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文 | 阿K

豆瓣8.3分,貓眼9.3分;

柏林國際電影節全球首映後掌聲不斷;

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官方推薦,一票難求;

因核心主創團隊國籍不符合要求,落選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成為“最大遺珠”。

這些都是環繞在新片《波斯語課》頭頂的“光環”。

但略顯遺憾的是,這些光環並未換來“出圈”的市場關注。

影片首日票房不足500萬,與另一部反戰主題的國產文藝片《又見奈良》一同遭到冷遇。

然而,就像它們所記錄的歷史一樣,這些好片也許沉重,但不該被遺忘。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波斯語課》的主創乍看上去沒有明星臉,卻都是實力派。

導演瓦迪姆·佩爾曼是出生在烏克蘭的猶太人。他的大銀幕處女作《塵霧家園》就曾入圍奧斯卡三項大獎。

兩位男主角:一位是拉斯·艾丁格,德國有名的“戲骨”,常年活躍在戲劇舞臺。

另一位,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則是阿根廷最璀璨的文藝新星,曾憑《每分鐘120擊》摘得無數新人獎項。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導演佩爾曼說,納威爾最吸引人的是“脆弱感”,但在看似弱小的外表下,卻有堅韌而豐富的內心。

權威媒體《綜藝》更盛讚:納威爾的表現可以與20年前,阿德里安·布洛迪在《鋼琴家》中的表演相媲美。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談到聚焦猶太人悲慘境遇,反思二戰的電影,我們很容易想到《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家》《索爾之子》《喬喬的異想世界》等一系列經典。

珠玉在前,這一次的《波斯語課》有何特別?

“離奇”

“生活無奇不有”,這是導演謝飛在《波斯語課》觀後感中的一句話。

的確,電影講述了一個近乎“不可能”的故事。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猶太人吉爾斯為了逃過屠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雷扎”,卻意外成了德國上尉軍官科赫的波斯語老師。

為了保命,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吉爾斯,以集中營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為詞根,編造出了一整套語言。

就這樣,在700天的時間裡,吉爾斯“編”出了2840個假波斯語單詞,而科赫也記住了2840個被他視作草芥的“無名之輩”的名字。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結局更加諷刺:吉爾斯逃出生天,讓遇難同胞的名字得以載入史冊。

另一邊,科赫卻因為“假波斯語”暴露了身份,在海關被捕,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這個“瞞天過海”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卻有真實事件作為依託。

編劇伊爾佳·佐芬稱自己15歲時,就曾在報紙上讀到過這則報道,一直記在心裡。

多年後創作劇本時,他才發現類似的故事已被德國著名編劇、導演,榮譽金熊獎得主沃爾夫岡·科爾哈澤寫成了短篇小說《語言的發明》。

佐芬與導演瓦迪姆·佩爾曼便在小說的基礎上創作出了這部《波斯語課》。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波斯語課》原著小說

佩爾曼說,吉爾斯和科赫都沒有具體的人物原型,他們可以是那場戰爭中的任何一個受害者和加害人。

語言的意義以及戰爭對人的異化才是他真正想討論的主題。

“語言”

談到影片風格,佩爾曼總結道:在有關集中營的影片中,既有《索爾之子》這樣殘酷寫實的作品,也有如《美麗人生》那樣的現世童話。

《波斯語課》介於它們之間。

他沒有將鏡頭過多地聚焦在集中營裡的殘酷暴行,而是用語言做媒介,講述了一則有關人性的“寓言”。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為了精益求精,佩爾曼專門請來一位莫斯科大學的語言學教授,開發出了片中的“假波斯語”:聽起來像中東語系,同時有語法、字首和字尾。

詞根也真的來源於猶太遇難者的名字,這本含有600個單詞的詞典還將於近期出版。

在佩爾曼看來,“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某種身份的認同。

“德語”是科赫的母語,他用它發號施令,表達忠心,卻無法闡釋心聲。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波斯語”則不同,它承載著科赫對戰後奔赴德黑蘭開餐館,與兄弟團聚的美好願景,是他心靈的一片淨土。

他用“波斯語”說出的,是無法用德語表達的話,有關家庭,有關夢想,甚至愛情。

學習波斯語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他直面真實的自我,一點點“重拾”人性的過程?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這似乎也回答了很多觀眾的疑問:如此漏洞百出的語言,連普通士兵都騙不了,如何騙得過德軍上尉?

“科赫不是傻子,但他太想學習這門語言,太想有一個‘朋友’了,甚至願意自欺欺人。”這是導演給出的解讀。

的確,那間遠離戰場前線、罪惡中心的“波斯語教室”,與那門只有兩個人聽得懂的語言,在某些瞬間,建構起了一座烏托邦與避難所

無論吉爾斯,還是科赫,都曾在其中覓得片刻安寧。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但窗外隨時上演的暴行,背景聲裡此起彼伏的槍聲,都在時刻提醒著觀眾,罪惡未曾停止,現實何其殘酷。

就像科赫用“波斯語”寫的詩:“風把雲吹響了東邊,那裡處處是渴望和平的靈魂,我會幸福,隨著雲飄向的地方。”

聽起來美極,翻開來看,一字一句卻盡是猶太人的血淚。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西奧多·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沒有真正的反思與自省,詩歌便無意義,文明更無以為繼。

“名字”

影片中還有一處細節值得玩味。

在科赫讀完上文中的那首詩後,微笑著對吉爾斯說:不要叫我“上尉”,叫我“克勞斯”。

克勞斯是科赫的名字,但在從軍後,卻鮮少被提起。

其實,被一同封存的不僅有名字,還有背後的“自我意識”。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像無數普通人一樣,克勞斯也曾生活在社會底層,因為飢餓,學做廚師。

為了一身體面的制服,加入軍隊,成為龐大戰爭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

不僅是克勞斯,《波斯語課》中著重刻畫的幾個德軍軍人都有名字,也有七情六慾、甚至愛好音樂和藝術,還會像打工人一樣搞起辦公室政治。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這是導演佩爾曼刻意為之,他想用更“人性化”地筆觸刻畫這些傳統視角里的“魔鬼”和“暴徒”。

“不是美化或博同情,而是為了引發觀眾的深省: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是如何犯下如此罪行的?”

就像科赫的自我開脫:我不是劊子手,只是個廚子,也只想做個廚子。

這種麻木的平庸之惡,最細思恐極。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科赫曾問吉爾斯:為了這些無名之輩,搭上性命值得嗎?

吉爾斯反詰道:“只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才成了無名之輩。”

於是,吉爾斯把2840個“無名之輩”編成語言,讓科赫反覆背誦吟詠,

猶太裔導演佩爾曼也將這段故事拍成電影,讓更多人銘記這段不可被抹去的歷史。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影片開頭,德軍在潰敗前企圖燒燬所有檔案,抹去這些名字存在的證據,但結尾,它們卻憑藉吉爾斯的記憶,再度重生。

讓歷史記住這些名字,讓人類銘記這段歷史,正是如《波斯語課》這樣的反戰電影最大的意義。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有人問導演,為什麼要在當下拍一部二戰電影?

佩爾曼答道: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這些故事任何時候都該被講述,尤其是現在。

有機會獲得《波斯語課》兌換券

【來源:1905電影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36 字。

轉載請註明: 9.3分!新片口碑第一,它憑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