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喜歡扎堆在B站看老劇?

年輕人為何喜歡扎堆在B站看老劇?

  1987年版《紅樓夢》劇照。

B站(嗶哩嗶哩的簡稱)近日上架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四大名著電視劇,受到使用者的熱捧,其中1994年版《三國演義》迄今為止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700萬。B站的年輕觀眾為何會打破“代溝”,追捧起比自己年齡還大的經典電視劇?這種有趣的文化現象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認為:“年輕人透過彈幕的形式對四大名著電視劇進行重新解讀,這讓經典作品有了跨越時代的力量,同時也反過來提醒創作者和研究者,要關注和研究彈幕這種年輕人的網路語言。”

超過58萬的追劇人數和82萬條彈幕,說明年輕觀眾擁抱經典的熱情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句1994年版《三國演義》中的臺詞成為許多B站使用者相互識別身份的一個暗號。電視劇中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的這段素材,多年來被UP主們加工成饒舌battle、變調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重新演繹,為無數B站使用者帶去了歡樂時光。因此,當1994年版《三國演義》上架後,大量B站使用者直接“空降”到第69集35分50秒處“打卡”,螢幕畫面被“我的青春又回來了”等彈幕覆蓋得嚴嚴實實。

不過,與超過1700萬的播放量相比,還有兩個數字更值得關注:超過58萬的追劇人數和超過82萬條的彈幕數量——這說明B站觀眾並非打完卡就走,而是認認真真地留下來追看並討論劇情。而同時上架的1986年版《西遊記》、1987年版《紅樓夢》和1998年版《水滸》,累計播放量也超過2000萬。B站觀眾對經典名著電視劇的熱情並非個別電視劇的單獨現象。

據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透露,B站的平均使用者年齡在21歲左右。是什麼原因讓年輕人扎堆在B站上看比自己年齡還大的經典電視劇呢?一方面的確有情懷因素,與童年相關的記憶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彈幕中經常出現類似“童年的回憶” “經典之作”之類的文字,多少有一種 “考古”的心態;另一方面,這些經典作品本身的質量過硬,因此成為B站UP主們大量二次加工的創作素材,除了背景故事解說、配樂欣賞、歷史文化追溯等內容,更有大量B站上流行的鬼畜影片和“名場面”。

研究網際網路文化的北大中文系博士李強認為:“B站上這種經典影視劇的二次創作或者說再加工如此流行,反映了年輕人強烈的參與意識,就是‘我要參與,我要製作,我要表達’。”事實上,B站使用者在經歷了大量鬼畜影片的洗禮後,也對原作有了很強的討論表達慾望。

用源自遊戲、二次元、社交媒體等新詞解讀,讓經典呈現全新活力

拍攝於三十多年前的經典電視劇,曾經是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最愛,但B站上的年輕人用彈幕重新解讀了它們。正如孫佳山所說:“經典名著的電視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不同年代的人們雖然共享了同一個版本,但是進入的方式和思考角度是不一樣的。”

在B站看影視作品,如果關掉彈幕的話也許會失去一半樂趣。比如,當張飛擂鼓助陣的時候,彈幕飄過“太鼓達人上線”。關羽得知劉備訊息後向曹操辭行時,彈幕飄過“關羽是曹操永遠得不到的SSR”;另一條彈幕則用關羽的口氣說:“雖然你給我又買皮膚又買坐騎,但我還是喜歡劉備。”《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出場時,彈幕上飄過“林懟懟要營業了”;而當她酸溜溜地“內涵”賈寶玉時,彈幕點評“情侶過招,招招致命”。

“太鼓達人”是一款熱門電子遊戲,“SSR”是卡牌類遊戲裡非常稀有的卡牌分類,而“林懟懟”是指黛玉十分率性、說話直來直去……這些網路用語和其中的 “梗”,是B站使用者眼中識別彼此身份的暗號。與早期鬼畜影片相比,如今的彈幕文字更多的是用青年人自己的語言符號來解讀名著,並形成了基於社群範圍內的交流和思考。有專家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能夠經過不同代際、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樣闡釋,才讓經典影視作品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

破譯“秘密語言”,影視創作者建立起與青少年審美心理之間的聯絡

用遊戲、二次元等概念對經典名著劇情和人物的有趣點評,引發集體共鳴甚至狂歡,為更多網生代觀眾打開了通向經典作品的新鮮入口。“網生代”觀眾透過彈幕文化“聚”在一起觀劇,在為彈幕上各種靈光一閃的神評論“哈哈哈哈”之餘,也對經典本身產生了更多興趣和思考。

僅以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評區為例,目前已有評論3000多條,其中不乏數千字的深度分析。比如一篇關於諸葛亮人物綜述的文章洋洋灑灑超過1.2萬字,採用了論文的書寫格式,文末附有六篇正規學術論文作為參考文獻。文章從人物生平、雜談、相關詩詞等多個角度對諸葛亮進行全面梳理。也有文章從古詩詞分析角度對《三國演義》片頭曲和片尾曲進行解讀。還有文章中介紹《三國演義》1994年電視劇版在走向海外過程中的一些“冷知識”,如劇中人物形象被大量日本遊戲模仿,風靡歐美的萬智牌遊戲中有劉備、曹操、孫權、袁紹等人物卡牌等。

彈幕吸引觀眾,讓觀眾形成興趣愛好後又產生更深度學習的渴求,這種正向激勵的現象也正在引起更多學者和創作者的關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張獻民指出,彈幕與影片之間、彈幕詞條相互之間的關係具有很高的可分析性,並且“誠實、透明地反映某類人群的集體心理”。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影視劇創作者也越來越關注彈幕文化,透過研究彈幕來尋找並掌握年輕人的“秘密語言”和“心靈密碼”,渴望以此建立起與青少年審美心理之間的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34 字。

轉載請註明: 年輕人為何喜歡扎堆在B站看老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