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最近哪一部綜藝最火,那無疑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了。
這檔主打年齡30+的女藝人逆齡成團的選秀節目一經播出便牢牢地抓住了觀眾們的胃口。畢竟這年頭青年偶像類的選秀綜藝太多了,換了一個新鮮的賽制和極有分量的陣容當然就從一眾換湯不換藥的選秀老套路中脫穎而出。
在首期節目中,杜華始終堅持自己一貫的選人標準,即一個有潛力的女團成員必須兼備以下幾點,顏值高、身體可塑性強、有足夠吸引人的魅力。
憑著自己的理解,杜華給演唱相對平淡的黃聖依給出了高分,而給歌唱實力幾乎無可挑剔的丁當給出了低分,理由是覺得丁當唱得太好,如果在女團當中會顯得其他人唱得差。
這樣的評判標準引發觀眾的不滿,不少觀眾認為這檔節目主打的"反常規女團",那麼杜華就不應該按照傳統女團的標準去要求選手。有些觀眾甚至言辭激烈,對杜華橫加指責。
對此我真覺得大可不必,原因有以下幾點。
杜華是商人不是藝人
我們知道,《中國新歌聲》、《創造營》、《青春有你》這一系列選秀節目的導師或是製作人基本都是藝人出身,在給選手評分時他們更看重這個選手本身的實力。
而《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杜華卻不是藝人出身,說直白點,她就是個企業家,是個商人,從打造一個團隊的目的上就有著明顯的不同。
首先,一個藝人能夠火出圈,光靠資本強推是沒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些明星是公司主推,但卻怎麼也擠不上國內一線二線,最後泯然眾人的原因。
一個藝人的成功或者說一個組合的成功必然和其本身的某個潛力或者屬性有關,這在商人眼裡純粹就是待挖掘的商機。
經常看到網上有人吐槽說杜華沒有心,說杜華不懂得運營自己公司旗下的藝人。但不可否認,樂華娛樂在發掘藝人苗子這一點上絕對沒得黑。看看現在國內娛樂圈,王一博、範丞丞、黃明昊、朱正廷、程瀟、吳宣儀、孟美岐,除了韓漂歸來的那些流量小生和花旦,樂華旗下的藝人幾乎佔據了這兩年影視綜藝熒幕的半壁江山。
對於杜華來說,選女團就是一次投資,甚至還是一次風險投資。無論是這檔《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別的節目也好,她有自己的一個評判標準,就是商人投資的標準。商人的眼裡只有利益,其他的細枝末節她根本不在乎。
所以看了前兩期《乘風破浪的姐姐》後,許多觀眾反映想要個不一樣的女團的要求,杜華看見了嗎?她當然看見了,但她完全不在乎。
杜華在乎的只是自己即將打造的女團將來市場的接受度如何,能掙多少錢。既然杜華以經理人主咖的身份出現在這檔節目中,那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乘風破浪的姐姐》最終出道女團很可能會和樂華娛樂簽署一個短期團隊合同,由樂華娛樂負責運營,那麼收益自然由樂華和成團藝人分攤。
大家想想看,從創辦樂華娛樂以來,一路順風順風做上國內偶像經紀公司龍頭的杜華女士,會願意打造一個倒自己公司牌子的女團嗎?
至於最終這個女團是流水線化還是特立獨行、獨樹一幟,那都是後話了,按杜華的思路,她只需保證最終成團的成員符合此前已經驗證過的女團公式就足夠立於不敗之地。
畢竟已經有一個百分之百能成功的道路擺在面前,為什麼要放著不做,非要去選擇一條可能翻車的新路子呢?
節目為了戲劇化,製造看點和衝突
對於國內資本和節目的運作,杜華是老手了。熟悉的觀眾都清楚,國內的綜藝大多數是有臺本的,節目主咖在出演綜藝前也會和節目製作組有一個溝通,對節目的最終呈現方式有一個協商。
也就是說我們在節目成品中看到的許多看起來很自然的橋段、或是成員衝突分歧的橋段都有可能是演繹出來的,即便沒有臺本,節目的後期也會透過剪輯的手段放大細節甚至強行去渲染氛圍、製造看點。
即便杜華沒有在節目組的要求下給自己塑造了一個嚴師的人設,那她嚴格且有原則的選人標準也少不了被節目組看作了是一個能夠製造看點、引發觀眾討論的重要素材,這些都無可厚非。
最後還是想說一說,《乘風破浪的姐姐》終歸只是一檔綜藝節目,不要太當真,對於節目的吐槽也不要上升到針對某個人的程度。畢竟無論是女團選手還是女團經理人,都是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