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採訪都是在對話的階段對藝人形成一個認知。在採訪過後遲遲醒悟的這種情況,對我來說還是頭一回:
半年前採訪海清的時候,她是妥帖的,專業的,精於表達的,這是不那麼意外的部分。
讓人意外的是,她聊天的語氣時常特別沉浸——如果要找個比方的話,像個頑童。
但接觸的時間太短,這一面沒能覆蓋我對她的印象,或者說我還看不懂那背後的是什麼;
這之後沒多久,“神”梗在網際網路爆火,海清本人也有新作品《心居》播出。網友看著陳年的影片物料大笑連連,但目光轉移到業務水平方面,又對她心悅誠服。
我也明白當初看到的那一面是什麼了。
在這場採訪裡,她說自己並不是很會演戲的人,“我有點蠢和笨,有點固執,而且還不太強”。
一個人向他者剖析自己的時候,不懂她的人未必會有共感,比如聽到這番話的我以為她是在自謙。
但現在懂了,她就是在誠懇地形容自我——
率性的,橫衝直撞的,保有著珍貴的本能的,是海清。
01
十個月的野蠻生長
人們會用十個月的時間去做些什麼?
懷胎生子,備考升學,等等等等,好像只有這種跨越人生階段的決定,才值得人們交出近一年的時間。
在演藝圈這種快節奏的地方,很少有大演員會因為一部作品消失這麼久——
但為了《隱入塵煙》,海清在甘肅高臺縣花牆子村待了一年。
抵達村子的當晚,海清身邊的工作人員就“拋下”她跑回了城裡,導演李睿珺也問海清要不要回到鎮子上住。
但她在村裡紮起了根,下地耕作,豢養牲畜,幾乎變成這裡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南方人,海清對村落的記憶是蘇錫常一帶的江南小樓,她也經常跟隨公益組織到往農村,但過程和時間畢竟有限。
這次來到西北,她見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曠野。
除了海清之外,其他演員都是花牆子村的原住民,只有她是這一方天地的外來客。
她說自己一開始因為不懂當地的語言鬧了太多笑話,比如姨父(武仁林)一家讓海清喝開水,“海老師你喝ka fi”,她心中大喜,說哎呦太好了還有咖啡!
結果後來才明白,“ka fi”是開水,指的就是她手裡的這碗水。我們哈哈大笑。
不過海清很快就野蠻生長了起來,在一日復一日的勞作裡接近大家的質地,她幫家禽接生,學習播種,以及搶救一臺間接被羊拱到糞坑的手機。
她終於調適好了自己——不再是遊離於此地之外的一個存在,而是整個故事的骨骼。
說起角色貴英的故事時,她的語調像海綿一樣開始吸納水分,變得飽滿。
她說,貴英是個不被重視也不被善待的人——
身體殘疾,失去雙親,也不被哥嫂待見,既沒有辦法對命運做出抗爭,也不能自由選擇她的路。
唯一的幸運,是她是被生活推到馬有鐵的身邊。兩個沒有希望的人在冰冷的夜晚擦亮了一根火柴,他們看到火光燃燒,看到溫暖誕生,然後見證它的消逝殆盡......
這就是這樣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故事,“感情在四季的流淌裡面慢慢薰染,漫長而真摯”。
不止是標引號的句子,以上整段都是她的原話。
看著這些形容,很容易感慨一個好演員在表達上的純熟;
但只看文字無法感受的是,她在表述時動用的生動的感情。那狀態讓人入神。
02
一切都無法預測,包括風
在這次動筆前也看了她其他的採訪,有人問海清挑角色有沒有什麼標準,她說,要真實。
人設好不好啊,正不正啊,她都不是很在乎;
她不求正確,只求合理。
合理,就有便於她還原角色的心境,讓這個“她”在自己身上成立起來。
看她之前的代表作就知道,即便大眾把她叫做“國民媳婦”,這些角色也都不是麻木良善的人妻:
她們的慾望、掙扎,都是明顯的,種種情緒在她這方容器裡肆意流動。
如果能活成那個人,她就能充分調動起本能的情感;活不成,那可能就有點麻煩。
聊天時我和她提起了黃磊的一段話,當時他提到了她,說,哪怕是成名很久的海清也還是會有疑惑,會打電話跟他求助說“不會演了,咋辦?”
她笑了,說對對對,我一不會演了就去找他,說我不會演了,我困惑了。
“演戲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它有時候這個角色你就是會把握不住了嘛。”
“它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你對這個人物還不夠熟悉啊,你技術上的原因啊,也有可能劇本先天就存在一些不太容易把握的地方......”
總之,如果出現了新的疑問,那就去解決它。
海清很喜歡在拍攝現場的二次創作——她說,人是活的,現場也是活的。在導演喊“預備開始”之後會發生什麼,誰都無法預測。
慢慢地,對話就飄遠了,她回憶起讓她印象深刻的某一場戲:開拍之前除錯了很多次,但那晚現場一直沒有風,怎麼都沒轍。
等到真正開機的那一條倒是有風了,一切有如神助。
所以拍戲時得讓自己的五臟六腑包括感情全部到場——當然,也得等風到場。
03
表演是不會疲倦的遊戲
這場對話發生在年前,海清接受了一整天的採訪,到我們開始時已近深夜。
在春節後馬上又要進組了,她說,最近感覺身體有點熬不住——
去年一月底她才剛結束一部作品,三月就進組拍了《心居》;然後又跟老朋友黃磊拍了一部戲,和張大磊拍了另一部戲,就這麼一路忙到十二月。
後來身體也報了警,六月份肩膀的韌帶撕裂一直沒好全,我問她現在也在接受治療嗎,她說對,每天。
海清不想叫停,因為越休息工作就越堆積。
但也挺樂觀的,她說這是因為“趕上了”,忙完這兩年就會好一些了。
我大概能猜到她這麼忙的原因——看到好本子的海清,學不會拒絕。
李睿珺給她發來《隱入塵煙》的劇本時,她被故事感動得著了迷。
權衡一段時間後她忍痛退了船票,放棄了和家人坐郵輪過新年的機會,一走就是幾個月。
《啊!搖籃》的製片方起初也邀了她好幾回,但她本來想抽時間陪自己的孩子蛋妞。當然,最後也咬了咬牙接了。
好在工作時也有慰藉,她回憶起《啊!搖籃》時的經歷,說那幫小演員治癒了她,每次一到了片場,“五六十個孩子跟你在一塊兒,每天都跟在你後邊叫你,媽媽,媽媽。”
觀察他們的成長也有樂趣,“剛開始孩子們沒有拍戲的概念,拍著拍著經常走神,有人說老師我飯沒了,有人喊老師他打我!但等到三四個月以後,大家就都懂要怎麼表演了,表現比我們大人都好,太奇妙了。”
大部分小朋友都留了海清的微信,她離開之後仍然常常收到大家的資訊。
“醜媽媽,我這個星期手機被收起來了所以沒有給你發訊息。”
“醜媽媽你知道嗎,洛陽的牡丹花開了,可美了。”
當然,以上美好對疲憊的消解是有限的。
我問她,想過暫時停下來嗎,或者會像從前在《魯豫有約》所說的那樣,某一天後就不再拍戲,去做自己喜歡的其他事情嗎?
但這個問題拿到現在來談明顯還過早,她想了想,說,目前是有在努力找一些事情為自己做補充,但從前的她覺得演戲最重要,現在也還是覺得它重要。
對於我問她“表演這件事仍能帶給你樂趣嗎”,她也仍舊保持著一種快樂的確信。
她做了一個很接地氣的類比,說,表演對她來說就是大家玩的劇本殺,每次拿到的都是新劇本、新遊戲,你永遠有動力再“殺”一回。
這樣的新鮮感是拯救她的來源——它不重複,她就不會疲倦。
面對這場遊戲,她疲累但興致十足,不想走下賽場。
就像我說她是表演路上的“過來人”時,她也立馬否認起來——
“可不是什麼過來人,我還沒過去,我還正在道上趟。”
04
橫衝直撞,以及奮勇而上
聊到最後她開始剖析自己,“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很會演戲的人”。
她口中的自己總是不那麼好,或者說她不憚於強調自己的模樣。
就比如這次,她說自己“有點蠢和笨,不太強,還固執。”
如果有什麼真正驕傲的地方,可能是本能尚存:
她並不確切地知道,對於表演來說什麼才是極致的“好”,但她還想知道,還想把這個事兒看個明白。
“這個好奇心一直都很大,大到我捨不得離開。”
在成名之前,海清有過一段時間的蟄伏期,沒什麼戲拍,也不知道哪裡有出路。
直到《雙面膠》的機會一來,滕導想找有話劇功底的主演,黃磊向他推薦了海清,“她是沒名氣,但是她戲好,便宜。”
她為這部劇空了很久的檔期,開拍之前在家重新手打了一遍劇本,加標註,摳細節。
這個機會被她抓住了。從今以後遞來的其他橄欖枝,她也都沒錯過。
在其他的採訪裡她說,“我必須要忍耐住這樣的時光.....因為一旦給我一個好的機會,我有了充分的準備就不會辜負它,那是我唯一的自救的辦法。”
這次她和我說,這樣的信念其實來源於德川家康,他有一句類似的話大意就是如此,當機會來臨之前,你只需要做到等待,漫長的等待。
在等待期間,積蓄你的努力,再在機會來臨的時候奮勇而上。
結束採訪時她還囑咐我們,需要用到原句的話可以發過來。
那段話確實很有後勁兒,結束通話電話後我也還在咀嚼。
其實“面對變數要積蓄力量”的這一類話,大多數演員都說過,但交給她來說,莫名就更燃一些。
因為她的表達,重點在那奮勇而上的一躍——她確信會有那樣的一躍。
現在也是一樣,你我以自己的目光揣度她,覺得她或許可以停下;
但她的血管仍舊包裹著衝破一切的熱量,她橫衝直撞,一如往常。
#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