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發聲運動如今從社會問題反推到了電影界。華納旗下流媒體平臺HBO Max下架了《亂世佳人》,大概是好萊塢矯枉過正的開端。>>>HBO Max下架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
眾所周知,《亂世佳人》是經典好萊塢時期的巨片,在1940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多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女配角,獲獎者海蒂·麥克丹尼爾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獲得表演獎的黑人女演員。但在當時頒獎典禮上,黑人需要和白人分開來坐。
《亂世佳人》劇照。
今年5月開播的“矯枉過正”美劇《好萊塢》裡,還出現了奎恩·拉提法飾演的海蒂·麥克丹尼爾。在這部劇中,虛構了黑人女演員在上世紀40年代末便提名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情節,頒獎後海蒂·麥克丹尼爾到後臺去恭賀“第一位黑人最佳女主角”,說這一次她直接穿過了禮堂走過來。從這句臺詞也可見,她當時在好萊塢的尷尬處境,一生也都是飾演類似《亂世佳人》的奶媽、僕人角色。
但《亂世佳人》這部電影已經誕生81年了,在81年間不斷的重映,當中對於黑人形象的描繪也並非最近才引發爭議,在上映時就有了。只是因為《亂世佳人》及其原著所描寫的時代背景,這種黑人形象是特定時代的反映,而非一種刻意的侮辱。
美劇《好萊塢》劇照,海蒂·麥克丹尼爾到後臺恭賀“第一位黑人最佳女主角”。
影視作品裡顛覆特定時期的歷史元素是很常見的,像是上文提到的美劇《好萊塢》,又或者是昆汀導演的《無恥混蛋》《被解放的姜戈》,但這是一種明眼人都看得出的戲謔。而將這種“正確”的枷鎖銬在一部已經存在多年的影片,更何況它拍攝時的環境,以及故事背景的環境都與當下大不相同,這種馬後炮式的討伐真的合理嗎?
就在6月8日,《為奴十二年》的編劇約翰·裡德利在《洛杉磯時報》發表評論,稱《亂世佳人》是一部“歌頌南北戰爭前南方地區的電影。這部電影雖沒有忽視奴隸制的恐怖,但它只是停留在延續一些對有色人種最痛苦的刻板印象上。”
這樣的評論顯然是誇大其詞,畢竟《為奴十二年》也是一部過“白”的黑人電影,不少黑人電影人都嗤之以鼻。當年奧斯卡上甚至有個段子,“今晚《為奴十二年》會成為最大贏家,或者,你們都是種族主義分子。”
《為奴十二年》劇照。
儘管HBO Max的負責人稱《亂世佳人》還會上架,並像大多數有時代侷限性的影片一樣,在開頭加上提示的字幕,但這無疑是一個訊號。近年好萊塢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電影,尤其是渴望衝擊頒獎季拿下奧斯卡的電影,變得越來越“圓滑”。>>>HBO Max:《亂世佳人》會重新上架並不做刪改
以《綠皮車》為典型,它什麼都沾,從性別、種族到LGBT。從製作到敘事來看,它當然是極佳的作品,但缺乏個性。在《亂世佳人》都會被下架的當下好萊塢,也許“正確”比個性重要太多了。但這種“正確”到底是真的“正確”,還是僅僅侷限於電影人的好萊塢式“正確”?
□耳朵(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