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的餘華
作為國慶檔的序曲,中秋檔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黃金檔期,但它為電影市場帶來了久違的驚喜。根據燈塔專業版資料,2021年中秋檔三天累計票房4.83億元,總出票量超1300萬張。
按型別分,小長假三天領跑的《峰爆》為災難情感片,這部在銀幕上為中國鐵建英雄立傳的影片在檔期內報收2.1億元票房,同時該片累計票房達2.67億元。居次席的是家庭倫理片《關於我媽的一切》,檔期內票房7100萬元。而青春片《我的青春有個你》與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在各自分眾領域引發刷屏關注。而剝開不同的型別外表,這些影片都有相似的情感核心——人們對“人月兩團圓”、對幸福長久的真誠祈願。
正是這一波影片中動人的父子情、母女情、親情、友情、愛情等,讓觀眾看到了皎潔如月的情感表達,也看到國產電影在疫情重壓下的嬗變。當中國電影以濃墨重彩或細膩動人的筆觸描摹自己的情感,親情領銜的中秋檔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中國式親情拓展型別片的敘事空間
災難片與中秋節,單從型別看,似乎毫不應景。但《峰爆》用父子情破題,透過一對父子、兩代鐵道兵在自然災害下的極致困境,譜寫了一曲中國鐵建英雄的頌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 “該片在密集呈現災難特效和動作奇觀的同時,竭力建構出層次豐富的家國情感世界,潤物無聲地完成了主流價值觀的建構傳遞。”
《峰爆》海報
《峰爆》的故事從一場史無前例的地質災害講起。大災突降雲江縣城,山體滑坡、泥石流接踵襲來,行將吞沒縣城,16萬民眾命懸一線。在24小時天崩地裂的巨大危機中,以鐵建工程師洪翼舟和老鐵道兵洪贇兵為代表的基建人挺身而出,為護城救人展開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絕境救援。
作為今年國產電影裡唯一的災難片,《峰爆》並沒有陷入單一的災難場面展示、單維度的視聽奇觀,而是力圖把宏大敘述轉化為個人敘事。片中的洪家父子情頗有看點。父子倆常年缺乏交流,直到面對災難共同救援時,才終於解開心結,理解了彼此。在饒曙光看來,影片以“父子關係”化解了主旋律電影中慣有的英雄因崇高目標而犧牲個人的兩難境地,同時透過父子矛盾衝突的化解,最終完成了從中國鐵道兵到中國鐵建人英雄精神的代際傳承。
當《峰爆》在兩代基建人的父子情中回溯家庭的隱秘往事,以戀人情勾勒新時代青年無畏奉獻的責任擔當,以戰友情彰顯中國鐵建人攻堅克難的優良傳統,這些普通人熟悉的親情、愛情、戰友情讓影片中承載的主流價值觀輕輕落地,直抵人心。
以中國人熟悉的現實開啟我們的情感大海
奇妙的是,與《峰爆》中的父子情相互映照,幾部頗受關注的新片裡,都有高濃度的親情故事。
《關於我媽的一切》劇照
中秋檔另一部主力影片《關於我媽的一切》聚焦母女情。徐帆在片中飾演一位典型的中國媽媽季佩珍。她是家裡的主心骨,擔心女兒的工作和戀愛,放不下丈夫的工作問題,還操心年邁的婆婆和不讓人省心的親弟弟。然而意外突然來襲,季佩珍罹患癌症,生命進入倒計時。 “失去媽媽”的恐慌和懊悔襲向女兒小美,她終於放下隔閡,看到母親在嘮叨之外的另一面。這種“中國式母女”的情感,讓不少觀眾產生共鳴。雖說影片中展現的“我媽的一切”始終沒能跳出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的中國傳統母親的典型形象,但導演從生活的細節入手,以生活流動人的細膩筆觸,依然讓許多觀眾淚灑當場。比如季佩珍那句“劉海擋住眼睛,多不精神啊”,讓許多年輕人感慨宛如聽到了自己媽媽的聲音,只消一句,淚眼迷離。
備受矚目的還有賈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導演找來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以他們為主要敘述者,連同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段惠芳,重新凝視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不同的作家視角講述個人生活記憶,以此展現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片中,賈平凹回溯了自己“終生的快樂與終生的痛苦”,梁鴻憶及親人的艱難生活,餘華則分享了他初入文壇的回憶。
借用賈樟柯為紀錄片取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用意,“四位作家的私人記憶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好像一個情感的索引;我們可以沿著這條線索,最終游進去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情感大海。”中國電影最終觸動中國觀眾、開啟中國市場的,也是以現實、以我們共同的價值觀,開啟我們的情感大海。
作者:王彥
編輯:金久超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