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1開年最受關注電視劇《山海情》今晚大結局

由 弓四清 釋出於 娛樂

都市快報訊 昨晚,扶貧劇《山海情》又一次衝上了熱搜榜!已經記不清,這是這部劇這個月第幾次上熱搜了。

說《山海情》是今年開年最受關注的電視劇也不為過,開篇即在豆瓣拿下9.1分的超高分,比《大江大河2》還高出0.1分,播出10天,評分更是一路漲至了9.4分,“《山海情》的演員像從土裡長出來”“熱依扎演技”等眾多相關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及娛樂榜。

《山海情》裡沒有華麗的服飾,也沒有開掛的男女主角,講述的是20世紀90年代,寧夏西海固地區的移民們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如何群策群力克服各種困難,一步步努力建設新家園,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成“金沙灘”的故事。

一聽扶貧劇,可能大家就不會太期待它的可看性,但事實是,開播後無數網友、觀眾自發地推薦它。它沒有一味地歌頌,也沒有空喊口號,而是把艱苦、貧窮、愚昧、荒涼和改變、奮鬥都明明白白地展現出來。

第一集開場10分鐘就把觀眾逗笑了,也展現了貧困下的無奈:一個成年壯漢大白天躺在床上,因為家裡三兄弟只有一條褲子,誰有事出門誰穿;看到村幹部上門家訪,村民連說有福氣,因為剛到了一批扶貧珍珠種雞,都殺了吃了只剩一隻了,“你一定要嚐嚐珍珠雞是啥味道”……

劇中有為了一頭驢賣掉女兒的父親,也有為了爭取新生活徒步幾百裡的女兒;有因為太窮太苦而絲毫不想奮鬥的老農民,也有為了新生活努力奮鬥的新青年。黃軒飾演的男主馬得福也沒有“金手指”,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帶著村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

《山海情》,山指代寧夏,海指代對口幫扶的福建,以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創作命題,但不僅在闡述一個地區的發展歷程,還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

黃軒曾問導演,現實中真的有馬得福這樣如此忘我、滿懷奉獻精神的人嗎?而他得到的答案是,“馬得福”的確存在,戲中的故事的確是許多基層幹部身上發生的真人真事。

還有村裡惟一的老師白校長、在戈壁灘待了十幾年做菌草研究的凌教授、從福建千里迢迢來這裡支援扶貧的陳金山縣長、命運多蹇後來成了婦女主任的水花……劇裡的每一個人都生動可愛。2020年11月16日,西海固地區全部“摘帽”,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現實裡樸實奮鬥的當地百姓、基層扶貧幹部、福建幫扶幹部、專家以及各行各業在脫貧攻堅一線奮鬥的人們,都是脫貧路中普通平凡卻又了不起的主角。

這部劇今晚即將在浙江衛視迎來大結局。如果你覺得23集太短,還沒看過癮,這裡推薦你可以去優酷、愛奇藝、騰訊影片再看一遍充滿“鄉氣”的方言版,又是另外一種味道。

《山海情》的故事是從30年前講起: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為西海固貧困地區的老百姓能脫貧,實施“吊莊移民”政策,把一部分人從山裡頭,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建設新的家園,

但要讓貧窮的村民搬出來並不容易,因為在大家看來,山裡固然窮但好歹還有瓦遮頭,但搬了出去,一切都要白手起家,更何況要搬去的地方還是一片茫茫戈壁,沒有水沒有電,還一年到頭吹不完的風沙。

扶貧的艱辛可想而知,《山海情》故事也就此展開。

我有個朋友叫小龍,平日裡喜歡看日劇、宮鬥劇,最近卻追《山海情》追得停不下來。我問他一個90後帥小夥,為什麼會迷上看這部鄉土味十足的扶貧劇,他說,其實就一個理由:真!記者 宋贇

很多細節與人物都有真實原型

《山海情》最初劇名叫《閩寧鎮》,改名為《山海情》,可謂意味深長。劇中的故事,很多都有原型。

閩寧鎮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現在是“塞上江南”,綠樹繞村郭、牛肥瓜果香。但20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茫茫戈壁,沒有水沒有電,“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

而寧夏西海固地區,當年有“苦甲天下”之稱。

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1997年7月15日,成為西海固移民點的“閩寧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

《焦點訪談》裡,閩寧鎮福寧村黨支部書記謝興昌是這樣講述當時的條件的:“當時來,啥都沒有,沒有一棵樹,沒有一間房子,就是個特別大的荒灘,幹沙灘,啥都沒有。”

很多劇中細節與人物也都有原型。

劇中拿女兒換一個水窖換一頭大牲口是真的;冬天為了挖山頭的一點僅剩的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頭破血流是真的;一家子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是真的;一家老小拖了全部的家當走了七天七夜到達玉泉營是真的,而他們全部的家當就是幾把鎬頭幾個籮筐和一些口糧……

劇中,姚晨飾演福建過來幫扶寧夏的閩寧辦吳月娟吳主任,現實中,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原主任名叫林月嬋。

劇中,黃覺飾演福建援助寧夏的菌草專家凌一農。現實中,1997年4月,到寧夏幫扶的是“世界菌草之父”林佔熺,剛開始,他帶著六箱菌草,到寧夏彭陽縣調研,將蘑菇種在窯洞裡,後來,他在閩寧村和彭陽縣兩地建立菌草技術扶貧基地,開設培訓班,教村民如何種蘑菇。

劇中,蘑菇積壓,凌教授只能親自去跑市場,拿訂單。現實中,林佔熺硬著頭皮簽訂了包技術包銷蘑菇協議,卻是因為林月嬋說的一句話:“你們是專家,如果你們不包銷,農民就沒有信心,那麼菌草技術扶貧這事就做不成了。”

劇情拍出了沉浸式的體驗

說一句生活“越來越好”很簡單,但做起來有多難?《山海情》把其中的苦淚都拍了出來。

比如第八集開始講的種蘑菇事件,剛開始大家都不敢投資大棚,好不容易被說動蓋了大棚,卻又要面臨銷售的困境。水旺為了還買拖拉機和建菇棚的貸款,執意離家去福建打工,親情、家財兩空的李大有,一氣之下燒了菇棚。

來自福建的技術專家凌教授,原本醉心科研對推廣技術發展經濟毫無熱情,硬著頭皮帶頭跑銷售,去全國各地談供貨合作;但即便是合作談下來了,又因為長途運輸費用居高不下,利潤無法達到預期。最後政府出面,才解決了運輸成本方面的問題。

扶貧,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正如一位觀眾所總結的那樣:“有時,是人的目光不夠長遠;有時,是幹部搞政績的流於表面;有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個人能力渺小……在那個年代,困在土地上的人因為知識的限制不敢闖,外面的人因為不瞭解這裡不懂如何幫。”

飾演村幹部馬得福的黃軒後來在接受採訪時,也不禁感嘆自己的角色太難、扶貧太難:“從他走馬上任的第一天便開始了,他永遠在困難中,永遠在為別人解決問題,馬得福的‘難’,如打地鼠般,剛解決一個,下一個又冒出頭來,還不被人理解。”

但是,正是這樣的劇情才讓人共情。《山海情》把這些難處都毫無掩藏地拍了出來,讓觀眾切身看到他們的困境,理解了他們的行為,從而為他們焦慮,恨不得鑽進電視機裡,親自上陣。

有觀眾表示這部劇拍出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有沒有覺得這個劇代入感特別強,感覺自己就是他們村的一員?”很多網友乾脆自稱為劇中湧泉村的“精神村民”。

有人幾乎是看一集哭一集。

豆瓣上一位叫“小馬”的網友說,自己的家鄉就在甘肅108線鄉村,從小就面對熟悉的黃土和漫天黃沙,最大的願望就是遠離家鄉,因為有親身經歷,才知道願意為家鄉脫貧留下來付出的人有多偉大:“家鄉一直在努力發展,一路上經過的無人區也不是那樣荒涼了,沙漠和大山都比以前綠了。”

演員跟土裡刨出的洋芋似的

小龍說自己最初想看這部劇,是因為海報上頂著一頭“蒙奇奇髮型”的黃軒,讓他覺得好像很有趣的樣子,就去看了兩集,沒想到,一看就入迷了,演員“一個個跟土裡刨出的洋芋似的”。

黃軒、張嘉益、閆妮、熱依扎、黃堯、郭京飛、祖峰之外,還有姚晨、王凱、白宇……第一眼,你真未必認得出來,一個個都被西北的風沙整得灰頭土臉的。

《羋月傳》中的清貴公子,《妖貓傳》中不羈的詩人,鏡頭裡向來溫文爾雅的文藝男青年黃軒,在這部劇裡的初登場,頂著一個鍋蓋頭不說,皮膚一臉粗糙,兩頰還有兩坨高原紅,身上斜挎著一箇舊布包,穿著一條灰藍色的布褲子。

而張嘉益飾演的馬喊水,叼著樹葉鬍子拉碴地亮相時,已經毫無《蝸居》裡那個成功男人“宋思明”的影子,身上的衣服領子已經舊得都起了毛邊。

當裹著粉紅圍巾、穿著紅衣服、戴著袖套的熱依扎出現時,多少人都沒認出來她就是《甄嬛傳》中那個英姿颯爽、明豔照人的“寧貴人”。

除了外形,主創語言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大家看方言版就知道了,演員們一開口就是地道的西北味道。由於西北地域遼闊,方言種類繁多,更有“十里不同音”一說,主創參考了寧夏、甘肅、陝西等各地方言,混搭出劇中的“泛西北話”。飾演福建扶貧幹部的郭京飛把閩南口音也是模仿得惟妙惟肖,把觀眾樂得哈哈大笑。

《山海情》能成為2021開年最受關注電視劇,莫過於從鏡頭到臺詞,從細節到情緒,從畫面到人物,都足夠真實,讓人看著看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又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