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愛的教育”中缺失的一塊,是引導“飯圈”變得理性的重要一課

補齊“愛的教育”中缺失的一塊,是引導“飯圈”變得理性的重要一課

經各類選秀節目出道的流量明星,往往是粉絲“愛之切”最集中的物件。 圖/視覺中國

想就某部明星出演的文藝作品發表批評意見,可能會被其粉絲私信“勸刪”或被曲解為“黑子”;點開一個文化娛樂的話題想看看網友的多種見解,可能會發現評論區被千篇一律的推薦詞“砌牆”式覆蓋。類似遭遇粉絲“無腦捧”或“暴力黑”的經歷,許多人並不陌生。

隨著近兩年文娛產業發展,偶像市場源源不斷地投放新人,爆款影視作品也帶火了一撥撥流量小生與小花,“飯圈”擴容的同時,粉絲欲對明星本人及其作品在網上的評論掌握主動權的“控評”現象愈演愈烈。以佔領評論前排、點贊好評、舉報惡評等一系列程式化操作為主,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一眾具有社交功能的流量平臺上,都能看見粉絲操控評論的痕跡。若其間夾雜職業黑粉、營銷號等為博流量而“煽風點火”,引發網路罵戰,亦有可能。

在專家看來,此類行為本質上是在所謂“愛”的名義下靠人海戰術打贏資料戰,企圖以“流量”湮沒“流量”。要為網路理性聲音撥雲見日,需要在評價體系和教育體系等多個層面同時努力,以營造彼此尊重、“人人相善其群”的氛圍。

破解“閉眼誇”和“無腦黑”,網路文藝評論需要健全複合性評價體系

如今的影視創作者常有困惑,為什麼網路打分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特別是在流量明星主演的作品中,分數虛高、評論兩極分化等情形時有發生。“飯圈”出於個人好惡所進行的 “閉眼誇”或 “無腦黑”,不僅毫無營養,還會遮蔽真知灼見,影響文藝評論的公允性。

為什麼網路文藝評論會出現大面積“粉絲操控”的非理性“災區”?文化學者何天平分析,近年來崛起的流量明星,尤以選秀節目出道者為眾。由於娛樂市場缺乏足夠的唱跳舞臺、打歌平臺,這些以唱跳為專長的偶像很少有展示舞臺魅力的機會。為了維持熱度,上綜藝或轉型影視演員,成了他們普遍的選擇。可相比高人氣,他們既不具備經過雕琢的演技,也通常沒有值得稱道的作品背書,由此很難在更大的市場服眾。正因為此,愛護心切的“飯圈”瞄準了一眾流量平臺,急於以人海戰術抬高自家偶像作品的評分。同時,相關發行營銷團隊也看中了這些關聯著口碑轉化率的大眾分享陣地。

粉絲“控評”,營銷方“控場”,幾方合圍下,評論自然時有失真。

專家指出,開放的網際網路時代,文藝作品的評論是個複合型體系,既包括學者專家型的專業意見,也容得下普通觀眾分享真情實感,關鍵在於多維度考察。

而建立健全複合型的評價體系,需要技術手段參與完善評價的模型。比如,根據過往評分的數量來推斷使用者的閱片量,以此調整其打分權重等。何天平認為,當演算法、大資料已融入生活的各個層面,一個更為智慧的網路文藝評價體系,也完全有方法糾偏乃至重建。

扣準粉絲易被營銷號利用的痛點,補齊“愛的教育”中缺失的一塊

近幾年,隨著流行文化產業在國內極速發展,不僅各大網際網路影片平臺紛紛入局選秀類綜藝,一些演藝經紀公司也將目光瞄準了偶像產業。每年都有新偶像出道,每年都有新公司分食市場,直接導致流量明星的陣營步入了高速迭代期。面對偶像的“生命週期”可能變短、競爭環境更為激烈,“事業粉”坐不住了。

“事業粉”,顧名思義是為明星的事業操心又努力的粉絲。2019年一份調查顯示,在娛樂明星的粉絲中,有43.9%的人自詡為“事業粉”。很多時候,利益驅使下的營銷號和“職黑”,正是利用了普通粉絲對偶像事業“過度操心”的心態,刻意挑撥不同的粉絲群體互相攀比、一爭高下,加劇網路評論中粉絲的對立情緒。

對此,有學者認為,在敦促平臺方清理、整改營銷號之餘,家庭、學校、社會各層面也要扣準青少年粉絲易被營銷號利用的痛點,進行引導。有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專家坦言:“青少年有著被看到、被認可的需求,有和更多人鏈接的追求,這些都是成長中自然而然的。追星的過程,有時候能讓他們獲得情感上的連結,也讓他們的觀點被關注。除了在追星中得到需求上的滿足,我們還能為他們提供哪些途徑?”

我們看到,青少年對偶像的愛與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愛頗為相似: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希望你成為我希望的樣子,我要幫你掃清身邊的一切障礙。在這種有失偏頗的“愛”的名義下,粉絲往往忽略了,每個人都需對自己負責,明星事業的第一責任人應當並只能是其本人。這種“愛”一旦掉進營銷號的陷阱,許多看起來瘋狂的追星行為就有了行動起點。

由此可見,補齊“愛的教育”中缺失的一塊,是引導“飯圈”變得理性的重要一課。正如一位教育界的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如果青少年從小沒有學會什麼是正確的關愛,不理解喜歡一個人的邊界在哪裡,那麼當他們把愛意投入到追星中時,便只有衝動,理性、節制、尊重等等都無從談起。”

作者:王彥

編輯:蘇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91 字。

轉載請註明: 補齊“愛的教育”中缺失的一塊,是引導“飯圈”變得理性的重要一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