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希望你以後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在今年的春節檔中,動畫電影《深海》無疑是特別的存在。
與近年來國漫偏愛的“燃向”創作不同,《深海》展現的是一場敏感內向的女孩的深海“奇遇”,同時也是一次自我救贖的心靈之旅。
從題材和風格而言,《深海》顯然不是最適合春節檔的那類“闔家歡”電影,在上映後也引發了廣泛討論:愛它的觀眾哭溼了幾包紙巾,沉浸在粒子水墨營造的絢麗視覺奇觀中,久久不能自拔;不喜歡它的人則指出故事較為單薄,人物扁平,觀感混亂壓抑等問題。
與此同時,隨著輿論發酵,《深海》在票房上也實現了小幅逆襲,連續六天排片逆跌,連續兩天票房逆跌,目前累計票房已破4億。
對於影片引發的爭議,總製片人易巧在接受1905電影網專訪時坦言“早有預期”,比起評分和票房,他和導演田曉鵬更希望能引發觀眾的探究、討論與思考。
作為《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蟄伏七年後的迴歸之作,《深海》在技術和題材上有何突破,1478位動畫人在7年創作中又經歷過怎樣的挑戰和難題?1905電影網專訪《深海》總製片人易巧、動畫指導陳徵、視效指導吳智敏,共同揭秘電影幕後。
“87只流浪貓”
拍攝參考,力求可信
在創作間隙,《深海》團隊餵養了園區裡87只流浪貓,電影中的收銀員“有財”的原型正是其中之一。
不僅是貓咪,動畫指導陳徵對我們說,在表演前進行拍攝參考,早已成為團隊的工作習慣。因為《深海》構築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現實與夢境,想要讓觀眾相信並沉浸其中,就需要用細節打造出可信的人物與情感。
“不能有‘想當然’動畫,一定是有真實依據的,哪怕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我們都要讓它看起來真實、可信、節奏不拖沓,表演不做作,這是基本要求。”
對於細膩的表演,會有專業人員事先預演,然後動畫師再抓住細節放大處理。團隊員工也常常集體親自上陣“賣藝”,錄製表演參考。
“鏡子”也成了動畫師們的必備辦公用品,方便隨時觀察不同情緒下,面部肌肉的微妙變化,再將其融入到創作之中。
與動物相比,女主角參宿的表演,無疑難度更高,技術挑戰不亞於“粒子水墨”視效。陳徵透露,一開始團隊找了一個男孩作參考,雖然只是簡單的蹲下來撿東西的動作,也會欠缺真實感,最後便決定一定要由女孩子來“表演”。
“不用告訴她怎麼去做動作,她自己動起來就很真實,這種東西我們是貫穿始終的,一定要找合適的人去演合適的角色。”
此外,為了真實傳達女主啜泣的情緒,團隊細節到打磨“肩膀抖動、胸腔收縮”的力度與頻率的配合,還會用接近真人實拍的皮膚紋理、毛孔絨毛等細節增強表演的可信度,都是為了達到導演田曉鵬追求的“真人化”細膩表達。
“80只海獺”
用毛髮表現情緒
《深海》中有上百隻萌物,其中最圈粉的海獺就有80餘隻,在預告中一經亮相就萌翻了不少網友。
然而,作為毛髮最多的動物之一,海獺對動畫師而言絕不僅是“賣萌”那麼簡單。
每一隻海獺都要單獨做毛髮動態,設計外層毛髮、下層絨毛、手臂長毛、參差不齊的鬍鬚等等,這些蓬鬆柔順又根根分明的毛髮,是動畫師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才呈現出的效果。
而且隨著海獺的動作,每根毛的方向都不盡相同、呈現出不同的狀態,甚至可以看到風中被吹落的根根毛髮。難怪有網友調侃:每出現一隻毛茸茸的海獺,就有一個動畫師失去他的秀髮。
特效指導吳智敏坦言,毛髮製作確實是很大的技術挑戰,但最難的部分還要數如何用毛髮講述故事,表達情緒。
“為什麼把海獺做成這樣,是因為我們希望動物看起來像小朋友,有那種天然、可愛、溫暖的感覺。”
不光是海獺,毛髮是《深海》角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角參宿、南河的頭髮狀態,細微擺動也是傳遞情緒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毛髮,還是上文提到的表演,首要標準都是細膩度和真實感。“因為我們要做一個偏情緒的戲,想要有張力的表演,就需要無限的細節去支撐,就像我們說老戲骨,皺紋和頭髮絲都會演戲,這一次我們也在這些上面下了很多功夫”吳智敏說。
“3000株珊瑚”
細節控打造生命之船
“深海號,為您提供最頂級的服務。”電影中的深海號潛艇,是南河與船員的溫暖家園,也是食客們嚮往的“豪華遊輪”,兼具煙火氣與童話感,驚豔了許多觀眾。
對於“細節控”導演田曉鵬而言,這一核心裝置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之前的很多電影都做過類似的大型裝置,想創新挺難的,我們做了無數的方案,最終選擇了這個中國傳統和現代工業結合的設計”總製片人易巧透露。
在創作過程中,“深海號”的關鍵詞是“生命力”和“呼吸感”。因此它外形酷似一隻巨鯨,開動起來就像在海水中暢快遨遊,周身樣式各異的珊瑚多達3000餘株,每一株都可以呈現動態,動作量十分巨大。
雖然《深海》是一部側重表達情緒的電影,但在細節處絲毫不會馬虎,比如船體內部,田曉鵬也做了非常嚴謹詳盡的設計,包括各種功能分割槽,場景設定等等。由於電影空間有限,很多都沒能展現出來,只能留到製作手冊中再一一揭秘。
“20億+粒子”
做真正的中國原創
回顧田曉鵬的創作生涯,“做創新的事”一直是他的座右銘。七年前的《大聖歸來》,就曾打破國產動畫電影“低幼化”的刻板印象,憑藉“自來水”完成逆襲,拉開了國漫崛起的序幕。
到了這一次的《深海》,“創新”著重體現在視效技術和色彩美學之上。影片開創了“粒子水墨”這一獨屬於中國的全新三維動畫形式,讓中國水墨重獲新生,也用一場流光溢彩,絢爛繽紛的色彩盛宴賦予幽暗深海以全新想象。
在製片人易巧看來,美國和日本在動畫上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長板”。而《深海》要做的正是要將中國傳統水墨與先進技術相結合,探索獨屬於中國的三維動畫形式。
“大家在說國漫崛起,我覺得那不是一句口號,它必須變成實打實的行動,那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東西。所以我們想拿《深海》做一下試驗,去跟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比較,有什麼東西是他們沒有做過的,我們想做一點真正原創的、核心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最初的動力。”
第一個踏過荊棘的人,總是步履維艱。從第一張概念圖到“動起來”的水墨粒子,團隊就耗時兩年研發。
影片中的“劈海”鏡頭,單鏡頭粒子特效多達一百餘層,粒子數量高達幾十億,負責該鏡頭的特效師更是將原計劃“3天”完成的鏡頭硬生熬到“15個月”。
回顧《深海》走過的七年,易巧形容這是一場“不自量力的冒險”,卻也是拓荒者的必經之路。
就像《大聖歸來》曾為中國動畫立下“標杆”,他們也希望在不斷摸索試錯中,再次為行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
無論是關注情緒問題和內心世界的主題,還是從無到有地研發粒子水墨技術,《深海》對於國產動畫電影都是一次大膽創新。主創們也深知背後的風險,在上映前易巧就預料到影片會引發一定的爭議和討論,但這正是他和導演田曉鵬想要見到的。
“電影最初的價值不應該是去引發大家討論嗎?除了票房和口碑,我們更希望做一個電影讓大家看完後覺得,我們可以坐下來聊一聊,導演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故事,幕後是怎麼做出來的,這才是電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