflix表面上讓韓國電影苟延殘喘,實際上在吸乾韓國文化產業。而口碑和質量好的現實題材電影,有的沒能回本,但是回本的還是更多一些,但看資料不是太賺錢,文藝片養不起一個成熟的產業。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深刻受到經濟發展,人口和市場的影響的。這段時間的新聞裡,2023年韓國對中國連續貿易逆差,三星電子第一季度同比下降96%,再考慮到韓國全租房的危機可能將要到來。
和90年代末的香港電影有點相似,成龍等電影人出走好萊塢創下輝煌。因為經濟發展和人口,導致本土市場迅速萎縮。不過,2000年左右的香港電影好歹出了《功夫》《無間道》,還有銀河映像撐著。
我之前還覺得韓國流行文化的衰落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現在來看,整個韓流的衰落衰落可能比我想象的還要快。
畢竟韓國經濟,人口和市場比香港要大得多,但2023年的韓國電影就這樣拉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