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豆瓣無疑已經深陷“多事之春”,自3月以來,網信部門工作督導組進駐後,豆瓣相繼關停了17個問題小組,並在3月29日宣佈,將於2022年6月30日停用所有私密小組。(所謂“私密小組”即採取“組員邀請制”的小組,且未來將不能轉為公開)
雖然這邊已是“火燒眉毛”,但那邊“隔岸觀火”的物件卻迅速做出了反應。日前,微博@超話社群 宣佈面向全網招募豆瓣組長、貼吧吧主等相關社群管理員,並且根據“已編輯”的記錄顯示,其中的超話社群名幾乎全部“引用”了豆瓣小組的名稱,例如“我發現個規律”、“日落愛好者”、“今天喝咖啡了嗎”等。
對此甚至有微博使用者在這條微博的評論戲謔道,“阿北(豆瓣創始人楊勃的網名),你家被偷了”。
從微博方面這些舉動不難發現,其對於“將超話社群打造為豆瓣小組”的嚮往,甚至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招攬擁有豆瓣小組、貼吧、網易雲音樂雲圈等管理經驗的使用者。
微博“招”豆瓣組長、貼吧吧主,意欲何為
不得不說,微博的社群運營可能《三國演義》學得不錯,這招“釜底抽薪”可以說是極其微妙了。一方面,豆瓣最近的情況明顯已分身乏術,對於問題小組這一頑疾不僅是單純關停那麼簡單,還要在關停的同時避免其“轉世”(換皮)。而如何撕掉外界對其小組“垃圾場”這個標籤,怎樣最大限度地留住流量和合規治理,豆瓣恐怕也需要“費老勁”才能解決。
另一方面,儘管“問題小組”難解,但架不住豆瓣還有著不少使用者活躍度、話題度都較高的優質小組,例如“古怪問題研究中心”、“糊弄學”等,而這些小組的共同特徵,則是成員較多(超過20萬組員)、活躍度較高。事實上,這也是最契合豆瓣推出小組功能的那一部分,即以不同生活趣味為導向而自然形成的討論組。顯然,微博想要吸納的正是這樣一批使用者,因此其最先開始做的就是招攬“組長”。
不過微博此舉能否被使用者買賬,可能還得另說。據一位資深豆瓣使用者表示,“豆瓣小組之所以能吸引大批擁躉,和豆瓣的使用者生態有關,核心資產也應該是組員、而非組長”。並且日前在豆瓣鵝組中針對相關問題的討論,諸多使用者也贊同“豆瓣是靠許多小組疊加出來的社群氛圍”。
一面吐槽一面抄,豆瓣小組到底“香”在哪
其實,微博與豆瓣的“恩怨”已有多年。早在2017年7月24日,微博CEO王高飛就曾轉發了一篇題為《只有B站的老大才能救A站》內容中的一段話,“中文網站圈最沒價值的兩群使用者莫過於豆瓣和acfun的使用者:一邊拿愛綁架網站運營者,一邊固步自封瘋狂噴新人”。並且後來他也對此進行了解釋,“我的意思是所有社群都面臨‘老使用者綁架’的問題,社群運營者平衡不好,就會面臨社群老化的問題”。
但這些話語間,多少體現了對於豆瓣及其社群氛圍的“擔憂”,因此也引發了大量的討論。那麼如今微博超話社群的招募海報完全引用豆瓣小組的名稱,是不是能夠也對豆瓣喊出了“真香”呢?至少在流量與話題度方面,豆瓣小組確有其優勢,不然也不會有“豆瓣一個小組養活微博一眾營銷號”這樣的言論出現了。
除了眾所周知的娛樂小組外,豆瓣其實還有著非常多型別的小組,包括美食、影視、讀書、遊戲、生活等,並且隨著組員數量的增多,管理員也會對新入組的使用者進行稽核及篩選。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組無疑滿足了同一興趣使用者溝通交流的慾望,並會對“異己”有著一定的排斥,而長久以來形成的一個又一個封閉的資訊繭房,其實也將使用者留了下來。
在整個國內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中,“以興趣為特徵的精準推薦,能夠提升社交平臺使用者黏性”無疑是早已被驗證的事實,天涯、貓撲、貼吧、豆瓣等平臺也都是活生生的證據。所以微博對於豆瓣小組的“又愛又恨”的原因,或許也正在這裡。
如今隨著清朗行動的持續開展,微博所推出的一系列整治措施,包括調整熱搜規則、關閉明星勢力榜等,顯然也影響到了該平臺的流量。王高飛此前也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及,“微博的文娛流量仍處在恢復期,預期今年下半年文娛行業的流量才能恢復到去年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將其“超話”從原本側重的“明星”轉為“興趣”,微博的意圖顯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並且根據微博方面透露的資訊顯示,相比此前以使用者規模MAU為重心,目前管理層更關注的是使用者留存時間、消費內容的頻次。並且在對超話底層架構進行升級和調整後,其日均使用者發博量也已佔據全平臺的20%。
搞“小組”、玩“社群”,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即便微博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但就如同前文中豆瓣使用者所說,除了組長的號召力遠比想象中小、豆瓣小組在微博可能遇到“水土不服”等問題外,豆瓣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顯然微博方面也需要謹慎對待。
儘管豆瓣小組的存在,一方面為各類使用者提供了發聲渠道、為平臺聚集了流量,但另一方面隨著體量的不斷增大,也走向瞭如今被使用者裹挾的尷尬境地。
那麼微博想要吸納豆瓣關閉小組後的“流浪兒”,又將如何確保自己的社群能與此前的豆瓣娛樂小組不一樣呢?再者,原本微博的明星榜單、明星超話,比起娛樂小組又好到哪裡呢。
更進一步來說,豆瓣這種典型web1.0時代的論壇模式,淪落到如今的境地並非不可預見。因為平臺不僅僅只是技術上的一個架構,更是有一定關注度的資訊釋出或互動的場所,至今也沒有哪一個擁有幾億使用者的社交平臺,能夠完全避免粉絲聚集、謾罵互撕、製造輿論等負面現象。
不可否認的是,論壇構建之初往往都是以“興趣和發現”為邏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最重要的核心也在於優質內容和內容創作者,此前火熱的天涯、百度貼吧、鐵血論壇莫不是如此。豆瓣顯然也不可能免俗,小組的構建吸引來最初的一批優質使用者,留下無數引起諸多討論的帖子、形成了諸多興趣圈層的同時,也帶來了水軍、黑子、槓精等各類使用者。
目前已經被無數次被驗證的結論,就是使用者聚集越緊密、討論問題越私密的地方,往往會走向“劣幣驅逐良幣”的結局。要知道,有多少豆瓣使用者都曾來自於天涯、貓撲、人人網……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