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北京以兩票之差與奧運會失之交臂,我的內心非常複雜;2001年申辦夏奧會,我想邀請世界來我的國家看看,我們做到了。如今,到了2022年,我覺得冬奧會是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之間的相互成就。”作為唯一兩次代表北京申奧的陳述人,楊瀾對奧運會有著獨特的記憶和情感。在最近上線的《楊瀾奧運回憶錄》中,楊瀾回望、分享與奧運同行的30年旅程。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之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獨家專訪楊瀾。
“過去30年是一段偉大的歷史程序。能夠身處其間,有機會利用自己的專業和特長去向世界講述好中國的故事,我覺得非常驕傲!”
擔任申奧陳述人,找到講好中國文化的方式
1993年,楊瀾第一次以記者和主持人的身份參與北京申奧。那一次在摩納哥蒙特卡羅遭遇失敗,給年輕的楊瀾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
“一方面我看到西方的主流媒體對中國是有很多偏見的,另一方面我發現我們在講述自己故事的時候沒有把我們國家的文化魅力真正表達出來,有一種乾著急使不上勁的感覺。”楊瀾說,這也成為她後來決定出國留學的一個重要動因。她希望更好地看看這個世界,瞭解世界,然後找到對自己國家文化更好的表達方式。
“在國外的課堂上,老師會讓我來介紹一下中國的孔子,或者介紹中國的道德文化。我突然發現,當你需要用另一種語言把自己文化的一些精華表達出來的時候,自己過去的所學和積累就太少了。”所以她在留學期間會閱讀很多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書籍,希望跟別人交談時,能夠談出一些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
2001年,楊瀾擔任北京申奧的陳述人,特意申請加了一段有感而發的小故事:700年前,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曾對中國的美麗有過驚奇的描述,人們對他的描述感到十分驚訝,質疑他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他回答:“我告訴你的,連我看到的一半都沒有達到。”這段故事足夠說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的幅員遼闊。用外國人熟悉的歷史典故和人物來敘述,能加深他們對中國的理解。
2015年,楊瀾成為北京申冬奧陳述人之一。
她認為早期申奧,大家會輸出更多“理性的內容”,而到北京申冬奧的時候,大家更多希望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內容,運動員們也在表達著自我感受。比如在申冬奧的時候,楊揚正懷著身孕,她在陳述中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也能夠有機會從事冰雪運動,體會冰雪運動的魅力。姚明在陳述中說,他所參加的NBA比賽通常都是在冬季進行的,所以他開玩笑說他也可以代表冬季運動。這些都說明,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更加生動,更加人性化了。
提起3次參與北京申奧的經歷,楊瀾表示,這是成長,是轉換不同角度去理解自身文化的契機,同時也是找到更好方式與世界溝通的過程。
臺上4分鐘申奧陳述,凝聚無數日夜的心血
楊瀾兩次擔任北京申奧陳述人,準備時間都在3個月左右。臺上陳述的短短几分鐘,是臺下無數日夜準備的結果,是修改了20遍後的字斟句酌。“每一個字的選用都必須精當、準確。”
陳述的時間需要精準控制,否則會影響其他同事的陳述。到最後,她每一次練習陳述的時間誤差不會超過3秒鐘。
7年前的申冬奧陳述,楊瀾用的是法語和英語。她認為用法語完成一部分陳述,是體現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尊重。而為了用法語把陳述詞流利地表達出來,楊瀾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法語從零基礎到深入學習的過程,突擊練習法語的發音。她和記者分享道,當時突擊學習時,她基本上是抓住任何時間聽錄音,經過10天左右的重複練習,在一次內部排練時,現場的專家委婉地說:“看得出楊瀾是非常努力了,在十幾天中能夠說成這樣很不容易了。但我們要用法語來表達對奧林匹克運動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就要爭取讓別人聽得懂。”
楊瀾笑言:“那個時候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幾乎是崩潰的,我練了十幾天還沒有達到別人能夠聽得懂的程度。學習語言是一個不斷反饋的過程,你不要臉皮太薄,不要怕說錯,就要大膽地說,然後及時得到反饋,及時再去學習,再去體會那些微妙的差別,然後才能夠說好。”
她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密碼,亦是思維方式的密碼。當你能夠掌握一門外語的時候,你與對方的交流肯定會更加順暢,更加直接,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直到現在,楊瀾也在堅持自學法語。
在《楊瀾奧運回憶錄》系列短影片中,楊瀾展示了2015年申冬奧陳述時的文字資料和手稿,其中包含上百道問答題。“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我們最後要陳述的部分,而在每一次陳述之後還有現場問答環節,你不知道國際奧委會委員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因為楊瀾還要擔任問答環節的主持人。所以為了給同事稍微多一點時間思考,她會先接住這個問題,再拋給回答該領域問題的同事,這就需要對每一個問題和每一個同事要回答的領域,都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記得當時在瑞士洛桑進行技術陳述的時候,有一位奧委會委員舉手問:‘你們提到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會建高鐵,50分鐘就能夠到達,那多長時間一班?’”楊瀾說,這個問題沒有出現在準備的資料中,但她之前恰巧和工程師聊過這個問題,脫口而出:“10分鐘左右一班,在賽事比較頻密的時候,還有可能改變或者增加。”
無論是準備陳述還是問答環節,楊瀾都要求自己對內容熟悉到近乎“本能反應”的程度——“無論你自身還是外界有了任何突發的情況,你都能遊刃有餘地應對”。
奧林匹克精神與北京城市之間的深深契合感
從1993年至今,近30年時光,楊瀾與一座城市的申奧歷史緊密相連。
楊瀾出生在北京,主要的成長時期也都在北京。生於斯,長於斯,所以與這座城市有一種命運相連的親近感。她覺得老北京不僅有深厚的歷史積澱、淳樸幽默的百姓,也有一種現代國際大都市的包容和大氣。
她認為在北京生活的人很難沒有歷史感。因為自己從事媒體工作,製作《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匠心傳奇》《你好!大女生》等節目。在她內心裡,一直有記錄時代精神印記的願望和目標。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回溯歷史、記錄當下、展望未來。
而申奧的過程,讓楊瀾深入瞭解了奧林匹克精神。“實際上就是消除歧視,讓全球的年輕人能夠在一種公平、平等的氛圍下競爭,建立友誼,促進世界的和平”。在楊瀾看來,奧林匹克精神與北京之間有一種深深的契合感。
楊瀾非常認同2022年北京冬奧會“簡約、安全、精彩”這一定位。“從全球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來說,過去大家也一直質疑,辦賽的費用越來越高,使得很多國家和城市沒有能力來申辦奧運會。所以這次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繼續使用了過去的一些比賽場館;像‘冰絲帶’場館的製冰技術‘0碳0排放’,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簡約辦奧運的理念”。楊瀾認為,北京冬奧會“為全球樹立了一個新樣板”。
在全民關注奧運會的心態層面,楊瀾欣喜看到,在今天,體育運動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普通人熱愛體育。“特別是在疫情席捲整個世界的這兩年中,每個人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艱難和不易。各國運動員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拼搏精神,以及奧林匹克價值觀,都能激勵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迎難而上,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楊瀾由衷希望,大家能更瞭解冰雪運動。她表示:“體育就是應該帶來歡樂和友誼。希望中青報所有讀者,能夠關注冬奧會,瞭解冰雪運動,最好也跟我一樣到冰雪場上一試身手,體會冰雪運動的樂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