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5。
下潛深度達到海下100米。
在四名隊員中,最著名的當屬法國海洋生物科學家勞倫·巴列斯塔。
近看才發現,這其實全都是一種動物,羽毛管蟲。
身形較小的納瓦爾蝦,上身呈紅色,腹下呈藍色。
組成了獨屬於群體的資訊網路。
體型較大的翻車魚。
它一共有五條腕足,均勻分佈在身體周圍。
畫風那是相當克蘇魯。
它的名字叫筐蛇尾。
因為我們對水下的世界瞭解太少,才會屢屢感到驚奇。
這種潛水方式也被稱為,飽和潛水。
為了不產生氧中毒現象,潛水員吸氧也有限制。
這是等了18年才等來的那一天。
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足以讓人在這種高壓與逼仄的環境裡生活28天。
我們所熟知的大導演卡梅隆,就在2012年潛入過此地。
《星際迷航》系列裡有這麼一句話:
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就目前而言——
還不是。
別說廣袤無垠的太空,就咱們這個地球家園都還沒探索完全。
今天,香玉要說一部特別的紀錄片。
帶領大家見識一片神秘而又美麗的奇異世界——
《極度深海》
The Deep Med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這部深海紀錄片,上線之後口碑優異。
只是目前看的人還不多,只有寥寥幾百評價。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海洋,一直是個神秘的領域。
我們對於深海里的世界,曾有過無數種想象。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紀錄片由4名世界頂級的潛水專家與海洋生物專家組成。
沿法國海岸,進行為期28天的不間斷深潛探索。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世界海洋探險的推進者。
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突破專業潛水領域的紀錄。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同時,他也是一名出色的水下攝影師。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常客。
曾經在水下與700多隻鯊魚共度了24小時。
就是為了拍下一場鯊魚跟石斑魚的生存大戰。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這回,他將跟另外三名傑出隊員一起合作。
在深海拍到更多的驚人之景。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神奇動物哪裡找,還得去往深海里。
比如這個——
遠看像是一片蘆葦花,隨著水流輕輕擺動身姿。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以為是什麼海草開出來的白花。
它們身體呈管狀,從中伸展出白色的、如羽毛般的觸角,用以呼吸,捕食。
而一旦感知風吹草動,危險來臨,就會立刻把觸角回縮。
堪稱海洋生物版的含羞草。
再比如這個——
兩種鮮豔的顏色碰撞在一起,格外靚麗,富有衝擊力。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它們喜好群居。
大量又細又長的觸角,相互交織在一起。
當捕食者接近時,資訊就會透過觸角迅速傳播。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還有這個——
看似威武有力,卻有一個煩心事:
沒有鱗片,皮膚黏膜經常被寄生蟲攻擊。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因此,翻車魚最喜歡的就是尋找它的好夥伴,一種小魚。
這些小魚靈活機動,總是可以十分高效地幫翻車魚吃掉正在騷擾自己的寄生蟲。
你看它笑得多開心啊。(不是)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上面這些已經足夠奇特。
但給香玉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下面這位。
還記得《奇異博士》裡面,博士初次見到古一法師時面臨的幻境嗎。
那個手指上長出手掌,手掌再長出手指,無限分形的畫面。
實在太具有衝擊力,久久縈繞在心頭無法散去。
接下來要說的這種生物,並不是幻境,而是真實存在的。
每條腕足又可以分裂成N條。
分裂出來的這些,還可以繼續分裂下去。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最終,一個小小的身體,隨著觸手的分裂和生長,變成一個龐然大物。
當觸手全部盤繞起來時,直徑只有10釐米那麼大。
而當它全部展開時,體型則擴大10倍之多。
前方高能預警!!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san值狂掉有木有!!
它的外形容易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
能把看到她們的人都變成石頭。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所以也被稱為「深海美杜莎」。
但在經過研究後發現,這種生物其實是無害的。
它跟海星有著親緣關係,在深海里十分常見。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有著天然的屏障。
雖然我們已經擁有潛水艇這樣的工具。
但就像去山裡探索,不能一直坐在坦克裡不出去一樣。
對海洋的探索,也需要科研人員近距離地接觸和操作。
最好的方式仍舊是人體潛水。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去世界各地潛水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
包括考潛水證,也都有了系統的課程。
看起來,潛水好像已經成為了一個門檻很低的活動。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不過,這些都屬於休閒潛水。
深度一般不會超過水下18米。
如果想要依靠肉體下潛到更深處,並且需要長時間作業。
就要像片中的團隊所做的:
人工增壓。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在海平面以下,每下潛10米,壓力就會增加大約一個大氣壓。
下潛時,潛水員需要在特殊的增壓倉內,事先增加氣壓。
讓身體組織溶解更多的氣體。
等到達水下100米的位置,再出倉入水。
這時候,身體內部的壓力與水壓大約一致,才能安全進行探索。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但它也有一個限制。
人體能承受的增壓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水下100米所需求的11個大氣壓。
而減壓速度,卻是很慢的。
需要至少5個小時的時間用來慢慢上浮。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如果減壓過快,就會導致血液中形成巨大的氣泡。
輕則患上嚴重的減壓病,重則當場送命。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這次的潛水任務,時間有限。
持續28天,每天要下潛2次。
為了實現增壓之後長時間作業。
潛水員在完成每天的作業之後,並不直接上浮。
而是進入到高壓艙內,跟隨高壓倉一起出水,並一直在艙內生活。
直到完成所有的潛水作業,再進行一次減壓就夠了。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換句話說,這4名隊員要在高壓倉內持續生活28天。
在這28天內,只有在水下100米的位置,他們才可以自由活動。
一旦回到陸地,就要呆在這個狹小的艙內,不能出去。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這種飽和潛水的辛苦程度,遠超想象。
首先,就算是身體始終保持在高壓狀態。
每次入水還是會帶來很多痛苦。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其次,深海的高壓讓熱量流失迅速。
出艙作業,都會讓人凍得瑟瑟發抖。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而且水下100米處,氧分壓也隨之變高。
吸入的氣體是3%的氧氣混合了97%的氦氣。
於是所有人說話的聲音都變尖變細,跟小黃人一樣。
需要外部進行調音後,才能大概聽清他們都在說什麼。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但這樣的困難,甚至風險,都沒有讓他們退縮。
從潛水員,到船上隨時輔助他們的整個工作團隊。
都用極大的熱情,來面對這次潛水計劃。
甚至,把這個計劃當成一個夢想。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才足以讓人在條件簡陋的船隻上,風餐露宿。
才足以支撐完成這樣高難度的壯舉。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這些專業潛水員,是不折不扣的海洋科研先驅。
人類對於陸地的探索正在日復一日的擴大。
不管是險峻的山脊,神秘的沼澤,還是茂密的叢林,都正在揭開面紗。
但對於海洋的探索,到目前也只有5%而已。
人類自開始探索太空以來,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12人踏上過月球。
而能夠深入大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人類,卻一度遠遠落後於這個數字。
直到今年的6月份,這個全球最深處才迎來了第12個造訪者。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成為人類歷史上第3位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的探險家。
還把當時的整個過程拍攝下來,製作成紀錄片《深海挑戰》。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而這,只是浩瀚秘密的一處細小角落。
這顆藍色星球上,有71%的部分是海洋。
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全長超過2500公里,平均寬度則在70公里。
這裡一片漆黑,光線無法到達。
是否還存在我們無法想象的事物,一切都是未知。
對於生命的瞭解,我們還面臨著大量的謎題。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在這浩瀚的世介面前,我們還是太過渺小。
不過,也正因如此。
探索未知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85 字。

轉載請註明: 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