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需要保持“神秘感”。相信很多人在不同場合聽人提起過。這是由於演員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演員只有和觀眾保持一定的距離感,他們所塑造的角色才能被觀眾“信任”,並帶領觀眾“入戲”,“立住”角色。然而,現狀卻是,越來越多的演員正在丟失他們的“神秘感”,使得觀眾追劇被迫“出戏”,造成這一現狀的“罪魁禍首”之一,便是綜藝節目。
接下來,我們將梳理那些被綜藝折損“神秘感”的演員,其中既有資深的實力派,也有當紅的流量小生和小花。他們為何會被綜藝“所累”?一旦被綜藝“反噬”,演員又該採取何種反制措施呢?
流量折戟實力派鎩羽
綜藝“反噬”饒過誰
直擊職場百態的《平凡的榮耀》在Vlinkage電視劇熱度指數排行榜中登頂。圍繞角色和演員的討論也熱火朝天。魏大勳詮釋的郝帥是一位特立獨行、個性張揚的職場新人,看似遊戲人生,實則熱血堅定。觀眾對他的評價卻兩極化嚴重:有人認為,魏大勳的表演非常浮誇,臺詞不過關,一股東北大碴子味,和角色格格不入;也有人反駁,郝帥一出場,就給沉悶的職場戲帶來了歡樂,角色和本人一樣“欠”,雖談不上“神演技”,但也算本色出演,不必過分苛責。
事實上,魏大勳之所以“出戏”,很大程度可以歸因為他常年混跡於各種綜藝,從演員淪為“綜藝咖”,幾乎未曾向觀眾展現過他中戲表演系科班出身的演技實力。2014年以來,他參加了60+檔綜藝節目,參演的影視劇卻屈指可數,且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配角。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也沒有令人過目不忘的名場面,只有綜藝中國如魚得水的搞笑集錦,“神秘感”被綜藝一點點“吞噬”,出現在《平凡的榮耀》中難免讓人“出戏”。
如果說魏大勳的“神秘感”被消解,與他頻繁上綜藝脫不了干係,更與他的演技“根基不穩”有關。那麼,圈內不乏資深實力派演員被綜藝“反噬”的例子。
鄧超的起點很高,曾被譽為“內地四大小生”,在參加《奔跑吧兄弟》之前,曾交出過《少年天子》《幸福像花兒一樣》《甜蜜蜜》等優秀答卷。電影作品更有《李米的猜想》《中國合夥人》等代表作。但連續參加了6季的“跑男”之後,他卻被不少人詬病“跑廢了”。近年來,他口碑最好的電影《烈日灼心》,出品於參加節目之前,而在參演“跑男”後上映的《影》《銀河補習班》《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均被吐槽,讓人“出戏”,有“跑男”影子。例如,《影》中鄧超與鄭愷的對手戲,被不少網友揶揄,越看越像《奔跑吧》的小劇場。他們一出場,觀眾便不由自主地腦補“We Are Family”,嚴重影響了觀看體驗。
無獨有偶,孫紅雷、黃磊也拿到了同樣的“劇本”:《征服》裡的劉華強,自帶凶惡和義氣,讓人不寒而慄。《潛伏》裡的餘則成,平凡而偉大,集多重性格於一身。這些冷酷無情的“大哥”形象,被《極限挑戰》“孫漂亮”徹底瓦解了,《好先生》《帶著老爸去留學》等劇,孫紅雷被“鐵憨憨”附體,口碑尷尬。黃磊的作品《似水流年》《橘子紅了》《夜半歌聲》是無數人的“白月光”,如今在《嚮往的生活》裡圍著鍋邊灶臺、茶米油鹽打交道,“煮夫”形象根深蒂固。兩人的觀眾好感度難以迴歸到被綜藝“透支”以前的巔峰時代。
被綜藝“稀釋”口碑,“神秘感”下降,並不是少數派的“專利”。諸多流量演員也面臨同款困境。比如,上升期小生鄧倫,自《香蜜》大爆後,鄧倫參加了多檔綜藝,“出圈”角色卻幾乎沒有。有粉絲寫小作文質疑他淪為“綜藝咖”,一年拍戲不到50天,其餘時間全在錄綜藝。與他同為90後的鄭爽,今年一口氣參加了《讓生活好看》《我們戀愛吧第二季》等10餘檔綜藝,電視劇卻“顆粒無收”,去年播的《青春鬥》《流淌的美好時光》等劇也遭受了“撲街”厄運。
失去新鮮感和探究欲
“神秘感”再難維繫
對於演員來說,綜藝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給藝人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展示自我的平臺,新人能提高關注和知名度,成熟藝人能維繫熱度和曝光量,表現好都能圈粉,助力事業更上一層樓,更有甚者,還能透過綜藝“洗白”黑歷史,重塑形象。壞處在於,綜藝會不斷消耗演員的“神秘感”,打破甚至顛覆演員在觀眾心中的固有形象、風格和人設。或因太過熟悉,演員不再釋放驚豔感,觀眾也就失去了獲得感。
但是,並非所有綜藝都能對演員產生“副作用”,只有像《跑男》《極限挑戰》《嚮往的生活》這類國民度高、受眾群龐大的“常青樹”綜藝才能有此“威力”。例如,《跑男》第一季收視率破5,第二季破4。如此強勢的曝光度,成為人人爭搶的“好餅”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消耗了演員。如果是無人問津的小眾綜藝,“神秘感”被稀釋也就成了偽命題。
什麼樣的綜藝對演員“神秘感”的損耗最大?有“人設”加持的綜藝自然當仁不讓,特別是關於演員性格的人設,這些綜藝對演員再出演電視劇、電影輻射最大。比如,《跑男》中的天才、逗比、小獵豹人設,他們對應的演員,即便到了節目外,人設包袱依然很重。相反,像《快樂大本營》這種嘉賓不帶人設做遊戲,以及《妻子的浪漫旅行》《新生日記》等生活流綜藝,對演員的定位和形象影響並不太大。
不僅綜藝消耗演員的“神秘感”,高產量、高曝光率對演員的影響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拿演員軋戲來說,在不同作品中露臉,除了自身精力不夠,無法精準完成角色外。頻繁的曝光更讓演員對角色的滿意度大打折扣,觀眾對演員本人的個性、習慣、動作、表情越熟悉,對他所塑造的角色越無新鮮感和探究欲。
另外,有的演員因為綜藝所帶來的高收益和高人氣,心甘情願淪為“綜藝咖”,對於演員這份本職工作不再走心,演技自然也就無法達到新的高度。
失去“神秘感”
演員的“反制措施”
要讓觀眾“入戲”,演員保持“神秘感”是必要條件。“演什麼像什麼”還是“演什麼都像他自己”,取決於演員的演技,更有賴於觀眾對他的熟悉程度。黃渤“國民壞叔叔”的形象深入人心,導致很多人無法直視他接演情感戲。
當然,並不是所有參演綜藝的演員都被“減分”,也有人讓綜藝成為了自己的“加分項”。沈騰是圈內少有的百億影帝之一,他的電影作品《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鐵拳》等都是喜劇片。而他參演的綜藝作品《王牌對王牌》《喜劇總動員》等,也都是喜劇類綜藝。這些綜藝並沒有對沈騰演戲產生影響,賈玲、岳雲鵬等演員也是如此。這大抵是因為,一方面,他們並未“跨界”,始終都從事喜劇行當;另一方面,他們在這些綜藝中塑造的形象,與本人相比反差不大,不容易讓觀眾“走神”。
一個好的演員,如果頻繁出現在綜藝中,便很難保持“神秘感”,所以有很多演員選擇暫時性“遠離”綜藝。比如,去年《親愛的熱愛的》讓李現成為炙手可熱的“限定款男友”,但他在正當紅時卻拒絕多檔綜藝邀約,選擇紮根劇組磨演技,積極籌備《古董局中局》《奪冠》《戀曲1980》《抵達之謎》等作品。
《親愛的自己》召開發佈會時,#闞清子說朱一龍神秘#上了熱搜。朱一龍自《鎮魂》爆紅以來,相繼拿出了《知否》《重啟》等多部劇,但從未參加常駐綜藝,而他曾在《費加羅FIGARO》的採訪中說過,“但我總覺得,演員保持自己的神秘感是有利於塑造角色的。在它們到來之前不為旁事掏空自己。”
雖然李現、朱一龍等演員拒絕綜藝的選擇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口碑,但實事求是地說,上不上綜藝、上什麼綜藝,對於演員而言,都是他們個人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厚此薄彼、捧一貶一。但頻繁上綜藝消耗演員的“神秘感”,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一旦演員的“神秘感”被迫打折,該如何挽回呢?
方法一,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歲月是最真的分辨儀。如果演員因綜藝人設而受困,大可以選擇離開綜藝,暫時從觀眾的視野中消失,比如演話劇、轉型幕後之類,等到綜藝中的形象被遺忘得差不多,再以全新的形象,給觀眾以新鮮感和驚豔感。方法二,不斷提升演技,突破自我,打破觀眾的固有印象。
不過,始終保持“神秘感”,這是非常“理想化”的小機率事件,因為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當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即便如王傳君、井柏然等人直接登出了社交網路,江湖也依然有他們的傳說。況且,對流量演員來說,一旦沒有了流量與曝光,就約等於沒有了賴以生存的重要武器。所以,演員在演戲和綜藝之間找到可以平衡的支點,甚至透過綜藝“反哺”演戲,方為上策。
【來源:vlinkage】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