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的電影《上甘嶺》憑啥豆瓣評分8.0?
近日,中國電影資料館官微釋出訊息稱,我國首部抗美援朝故事片《上甘嶺》獲得“新生”,經過4K精緻修復後再現銀幕,未來有望在全國多個城市專場放映。記者瞭解到,《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上映,至今豆瓣分仍高達8.0。戰爭的硝煙雖早已散去,但英雄們的功績彪炳史冊,一時間,這段歷史和相關影片背後的故事都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孔小平
“以小見大”聚焦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
電影《上甘嶺》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為數不多的戰爭片,上映後立刻引起轟動,是一代人的觀影記憶。記者看到,在豆瓣上,電影《上甘嶺》的條目下顯示有1.9萬人看過,打分高達8.0。
歷史上,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雙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
而志願軍戰士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使得“上甘嶺”成為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也從此成為了人民軍隊乃至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高地。
1956年,以此次戰役為題材,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這是我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
據悉,為了體驗生活,拍攝前導演率攝製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又兩次到上甘嶺考察,並採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
影片沒有全景式地將上甘嶺戰役“還原”給觀眾,而是突破傳統戰爭體裁片的框框,將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役中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展現志願軍指戰員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
電臺呼叫、抓松鼠等橋段仍經典
在如今看來,《上甘嶺》中很多經典片段仍然是亮點。比如,當時陣地與陣地之間的電臺呼叫,都以“張莊”“李莊”等來代替,露天電影放映到這裡時,孩子們最為開心,一遍一遍地跟著模仿。
另外,《上甘嶺》中松鼠的意向也是很多人至今都津津樂道的經典。片中,我軍的地下坑道休息戲份中,一隻小松鼠跑了進來,戰士們把它捉住,並保護起來。有影評人表示,這個松鼠的橋段非常具備電影意向價值。最終,上甘嶺戰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小松鼠也被送回森林,用抓松鼠來顯示革命的樂觀主義,這一創作風格後來被很多電影繼承。
據悉,其實當初直到電影拍攝前,都還沒有利用松鼠做戲的想法。在原來的劇本中,設計的是捉麻雀,麻雀飛入山洞,引起了戰士們的興趣,大家爭相去抓麻雀。可是在當時的朝鮮,由於戰爭剛過,受環境影響,麻雀受到驚嚇,十分難找。而當時,戰爭把松鼠的家園也破壞了,大量松鼠無處可去,在拍戲的現場跑來跑去,創作團隊就靈機一動直接改成了松鼠。
唯一女性角色是戰爭中的一縷暖陽
《上甘嶺》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王蘭由劉玉茹飾演。據悉,影片基調確定後,編劇林杉進入創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還是不滿意,當看到一篇關於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事蹟報道後,決定在劇本中增加女護士王蘭的形象。這樣一來,整個故事馬上就鮮活了許多。
據悉,王清珍是戰場上許許多多女護士中的一員,在上甘嶺戰役中她負責3個坑道的20多個重傷員。她每天的職責便是給傷員打水餵飯、打針換藥,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其工作的艱辛和辛苦可想而知。但是不管多苦與多累,王清珍總是一臉燦爛的笑容,給殘酷的戰爭注入了生氣和活力,成為大家的一縷暖陽。
片中王蘭唱《我的祖國》也是經典時刻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由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影片插曲《我的祖國》傳唱了半個多世紀,成為每一代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情感記憶。2020年的央視春晚上,90歲高齡的郭蘭英再次唱響《我的祖國》,在今年因疫情而變得特殊的除夕夜裡,讓所有觀眾動容。
而片中22歲劉玉茹扮演的王蘭這個角色也唱了不少經典歌曲,比如《南泥灣》、《解放區的天》等,尤其在缺糧缺藥又斷水的坑道里,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用微弱的聲音對身邊護士王蘭說:“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看著指導員那乾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蘭含著熱淚唱起了《我的祖國》,戰士們也隨之一起唱了起來……這場戲連同王蘭那美麗的身影成為影片《上甘嶺》中的一個經典鏡頭。
精緻修復版《上甘嶺》帶來沉浸式體驗
據媒體報道,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中國電影資料館今年組織修復團隊對《上甘嶺》進行了4K精緻修復,以此向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向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據悉,修復後的影片質量相當高,無髒點、無劃痕、無抖動、無閃爍。另外,由於早期的錄音技術限制,原版聲音是單聲道音質,數字化後失真嚴重,因此在聲音修復中,團隊將聲音進行了5.1聲道的重置,特別在一些戰爭場面中,飛機的滑過聲、炸彈的爆炸聲都透過現代配音技術進行重置,使得影片擁有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
最為驚喜的是,《我的祖國》歌曲片段在修復中,還採取了傳統修復手法與人工智慧上色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了從黑白影像轉換成彩色畫面。據悉,為了高度還原,修復團隊從道具組租了一些當時志願軍的服裝,調色師最後一幀一幀地調整顏色,短短6分鐘的影片花了三週時間。此外他們還透過攝影機從不同的光比與角度對軍裝進行拍攝,為AI技術製作出了訓練集,使其訓練後再上色的結果就理想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