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首戰 不負期待
本報記者 袁雲兒
激烈震撼的戰爭場面,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作為影院復工後首部新上映的大片,《八佰》昨天正式上映,從此前點映的票房和觀眾評價看,影片以精良的製作將國產戰爭片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片中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的英勇不屈激起了觀眾的愛國共鳴。《八佰》首戰,不負期待。
最終票房有望破20億
“震撼!”“看了電影才知道八百壯士的故事,他們的事蹟確實感人,以後去上海打算去四行倉庫紀念館看看。”“管虎這次戰爭場面拍得不錯,給人的感覺身臨其境。”從點映以來的觀眾反饋看,《八佰》贏得了多數觀眾的口碑。在影院上座率不得超過50%的規定下,該片總點映票房突破2.31億元,重新整理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的紀錄,累計觀影人次近500萬人次。
影迷陸先生也為《八佰》點映貢獻了一張票,一是因為影院關門太久了,要“把上半年欠的都補回來”,更重要的是想第一時間看看管虎到底拍得如何。
“看完確實很震撼,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歷史,八百壯士們不懼生死保家衛國,也讓我覺得要珍惜今天的和平。電影裡那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也特別感人。”陸先生說,片中鄭愷飾演的戰士陳樹生渾身綁滿手榴彈,從樓上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的那一刻,他忍不住落淚了,這一幕也被很多網友認為是全片最催淚的畫面之一。
“《八佰》這次上映可以說恰逢其時,同時期沒有什麼片子可以跟它抗衡,它拿到了壓倒性的排片。當然這也是因為片方比較有魄力,敢在剛剛復工後就上映,畢竟《八佰》也算國產片的頂級製作了,投資回報壓力還是挺大的。”博納國際影城悠唐店經理劉攀介紹,這幾天《八佰》在該影院的點映情況還不錯,觀眾都有點“求賢若渴”的感覺。
根據貓眼專業版資料,從《八佰》正式上映起頭三天的全國大盤排片都已達到57%以上,本週日更是高達67.6%,這種佔據“半壁江山”的排片勢必將幫助該片獲得更高票房。目前貓眼專業版對該片最終票房的預測是23億元,劉攀也預估該片總票房能上20億元。
戰爭場面質感顯著提升
《八佰》首映禮上,前來觀影的導演吳京評價,該片“令中國戰爭電影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或許,這就是影片讓觀眾和業界為之振奮的最大原因。
影評人徐元說,與以往的國產戰爭片相比,他明顯看到《八佰》在質感上的顯著提升。“片中的戰鬥畫面,無論是鏡頭設計,還是槍械裝備、爆破質感都非常好。三十多年前我們拍《大決戰》都是來真的,呼叫真部隊、真裝備,但是拍出來的感覺好像並沒那麼‘真’,到了《八佰》就拍得很脆、很實,這也說明我們電影工業水平的進步。”徐元評價,該片拍出了目前為止國產片中最好的戰鬥場面。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說:“管虎這次突破的地方在於,從‘老算盤’‘羊拐’‘老鐵’這群‘老兵油子’‘雜牌軍’切入,與留守四行倉庫的國軍正規軍形成對照,展現了他們從懼戰、怕戰到敢於為國捐軀的轉變。這類角色在以往的國產戰爭片中可能是‘中間人物’甚至反派了,但《八佰》塑造的這群表面上可有可無的老兵油子,卻展現了小人物不屈的抗爭和崇高的愛國精神,他們最後一刻人性的光輝,構成了一種美的品格。”
有人質疑《八佰》情節與史實不符,對此石川認為,創作者在歷史面前擁有虛構權,可以在符合歷史基本面貌的前提下發揮想象力,對歷史提供新的認知和解讀。“如果非得追求每個細節都與歷史保持一致,那就不用拍故事片,直接拍紀錄片得了。導演把四行倉庫保衛戰拍成了一部英雄史詩,創造了一種藝術的真實,這種手法和風格我認為可以接受。”
人物和細節仍然需要提升
捨生取義的八百壯士、蘇州河兩岸的眾生群像……也許是管虎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再加上超高難度的戰爭戲拍攝,還得兼顧市場接受程度,這部147分鐘的電影被塞得滿滿當當,有些地方難免顧此失彼。
影片人物過多,導致角色戲份平均分配,在形象塑造上偏弱。“陳樹生這個角色處理乾淨利落,歷史上也確有其人,讓人最為印象深刻。但杜淳飾演的團長謝晉元作為戰鬥總指揮,前半部分戲份有點太少,直到最後才開始有重頭戲,電影著重塑造的散兵遊勇又有點重複。”徐元直言,該片的情感濃度足夠,只是在塑造角色上缺乏一定的鋪墊,導致有些觀眾難以對角色產生強烈認同。
“嚴格一點來看,《八佰》還是有一些處理不當的地方,這跟中國工業化水平有關。”石川說,“好萊塢的年代片能在道具、服裝等細節上做到紋絲不亂,這方面我們還是有差距。比如當時蘇州河南岸更繁華,北岸工業比較集中,在建築上應該有區分,但影片就沒有;還有電影開場,‘小湖北’從大場進入上海,看到一片燈紅酒綠,然而大場到現在都還是上海的郊區,沒那麼繁華,當時怎麼可能有這麼多霓虹燈、廣告牌?”在他看來,《八佰》雖然進步很大,但國產電影要想真正工業化,還要繼續努力。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