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46天,作為青島文化地標的青島大劇院將於今晚迎來“疫”後首演,攜手青島交響樂團共同獻上“喚醒城市之聲”交響音樂會,島城演藝市場重啟。5月12日,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印發《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其中規定劇院等演出場所觀眾人數不得超過劇場座位數的30%。面對這一規定,觀眾和從業者有何看法呢?記者就此做了採訪。
感動:觀眾一直都在
“一覺醒來,票都沒了。原來,觀眾一直在,不曾離開。 ”這是青島話劇院工作人員常珊珊在她的朋友圈中寫下的一段文字,而這段文字的背景,則是青話兒童劇《長襪子皮皮》於6月5日率先試水“疫”後劇場首演。小劇場兒童劇是島城演藝市場上最具人氣的演出,但這場演出的觀眾只有41位,讓此前總是人滿為患的小劇場顯得空蕩蕩的。帶著5歲兒子前來觀劇的市民杜女士說,“我們去年在這裡看了一年的兒童劇。因為疫情,演出暫停,但我們一直關注著演出的動態。劇場釋出演出資訊後,我們第一時間就買了票。‘劇荒’了這麼久,孩子得知能來看演出了,很興奮。 ”
杜女士的心聲代表了許多觀眾的想法,在保證安全、衛生的情況下觀看演出是一種期待了許久的文化消費,而30%上座率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觀劇熱情,讓杜女士更多擔心的是“搶票更難了”。待到坐進劇場,“沉浸劇情之中,根本無暇關注其他座位的情況了。 ”
觀眾們的期待和興奮之情直接影響著演員們的創作熱情,“停工了5個月,再一次看到了觀眾走進劇場,莫名有種想流淚的感覺,原來他們一直都在。”首演開始前,常珊珊一直守望在劇場門口,感動之餘,她也坦承,“望著那些空位,感覺有些苦澀。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回到了劇場。那空蕩蕩的70%是滿滿的希望。我們相信,7月會有驚喜。 ”
感慨:重啟就有希望
除了專業劇院的演職人員,對許多演藝行業的相關工作人員來說,這也是備受煎熬的一段時間。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劉宇(化名)告訴記者,俗話說‘坐以待斃’,但是對演出行業來說,當下不折騰就是最好的自救。 “對商演而言,30%的上座率意味著必然賠錢。一場1000座以上的大型演出,每場的上座率如果達不到六七成,就很難回本。 30%的上座率連一場演出的運營成本都不夠,更不用說製作成本了。 ”
但劉宇同時表示,這一政策對於公益性演出有好處,“就拿我們公司來說,如今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演出經紀,主要為國有劇院、劇場的劇目採購服務。這種公益性的演出雖然也受到30%上座率的限制,但是他們的進賬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票房營收,一是特惠補貼。 ”
“開始演出了,就是好事情。”對於劉宇所代表的演出行業從業者而言,雖然上座率30%的規定是非常時期之下的硬槓槓,但是日漸復甦的演出市場讓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期待:“好日子”會來的
“疫情給演出行業帶來的影響有多大,這個不好說。但是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對於民營演出公司來說,大家可能都在等待一個時機。疫情過後,主管部門對於上座率的要求會日漸放寬,我相信到時候會循序漸進地恢復到本來的樣子。 ”
劉宇分析,演出市場的全面復甦更大程度上會是循序漸進,而非報復性增長。據透露,目前所有正在進行中的演藝專案,都要求所有從業者簽訂健康承諾書。
更多的業內人士預測,在經歷了6月的觀望期後,7月或將迎來“好日子”。青島是旅遊城市,7月曆來是文旅產業的黃金時段,此外,還有放假的學生,以及之前劇場重啟所帶來的預熱效應,都將帶來不容小覷的文化消費力量。
目前正在實施的 “青島市2020年文化惠民消費促進活動”也在釋放著積極的訊號,持續6個月、超過20萬種的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不間斷地激發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熱情,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消費者可在圖書報刊消費、影視與文化演出消費以及文化藝術培訓、文化童顏消費等領域享受單次消費30%的補貼,可以說是對演出行業供給端的一種倒逼,演出劇目數量與質量的雙重升級有望成為“後疫情時代”演出行業的全新狀態。 記者 周潔
來源:青島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