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6日電(畢彤彤)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火爆行情,動輒幾倍的價格增長,吸引了中國大媽跑步入場,但是一不留神或許就“掉坑”。
繼樓市和黃金後,中國大媽瞄準虛擬貨幣
7月下旬,上海暑意尚濃,來自武漢的李女士和同伴們一起到浦東的某高檔酒店參加區塊鏈行業峰會。“我來學習學習,看看哪些幣值得買。”李女士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她退休後沒事幹,原來炒黃金,現在在朋友帶動下開始炒虛擬貨幣,用的是零用錢。
但有些投資客並不是隨便玩玩,李女士的同伴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我並不是按資產比例來炒幣,幾乎把大部分錢都拿去炒幣了。
“現在不炒房了,我2015年就開始炒XX幣了,賺錢啊。”一位來自溫州的張女士稱。“每拉一個好友進來炒幣,我也會有分紅。”張女士介紹完她炒幣的模式後,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發現有些幣種並不是合規的虛擬貨幣,而是類似“傳銷幣”。
問到收益,上述幾位女士都說自己賺錢了。實際上近半年以來,虛擬貨幣市場著實火爆,從總市值排名前三位的虛擬貨幣來看,比特幣已經從年初的不到7000元漲到如今28000元,漲了三倍多。以太坊幣價已經從年初的8美元漲到了近300美元。瑞波幣從年初的0.0065美元到目前的0.15美元。
除了這些市值較高的虛擬貨幣,交流中,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發現,大媽們炒的更多的是國內區塊鏈創業公司ICO發行的代幣,甚至是一些類似的“山寨幣”或“傳銷幣”。有些幣種可能上漲空間大,但同時被莊家操盤、團隊跑路等風險也更大。
虛擬貨幣也需要服務於實體經濟
業內人士提醒,大媽們在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不能忽視風險的存在。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肖颯表示,近期在研究各種代幣已判案件的判決書,從“百川幣”、“易物幣”的案例不難發現,對於ICO投資人而言,最大的風險不是被騙、被忽悠,而是糊里糊塗成了某些人的幫兇,最終成為“共犯”,甚至在某些組織、領導傳銷案件中,很多被告人都是從投資人轉化而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金融委員會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專訪時指出,虛擬貨幣不服務於實體經濟是沒有前途的。“虛擬貨幣玩一段時間是可以的,但是必須對應到實體經濟和實際交易。虛擬幣的發展一定要轉型,對應到實體才有生命力。”
朱少平解釋道,所謂對應到實體經濟是指創業企業發行ICO代幣,必須是拿融資來做實業,做區塊鏈的實體研究。這樣代幣就可能對應的是企業的股權、債權或者是收益權,就可能具備生命力。
對於目前幣價高漲的行情,朱少平認為,只要是公開集合競價交易,就會面臨投資者瘋狂的集中競價,價格會炒上去,但最終還是會回落到某個合理區間。
“你說茅臺股價上漲是合理的嗎?”朱少平反問道。其認為,價格上漲說明投資者認可,但是並不意味著現在就價格高估或者泡沫,可能未來價格都還會繼續上漲,但是也可能目前就已經達到高點,將會迴歸合理,這要看市場和投資者的反饋。
而對於目前虛擬貨幣的監管缺位,朱少平認為,在兩三年內可能會出臺相應監管措施。中國投資者從1985年就開始買賣企業的股票,而到199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才成立,監管措施的出臺需要時間。
“監管層現在肯定也在觀察市場的波動,但是對於創新的事物,監管層需要採取包容的態度,而不是說一棒子打死。”朱少平補充道。(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尋“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