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愛爾蘭人》席捲全球。
它將黑幫題材再次推向新高度,豆瓣9.1、爛番茄新鮮度100%,總之是當之無愧的爆款。
要麼說薑還是老的辣呢。
馬丁·斯科塞斯不愧是國寶級導演。
作為小粉絲,廠長看他的《計程車司機》不知看了多少遍,但要說最遺憾的片子,還是今天這部——
集結超強陣容,嘔心瀝血三十年拍的史詩鉅作,卻票房慘淡,9項奧斯卡提名全軍覆沒......
但,它真的爛嘛?
要廠長說,未必。
《紐約黑幫》
正如從海報上看到的,三位大咖坐鎮。
相信99%的人看了都會不自主的點進去看:
萊昂納多和丹尼爾。
一個是當年的奶油小生,無論是顏值還是演技都稍顯稚嫩。
一個是演技派巨星,他的《血色將至》曾被A.V.Club評選為21世紀00年代十年最佳表演NO.1。
他們自本片後,多次聯合衝擊奧斯卡,越挫越勇的經歷成為一段影史佳話。
俊男配美女。
卡梅隆·迪亞茲當屬最亮眼的“一點紅”。
金髮撩人、藍色雙眸深情迷魂,她舉手投足都見風姿綽約。
想當年她憑藉《變相怪傑》大獲好評,使整個好萊塢為之一震。
但看完今天這片,相信你會對她刮目相看。
原來除了美貌,卡梅隆演戲似乎也還不賴。
介紹劇情之前,為了更好地幫助理解,廠長先來科普下大背景。
“紐約黑幫”所處的時期是19世紀4、50年代。
對當時的美國來說,這是一段刻骨銘心、意義深遠的時期。
正所謂美國的移民史,就是美國的發展史。
可以說,《紐約黑幫》還原了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形成。
影片開場,紐約市到處都是不同族裔的人,此外還有軍閥、窮人、富人......
紐約那時還不像市 像個煉爐慢慢才能煉出一個市。
各個幫派代表不同的利益,他們爭奪地盤以及話語權。
這不,又有兩個幫派對上了:
他們一個是“屠夫”比爾帶領的本地黨派;
一個是由愛爾蘭移民組成的死兔幫。
分兩撥站在寬闊的廣場,手裡拿著武器,眼神裡冒著殺氣。
只聽首領一聲令下,手下們立刻像脫韁的野馬,朝著敵人奔去。
用刀砍;
用鈍器揮。
那場面,拳拳到肉,那叫一個驚險刺激。
什麼叫“不耍陰,就是蠻幹”,廠長這次算是見識到了。
最終,決鬥以死兔幫的失敗收尾,它的老幫主倒在比爾的刀下。
而老幫主的兒子瓦倫。
此時正眼睜睜看著這一切。
儘管瓦倫還算機靈聰明,知道強忍悲痛伺機逃跑,奈何敵人人多勢眾。
他們把瓦倫抓住後,送到教會學校。
16年的光陰,瓦倫從一個小孩兒長成一個大人。
他再次來到當年父親參與決鬥的街區,心中默默盤算一個大計劃——復仇。
只是,想想容易做起來難。
現如今,比爾帶領的幫派,早已稱霸街區,而瓦倫呢,只是個一無所有的小嘍嘍。
鑑於此,瓦倫來了一招“臥薪嚐膽”。
他隱姓埋名,在好友的引薦下,入了仇家比爾的門,成為其手下。
之後,他靠著智謀和勇氣,愈發受到比爾的重視。
特別是後來瓦倫在一次行動中救了比爾一命,比爾更是對瓦倫離不開。
哪怕他睡了自己的女人,比爾也是有種想收他為乾兒子的衝動。
但,弒父之仇不共戴天。
即使比爾對自己再好,瓦倫內心的怒火也不曾熄滅。
他尋找時機,準備行動。
可誰知,他把比爾想的過於簡單了......
可以說,小李子飾演的瓦倫是故事的絕對主角。
主線“復仇”貫穿始末。
看到這,想必會有人說這未免也太俗套,其實不然,因為跟隨著瓦倫的“眼睛”,我們能看到當時混亂的紐約。
精緻的服裝,復古的色調,宏大的鏡頭,這些無一不重現歷史。
這就是導演所想呈現,所想講的。
一切都在鮮血和苦難中誕生。
這個關於被主流拒絕的地下幫派,聚焦底層窮人的故事,充滿著悲情浪漫主義色彩。
幸運的是,導演沒有一哆嗦,把它拍成俗套的黑幫打鬥戲。
精緻而宏大,能看出導演真的傾注不少心血。
據說,本片在內部試片的時候,時長達3小時40分,導演特別珍惜每一秒,捨不得刪減,後來在電影公司的壓力下,才被迫剪到如今的166分鐘。
但成也野心,敗也野心。
不知是因為被剪的緣故,還是其它,本片雖說節奏流暢,但對於人物的塑造過於單一,沒有撐起復雜的背景。
造成一種強烈的割裂感。
這也就導致,不熟悉歷史的人看得一頭霧水;熟悉的人會覺得蕩氣迴腸,內心被觸動。
是啊,無論是比爾,還是瓦倫,還是靠賣弄風情、耍小把戲偷東西度日的女人。
他們皆不過是群被權力誘騙和被利用的平凡人。
還記得片中,有個人這樣說——
一個黑人一角錢肯做的工作,現在愛爾蘭人5分錢就肯做了,而我們白人做的話,以前是應該拿2角5分的。
隨著移民的不斷湧入,各種利益矛盾逐漸明顯。
於是,才有了黨派的出現。
帶著各種歧視眼光的法案被頒佈,例如我們熟悉的“排華法案”。
因此,當愛爾蘭人踏足紐約的土地上,本地人朝他們扔雞蛋和石頭;政府在像他們發放居住證的同時,強制他們參軍。
不簽字就要支付300美元,這費用就算賣了他們都不值這個價。
想必你會問?
既然如此,政客們為何還要接納這些移民呢?
在權貴面前,黑幫不過是一群螻蟻。
在政客眼中,那些移民不過代表著一張張選票、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戰爭前線的炮灰。
移民在登船前,幻想著上岸後,能獲得牛奶和蛋糕。
誰知,他們即便死了,政客也只是嫌棄的捂著鼻子,嘴裡可惜著損失了幾張“選票”。
此時此刻,或許你已經明白。
比爾和瓦倫都認錯了對手,他們其實並不是站在對立面,而是應該站在統一戰線。
影片最後,這段對決戲碼將情緒推至最高。
這邊兩大幫派像電影一開始那樣,蓄勢待發;
另一邊,徵兵正式開始,底層人民為了抗議,開始搶砸富人,拿著棍子等物件走上街頭。
誰也沒想到,為了鎮壓,政客動用了軍隊,“血洗全城”。
至此,比爾和瓦倫的決鬥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
他們終於意識到,敵或友,現在已沒有了區別,歷史的洪流已經不由他們而左右。
最後,瓦倫將象徵復仇的匕首埋在河邊,預示著一個時代結束了。
只留下瓦倫平靜的獨白——
我們從不知道那一週裡到底死了多少紐約人,紐約才能真正蛻變出來。我父親總是告誡我說,我是在鮮血與苦難中出生的,我們偉大的城市也是這樣誕生的,對我們活過或死在那段歲月的人來說,就好像我們所知的一切,都被一掃而空。
不論他們是如何地重建這個城市,在往後的日子裡,那段歲月就好像從未存在過。
繁華的城市,將在這躺著屍體、流淌著熱血的土地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