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票房12億,國產科幻重啟之作,暑期檔“王炸”影片……一部《獨行月球》,讓沉寂已久的電影院線沸騰起來。導演張吃魚首次將科幻與喜劇融合,他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讓觀眾收穫歡笑和感動,是這次創作的初心。
科幻+喜劇
在月球上發生的逗笑故事
張吃魚坦言,之所以拍攝《獨行月球》,是被這個故事吸引。“一個人被落在了月球上,看著地球遭到隕石撞擊。你肯定很想看這個人在月球上會變成什麼樣。在接下來的情節中,他以為自己成了全宇宙最後一個人類,其實地球上的倖存者透過直播在看他,這種喜劇情景非常符合開心麻花的風格,所以一看到這個故事就特別喜歡。”
該片是開心麻花首次將喜劇與科幻型別相結合,當被問及如何平衡這兩種元素時,張吃魚說:“我覺得自己歸根結底拍的依然是一部喜劇片,只是以前故事發生在地球上,這次搬到了月球上。”科幻元素是影片背景,核心仍是喜劇。而影片科幻世界觀的架構,是隨著劇本的推動不斷去完善的,背後還有多位科幻專家、航天專家組成的顧問團為影片內容把關。張吃魚認為,專家在對科學與幻想的平衡上把握得恰到好處,比如片中袋鼠拉車在月球上飛起來的橋段,“誰都知道這不可能,但顧問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浪漫的表達,沒有問題。”
“宇宙這麼大,我們還會遇見。”出現在影片片尾的這句話,是張吃魚最想表達的內容。在他看來,《獨行月球》不僅侷限於男女愛情,片中一人一鼠馳騁在月面上的自由自在、獨孤月和金剛鼠的告別、全人類在地球上為獨孤月爆燈等名場面,都是張吃魚理解的浪漫。創作該片的過程中,從小撫養他的外婆去世,他養了11年的貓也離開了,現實中的失去和離別,也在影片中得到表現。
科幻
袋鼠“剛子”特效做了一年
作為開心麻花目前為止投資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電影,《獨行月球》90%以上的鏡頭涉及特效,其中有難度的鏡頭約1800個,整個後期製作長達一年半。尤其值得驕傲的是,這次影片的全部特效都由國內團隊完成。張吃魚透露,選擇“純國產”特效是基於影片的喜劇型別。“喜劇需要有濃厚的當地文化,跨文化可能就感覺不到了,比如袋鼠‘剛子’最後面部的細微表演,全部需要特效師去做調整,外國團隊肯定理解不到我的意思。”他直言,國內特效水平已經相當過硬,透過一部部影視專案,不僅創作者得到打磨,特效團隊也在不斷提升。
片中那隻陪伴獨孤月的暴躁袋鼠“剛子”,是這次特效最大的難點。“剛子”的製作主要分成兩部分,前期演員的訓練和演繹,由真人演員郝瀚完成。為模擬袋鼠的形態和動作,郝瀚在北京野生動物園旁住了4個月,每天觀察袋鼠,然後去青島跟著動作導演每天訓練。因為高強度吊威亞,郝瀚的大腿內側全是青的,但他一直不肯去醫院,怕醫生讓他停工,最後是被製片硬架著去的。真人表演階段完成後,還需要後期特效加工。光是“剛子”看到獨孤月扮成的母袋鼠、身後背景變成草原這一個鏡頭,就做了近一年時間。
喜劇
沈騰對著空氣即興發揮
既然是“獨行”月球,沈騰在片中就會有大量獨角戲,不僅要逗觀眾笑,還承擔了很多“淚點”戲份。張吃魚透露,這次沈騰經常“對著空氣演”。“比如我們每次拍獨孤月和袋鼠,先拍一條帶著郝瀚的,然後他需要休息,我們再拍騰哥對著空氣演,當作袋鼠還在。對著空氣喜怒哀樂,這得需要多大的信念感!”張吃魚感慨,沈騰適應得非常快。
獨孤月穿著航天服行走的戲份,沈騰也是克服了身體上的巨大痛苦來完成的。航天服超過40斤,穿上會把人的脖子往前頂,還要吊著威亞做動作。拍攝時現場醫生一度建議停止,但沈騰跟張吃魚說沒關係,你就去拍你想要的東西。“咱們科幻電影還是太少了,所以航天服制作沒那麼講究。”張吃魚感嘆,如果以後有更多電影用到這類工業製作,應該會逐漸完善起來,“至少能解決航天服的設計問題。”
拍喜劇最怕照本宣科,往往即興表演能誕生神來之筆。張吃魚爆料,沈騰在片場的即興水平已經“爐火純青”,很多情況下他只需告訴沈騰一個情景或情緒,然後全靠他自由發揮。比如片中獨孤月炸門那場戲,正常情況下用手按遙控器就可以了,但沈騰拍攝時就把遙控器放到腳下,大腳趾蹺起來摁。這樣演,喜劇效果立刻拉滿。
黃子韜本色出演的“一線藝人”,也讓許多觀眾大感驚喜。他不僅一口山東方言,連頭髮都禿了,完成效果非常好。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袁雲兒
流程編輯: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