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清醒,時而懸浮的“大女主”,我是真的看膩了
在以往的影視劇中,大多以男性視角為主,女性在其中的作用多為陪襯,或作為依靠男人的附庸,或常以“傻白甜”形象出現。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傻白甜”的女性角色設定很難再引起觀眾共鳴,大家更希望看到有理想、有追求,形象豐滿的女性角色,出現在螢幕中。
於是“大女主劇”應運而生,然而物極必反。
隨著“大女主劇”的扎堆湧現,引爆熒屏的同時,觀眾逐漸發現,這些所謂的“人間清醒”的女主們越來越變了味。
她們不僅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且越來越不接地氣,越來越跑偏。
對那些時而清醒、時而懸浮的“大女主”,只能無奈地說一句:對不起,我是真的看膩了。
關於“大女主”概念的興起,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但從《甄嬛傳》爆火後,這個名詞開始被頻繁提及。
無論是古裝劇還是現代戲,一路披荊斬棘、逆襲翻身、人間清醒的大女主,成了螢幕上名副其實的爆款。
如果要選出“大女主劇”的幾大關鍵詞,大致可以總結為:成長、逆襲、復仇和華麗轉身。
從最開始的《甄嬛傳》到後來的《楚喬傳》,再到《麗姬傳》《扶搖皇后》,乃至最新熱播的現代劇《女士的法則》。
其中的女主角們,無一不是圍繞著這幾個關鍵詞來展開的。
但由於編劇水平良莠不齊,加上套路模板公式化,導致塑造出的“大女主”們同質化嚴重。
基本上看到女主前期的人物設定,觀眾就能順藤摸瓜捋清她的逆襲之路。
就拿《如懿傳》中的如懿來講,她的一生除了結局與甄嬛不同外,整個成長過程,可以說是亦步亦趨、完美重合。
“少時得寵,進宮被整,後來逆襲,最終成功”,一系列的設定幾乎一模一樣。
當然了,儘管《甄嬛傳》和《如懿傳》的人物設定大體相同,但至少演員的演技線上、製作精良都為劇集加分不少。
而圍繞在女主身上的設定,基本也都合情合理,符合“大女主”的身份特徵。
但有些影視劇卻只是為了蹭“大女主”概念的熱度,強行將原本不具備“大女主”屬性的作品,生拉硬拽到這個概念下,那就尷尬了。
一名知名女演員+一個大IP=大女主戲。
觀眾沒看到女主的隱忍與奮發,只看到刻意為之的“強大”。
就拿唐嫣主演的電視劇《錦繡未央》來講,女主前期都是善良可人的“小白兔”,在各方反派的打壓下,如同鋼鐵俠變身,一躍成為精明強幹的“腹黑女”。
在此期間,收穫各種男主、男配的愛戀,最後順利逆襲,成為最強王者。
這樣的套路下,女主角是怎麼成長和蛻變的,大家沒看到,但是女主和男主之間上演的“瑪麗蘇愛情”,倒是看得一清二楚。
新瓶裝老酒的做法,不過是披著“大女主”的外衣,堂而皇之地上演瑪麗蘇偶像劇,流於平庸的設定,讓人看得煩膩。
背景、形象的臉譜化,讓“大女主”戲,尤其是古裝型別的影視劇,成為流水線上批次產出的商品。
甚至於有些女演員幾乎成了“大女主”專業戶,跳不出這個框架,而一旦跳出“大女主”的框框後,她們的表現就難以形容。
2018年一部《延禧攻略》以不走尋常路的態勢,成為那一年的爆款熱劇,女主吳謹言也成為炙手可熱的紅人。
在劇中,“魏瓔珞”一生開掛,一個小小宮女敢在宮中橫著走,上有皇帝、皇后護著,下有小太監幫助,身旁還有傅恆真心相守。
一路走來,沒病沒災,總能逢凶化吉,“打怪升級”技能滿掛。
正所謂“成也魏瓔珞,敗也魏瓔珞”。
《延禧攻略》之後,吳謹言的表現可謂一言難盡。
《幸福還會來敲門》《我的砍價女王》等,好像只有更差,沒有最差。
雖然在劇中,她所飾演的也是精英型別的女主,可滿屏充斥的都是滿滿的無腦瑪麗蘇。
她的作品裡,似乎只有2019年的《皓鑭傳》掀起一陣評論,不過再也找不到當初《延禧攻略》中的大女主的感覺了。
即便她用力地演出那種我很厲害,我性格堅強如斯的感覺,但細品之下,她依然要靠一群愛她的男人來幫忙。
在國產劇中,女性觀眾比例要遠高於男性,所以“大女主”劇迎合了女性觀眾視角的同時,也成為國產劇鐘意的IP中的一個不敗劇種。
楊冪的《扶搖》,倪妮的《天盛長歌》,唐嫣的《燕雲臺》等作品,無一不是著眼於大女主這個關鍵詞。
只是女性IP雖好,但編劇們也難免“江郎才盡”。
況且,相較於去看女主們一路升級的“爽”,現在的觀眾越來越傾向於“接地氣”的題材。
既然要接地氣,尤其是在現代劇中,就不免涉及到生活中的家長裡短和家庭瑣事。
於是,編劇們開始製造最激烈的衝突,突出最糟心的焦慮,以此來襯托女主在雞零狗碎的生活中,還能保持人間清醒的“天下無敵”的姿態。
在《小捨得》中,將中年家長的教育焦慮,明晃晃地擺上了檯面。
蔣欣飾演的“田雨嵐”,對兒子望子成龍的“壓迫”,看得螢幕外的觀眾心塞,堪稱“行走的焦慮製造機”。
在《三十而已》中,“顧佳”身價不菲,事業有成,住在寸土寸金的高階公寓,但仍要想方設法擠進本不屬於自己的階層。
而後因為一個包,被闊太圈子鄙視,赤裸裸的階級和金錢焦慮袒露無疑。
這些題材夠貼近生活嗎?應該是足夠了,但是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大家看得夠“爽”,但未必能夠感同身受。
為什麼呢?因為熟悉。這裡的熟悉,指的就是熟悉的元素,熟悉的目的和熟悉的指向性。
這些女主藉由各種看似糟心的事件,實則奔著直戳觀眾的心理防線來的,利用各種衝突來塑造一個堅強獨立、非常牛的“大女主”。
如果說相似熟悉的套路,讓大家對“大女主”們的設定感到無力,那麼有些女主身上的“矛盾感”,才讓人看不明白。
尤其是在電視劇《我們的婚姻》中,這一點更為突出明顯。
白百何飾演的“沈慧星”,頂尖大學畢業,畢業就成了家庭主婦,一天班沒上過,雖然搬家過程中,不僅全能指揮,還能在途中去開個演唱會。
但前期的她,與大女主似乎沒有半點關係。
而轉瞬之間,“沈慧星”就又成了一個爭強好勝,充滿抱負和理想的有志青年。
更厲害的是,都已經是2022年了,現代劇中的“大女主”們的華麗變身還要依附於一套可信度不高,只著重於看得爽的套路上。
離開職場六年去面試,面對面試官的詢問,女主以一句擲地有聲,實則漂浮於天的“豪言壯語”予以反駁,然後瀟灑轉身走人,徒留一群面試官面面相覷。
觀眾的確看得過癮了,可這難道與大家追求的“接地氣”背道而馳嗎?
一會為愛洗手作羹湯,一會清醒獨立懟考官,互為矛盾的人物設定,讓大女主們時而清醒,時而漂浮,如果硬要用“製作衝突,突出女主”的理由來解釋,也未嘗不可。
只是這前後不搭的設定,讓大家看得雲裡霧裡,不免生疑:女主到底清不清醒呢?
那麼,在有限時長和集數的限制條件下,如何才能突出女主們的人間清醒呢?
答案是:靠各種金句輸出。
面對家庭和職場的衝突,打工人的困境,全職主婦再出發的逆襲,單身女性的進退維谷,婚姻的平衡和抉擇等問題。
靠的不是實打實地劇情演繹,而是“大女主們的金句輸出”。
一言以蔽之:女主行不行,全靠一張嘴。
各種細節化的劇情被高度濃縮成一句句看似有理的金句中,然後在各大短影片平臺瘋狂輸出。
大家看不看得明白不重要,只要這些句子能凸顯高潮、衝突和轉折,就能突出女主們的清醒。
像是《我們的婚姻》開播期間,關於白百何的角色的各種金句輸出,頻頻登上熱搜。
而這些句子,即便沒有人物角色的加持,觀眾也能看得懂。
於是,在這種迷之操作下,大女主們不再是一個完整的、豐滿的、立體的形象,而是可以割裂於表演、劇情的獨立存在。
至於人物角色和劇情內容之間是否還存在邏輯性和關聯性,都不重要了。
畢竟,只要女主能侃侃而談出各種蘊含大道理的金句,那麼就能證明女主很“清醒”。
沒有永遠的女主,只有永恆的金句,觀眾看於此,也只剩一句:太裝,煩了!
不過,觀眾真的是厭倦了大女主們的“金句”了嗎?
想來並不是,觀眾真正厭倦的是為了“清醒”而“清醒”。
真正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們,有幾個是天天喊口號,口出至理名言的人,但她們做的事情卻是真正的大女主們在做的。
比如《山海情》中的“水花”,人生苦難,經歷坎坷,甚至她的所作所為充滿著妥協和無奈。
她沒有出口成章的金句,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作為,但是憑藉一己之力改變命運,這也是為什麼看過她的觀眾,沒有誰不被她的質樸所感動的原因。
真正的“大女主”是做得多,說得少,劇情重於臺詞。
而不是在某個片段感覺要凸顯人物特性時,發現並沒有與之匹配的內容,於是在這裡硬塞個大女主宣言進去。
在如今“大女主”、“雙女主”成為“香餑餑”的時代,女性角色不再是男性角色世界裡的陪襯,在滿足觀眾需求的同時,也逐漸顯露弊端。
從前大家是一窩蜂地打造戀愛腦、瑪麗蘇的“傻白甜”“小白兔”,現在則是紮根在逆襲、腹黑的牛氣大女主。
本是新鮮話題的“大女主”們被頻繁炮製,雷同題材的IP讓觀眾開始產生審美疲勞。
但凡是“大女主”劇裡的主角,不論前期如何慘,後期一定是開掛的。
《漂亮的李慧珍》裡,女主只是換了個造型,就從職場菜鳥進階為都市白領,職業技能沒看到有長進,談情說愛倒是信手拈來。
《我的前半生》中,離異女性“羅子君”不僅得到閨蜜男友不遺餘力地幫助,讓對方放棄相戀多年的女友。
還在“賀涵”的幫助下,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別人奮鬥多年都未必能得到的成績。
《星辰大海》中,劉濤扮演的“簡愛”,成孤兒、被賣婚,做過小工,倒過茶水,認識男主後也是一路飛奔,分分鐘成為霸道總裁。
《延禧攻略》中出身低微的“魏瓔珞”,初入宮就敢和嬪妃對著幹,忤逆皇上不僅沒被治罪,還受皇恩庇護。
最近熱播的《女士的法則》,由江疏影和劉敏濤聯袂挑大樑的雙女主大爽劇,雖然拿捏到了觀眾的追劇嗨點,但因為過度“求爽”,而暴露了懸浮的毛病。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列舉,在這些故事裡,觀眾並沒看到女性在面對婚姻失意、生活艱辛時,憑藉自身的努力和堅韌的品性,來獲得成長和成功的過程。
當然,電視劇總是會美化人物,以此為大家呈現一種積極美好的情形,或是滿足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白日夢”。
但如此雷同、刻板、模板化的“大女主”們,大家看久了,真的不會膩嗎?過度被透支的“大女主”們,或許正在面臨著被消耗殆盡或取而代之的現狀。
從抱團扎堆到氾濫成災,大女主劇是該思考如何破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