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影中的非遺內涵

由 高會雲 釋出於 娛樂

王馗(左)和主持人在錄製現場。

“你和王老師不要太面對面,問話時眼睛看過去,意到就好。”年輕漂亮的女導演對主持人說。

“你這暗合了戲曲的要求。”王老師機敏地扣到主題。

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點評非遺紀錄片《鄭蘭香——婺劇》的錄製現場。不說不知道,有400多年曆史的婺劇又叫金華戲,包含了明末的高腔、崑腔,清初的亂彈腔,清中葉的徽戲以及後來的灘簧、時調,可謂聲腔的集大成者、浙江戲曲歷史的縮影。2008年婺劇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鄭蘭香是婺劇的代表性傳承人。婺劇中有很多絕活絕技,如《斷橋》中的蛇步蛇形、《活捉三郎》中的飄若紙人、《探五陽》中的蜻蜓點水等。

2015年,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專案中心開始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學術諮詢和驗收工作,2018至2019年連續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系列展映,向觀眾展示和推介評選出的優秀作品。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中心特別策劃推出《他們鑑證了文明——非遺影像公開課》系列課程,創新性地採用“紀錄片 公開課”的形式,精選20部非遺紀錄片,邀請11位非遺專家實時解讀,從學術角度對片中所涉及的非遺知識和傳承故事進行點評講解,使觀眾在欣賞紀錄片的同時,更深一層地理解非遺的珍貴內涵。

“我是電影愛好者,愛買D9碟片,它比D5貴一倍,但裡面附加了製作花絮、刪減片段、指令碼圖集,反映了影片的構思和創作過程。非遺中有很多隱秘微妙的觸覺和味覺,比如紹興黃酒開缸時的溫度,再如洛陽接骨摸過斷處後嘎巴一聲就接上背後的學問,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給非遺紀錄片加上一個專家評論的音軌,點出其中的門道、講究或者是大的背景,伴隨觀看。”中國記憶專案中心負責人田苗介紹中心在口述史方面的工作後,談到這一創新的緣起。這20部經過點評講解的紀錄片將納入國圖公開課。

該系列課程將於6月13日在愛奇藝、騰訊、優酷、嗶哩嗶哩等多家影片平臺陸續上線釋出。在“2020非遺影像展”中,國家圖書館將提供一部“專家的評論音軌,大眾的欣賞指南”,讓參展觀眾能夠“在光影中,看懂非遺”。

6月9日-14日,國家圖書館在國圖影院進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成果線下展映,有印泥製作、木鼓舞、澤庫和日寺石刻、皮紙製作等,讀者可透過“國圖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