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CP,不拍劇”現象是如何煉成的?

  最近,一部小成本網劇《御賜小仵作》火了,觀眾不但被它的懸疑劇情吸引,戲中男女主角蕭瑾瑜和楚楚的CP、楚楚與冷月的CP,也成了一大看點。一部劇裡出現兩個CP,讓那些喜歡追CP的觀眾覺得過癮。

  從《山河令》到《司藤》,從《理智派生活》到《御賜小仵作》,這些作品,無不靠CP吸引眼球,似乎已經到了“無CP,不拍劇”的地步。CP如此普及,使得它不僅成為電視劇創作的“撒手鐧”,也成為一個文化現象與社會現象。

“無CP,不拍劇”現象是如何煉成的?

《御賜小仵作》劇照。劇方供圖。

  “我就想不明白你們(觀眾)為什麼就好這一口?”對於出現在《吐槽大會》中的“雪國列車”CP組合,王建國表達了這樣的疑問。其實作為當事人,以及在發出疑問之後隨即又與李雪琴不斷配合進行CP表演的他,心裡應該明白,炒CP,對於所有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或正因為如此,各類綜藝和電視劇,才樂此不疲地炒CP。

  炒CP這種事,沒法追溯到源頭。按照當下的CP定義,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當之無愧是CP巔峰。有了如此經典的CP組合,為何人們還熱衷於發現、追捧新的CP?那是因為,過去的CP,不是自己親手造出來的,帶不來參與感和成就感。

  嗑CP或能從各種養成類遊戲那裡,尋找到最初的苗頭與根源。當下的年輕人,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在人生某一個階段,或者很長一段時期,都玩過養成類遊戲,抑或他們本身,就是在父母的“養成類”模式里長大的。對於目睹一對素人或明星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親暱,這會讓追捧者產生一種幸福的意識,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可以將之形容為“媒婆心態”或“媒婆思維”。

  奇怪的是,網上網下那麼多人愛嗑CP,但中國社會的結婚率卻不斷下降,年輕人的結婚慾望,出奇地平淡。看別人談戀愛,成了一種輕鬆的享受。作為CP的“製造者”與“圍觀者”,網友們可以拿他們編段子,開含糊曖昧的玩笑,製造熱搜……享受感也來自於權力慾得以滿足:表達的權力,製造偶像的權力,傳遞集體力量感的權力。所以,那些主動或被動組成的CP,亦要充分尊重網友與觀眾的感受,順應受眾的期待與要求,最起碼做到,不去發出逆反或挑釁的言論,否則,與CP一起葬送的,會是這個虛幻的組合與現實的商業利益。

  出於懶惰(懶得出門、懶得約會、懶得溝通)而嗑CP,是解釋CP現象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但更進一步會發現,出於冷漠,也是嗑CP的心理誘因。在充滿熱鬧與歡笑的嗑CP背後,藏著一顆顆不願意付出真情實意、不希望承擔挫折失落的心,CP成了一層充滿安全感的外衣,它緊緊地包裹著現代人愈加敏感而孤獨的內心。冷漠,意味著外界無論發生什麼悲歡離合都與自己無關,也標誌著自身可以瀟灑地穿過情感世界的荊棘叢林,擁有一處不受打擾、清淨自在的私人“情緒沙灘”。

  新出生人口降低,老齡化加劇,年輕人不再富有朝氣和奮進的動力,這三項被認為是進入“低慾望社會”的標誌。可年輕人湧動的荷爾蒙總還是要有出口的,嗑CP便成為他們荷爾蒙的疏散方式,由於不是唯一的通道,嗑CP這種已經火爆多年的行為,很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個時刻被厭倦、被放棄,比如智慧時代更進一步,腦機介面實現普及,嗑CP所帶來的快感與歡樂,將會被迅速覆蓋。

  到那時候,已經不再年輕的人回憶起來,或會將嗑CP的時代,當成他們的純真年代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38 字。

轉載請註明: “無CP,不拍劇”現象是如何煉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