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的最新一部《007:無暇赴死》上映6天,目前票房2.3億。這是丹尼爾·克雷格版詹姆斯·邦德的卸任之作,也是系列的第25部電影。
>對於一個有59年曆史的超級電影IP,該片目前的票房成績似乎配不上它的盛名在外。畢竟提起特工,人人都會想到007,詹姆斯·邦德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角色。
>但在007系列的鐵粉眼中,如今的票房其實是意料之中的成績。
>迄今為止有5部007電影在內地市場正式登陸院線,票房最好的一部是2015年的《007:幽靈黨》,5.42億票房。
>截至發稿前,丹尼爾·克雷格主演的五部007系列電影在內地的票房成績
>10月31日,#007影迷為邦德慶祝101歲生日#登上微博熱搜,邦德的銀幕形象歷史悠久,從最早期的肖恩·康納利,到近期的丹尼爾·克雷格,一共有六任邦德陪伴觀眾成長。
>邦德老矣,難道這批觀眾已經不再為007而high了嘛?
>“007一直以來連《碟中諜》都打不過”,作為007鐵粉,阿恆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同為特工片,2012年的《碟中諜4》已經取得6.72億票房,之後的兩部票房也繼續走高,2018年的《碟中諜6》更是拿下了12.45億票房。
>內地市場最早引進的《碟中諜》系列電影是2002年的《碟中諜2》,相當於在《碟中諜》系列誕生的第6年,就已經在中國的電影院和觀眾見面。
>007系列雖然至今已經有59年的歷史,但第一部進入內地市場的邦德電影是2007年的《007:大戰皇家賭場》,不僅引進時間比《碟中諜》系列晚了5年,在007自身的序列中,也相當於是走到了第21部才有機會和中國觀眾正式見面。
>《007:大戰皇家賭場》,丹尼爾·克雷格
>系列電影的觀眾基礎需要慢慢培養,提早在電影院看到007的市場,會對這一系列有更深的感情和熱情。
>1967年上映的《007之雷霆谷》在日本取景拍攝,彼時007系列已經在日本有了超高人氣,初代邦德肖恩·康納利所到之處皆擠滿了圍觀的人群,甚至在蹲馬桶時,抬頭一看,都有粉絲在偷看他。
>觀眾基礎層面,007系列在內地市場並不具有先發優勢。甚至連007全系列的線上正版資源,也是上個月才正式上線的,此前中國影迷們想看007,在條件上並不便利。
>鐵粉阿恆最初接觸到007,是2006年的暑假,舅舅拿回家一張007系列第一部《007之諾博士》的DVD碟片。那時他想看007系列,都得靠租碟片或者在電視上看。
>1962年《007之諾博士》,肖恩·康納利飾演的007詹姆斯·邦德首亮相
>1967年《007之雷霆谷》,肖恩·康納利
>作為廣東人,阿恆記得2008年左右,香港的電視臺經常反覆播放粵語版的007系列電影。當時還在讀初中的阿恆和班上的男同學們最愛聊的話題就是007,大家會一起約好了在電視上看007,茶餘飯後的話題都是邦德的經典臺詞、邦女郎。阿恆甚至跟同學們幻想自己是007,他們模仿邦德的動作、拍了一部關於007的電影。
>對於這一批看著007長大的孩子而言,007電影在他們的人生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是一段青春回憶。阿恆的同學們後來有人出了國,在國外提前看到了《007:無暇赴死》後,還會像十幾年前一樣繼續和阿恆聊電影、聊邦德,一切如往昔。
>《007:無暇赴死》,丹尼爾·克雷格
>007進入內地市場後,從未創造過超過6億的票房。是這個系列垂垂老矣、中國的年輕觀眾不會為007而high了嗎?
>《007:無暇赴死》的貓眼想看資料顯示,的確有16.3%的40歲以上觀眾為了情懷而來,但20-24歲的觀眾佔比22.6%,25-29歲的觀眾佔比27.1%,是很正常的資料分佈。
>阿恆和他的同學們,今年才26歲,但他們的青春裡有007。其實,對於看著007長大的觀眾,這個系列始終是情懷、有吸引力。票房遇冷的原因不在於觀眾的年紀,而在於007此前在內地市場並沒有趁早打下江山。
>《007:無暇赴死》貓眼想看資料顯示
>事實上,007系列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這個誕生於冷戰時期的角色始終吸引年輕人,或者說是當代人。
>詹姆斯·邦德這個形象就是順應時代而生的,在不同的時代,007電影都在努力契合時代的變化,這也是007在歐美長盛不衰的秘密——
>1962年,系列的第一部《007之諾博士》上映之際,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邦德電影給恐懼、焦慮、死灰般的世界帶來了色彩,也像一種逃避主義,用充滿刺激的視覺盛宴,讓人們暫時從苦悶的現實中離開。
>當時肯尼迪總統甚至在看完電影后表示,想僱傭詹姆斯·邦德為他工作。
>《007之諾博士》,肖恩·康納利飾演007詹姆士·邦德
>冷戰結束後,不再有敵人,是否也不再需要007的形象?
>在911事件後,007的幕後團隊主動對系列電影的方向做出了重新定位。
>製片人芭芭拉·布洛柯里提出,那時的邦德如果繼續以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現,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儘管皮爾斯·布魯斯南飾演的007在形象上倍受認可,幾部作品也很賣座,但製片人仍狠下心結束了與皮爾斯·布魯斯南的合作,他們決定創造一個全新的邦德形象。
>於是,丹尼爾·克雷格成為了最新一任詹姆斯·邦德。
>2002年《007之擇日而亡》,皮爾斯·布魯斯南最後一次飾演007詹姆斯·邦德
>2006年《007:大戰皇家賭場》,丹尼爾·克雷格第一次飾演007詹姆斯·邦德
>起初,外界對他一片抵制聲,有人嫌棄他的金髮,有人說他相貌平平。後來是狗仔在海邊的片場偷拍到了一張丹尼爾·克雷格赤裸上身的照片,健碩的身材讓質疑聲漸漸隱了下去,人們開始重新打量這個硬漢路線的007。
>與歷任邦德相比,丹尼爾·克雷格可能是最能“打”的一位007。很多危險鏡頭,他都親自上陣不用替身。
>在拍《007:幽靈黨》之時,丹尼爾腿部受傷,幾乎不能走路,當時放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停拍九個月或者堅持下去。
>丹尼爾選擇了後者,電影開頭的那個長鏡頭,他穿梭在有1500名群演的廣場上,靠意志撐著自己,讓行動顯得流暢,不讓觀眾看出他的腳傷。
>《007:幽靈黨》,丹尼爾·克雷格
>這種平凡人戰勝困難挑戰不可能的精神,與當下所需要的007精神也是契合的。
>皮爾斯·布魯斯南出演的007電影,後來一度走向過於誇張、不夠真實的境地,丹尼爾·克雷格的007序列則賦予詹姆斯-邦德這個形象更多“人”,而非“超人”的特質。
>他是一個英雄,但也是普通人,會流血、會流淚,這顯然對普通觀眾來說更有代入感、更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
>《007:無暇赴死》,丹尼爾·克雷格、蕾雅·賽杜
>《007:無暇赴死》目前上映6天,拿下六天票房日冠,目前貓眼最終票房預測成績為4.36億元。
>已經上映35天的《長津湖》後續並不乏力,且此前均力壓新上映的《沙丘》拿下連續29天日冠。
>007系列的票房表現有其獨特的成因,但當這部好萊塢系列大片和國產戰爭大片同期相遇時,還是能向外界輸出一個訊號:內地影市,已經很久沒有依賴好萊塢大片了。
>截至發稿前,院線在映電影實時票房(部分)
>讓我們把目光迴歸上一部《007:幽靈黨》上映的2015年——
>那一年,內地影市實現了對20億票房大關的突破。暑期檔有《捉妖記》異軍突起,領跑一整年;國慶檔有《夏洛特煩惱》橫空出世,從此開心麻花在喜劇領域笑傲至今;國產片在喜劇片和奇幻片方面都有新探索和突破。
>那一年,好萊塢大片仍然在內地市場有很強的影響力,數部系列電影續集上映,包括《終結者:創世紀》《霍位元人3:五軍之戰》《碟中諜5:神秘國度》《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速度與激情7》等等。
>2014年,年度票房冠軍是《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前十名的席位一半都屬於好萊塢大片,而2015的票房總榜排名前10的影片裡,外片僅佔了3個席位。
截圖自燈塔專業版,2015/2014中國電影票房榜前10(2014年第10位國產電影《分手大師》)
>當好萊塢持續向內地市場輸送系列大片時,國產片在2015年開始了狂飆突進式的發展,在型別上逐漸豐富,改變了國產片和外片二分天下的局面。
>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在主旋律動作片上進行探索,2017年的《戰狼2》把動作、戰爭、主旋律、家國情懷等元素髮揮到極致,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在現實主義題材上挖掘到了全新的深度,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片在動畫領域和科幻領域新的可能,2020年的《八佰》和2021年的《長津湖》都體現了國產戰爭片的成熟。
>當好萊塢系列影片繼續用驚險的動作、視效、大場面來刺激觀眾時,國產片不僅在工業水準上有了大幅提升,還在影片的核心上找到了更適合中國觀眾的情感連結點。
>中國式大片不再是《無極》《英雄》時代的定義,不再只重視畫面,而是在故事上更契合當代中國觀眾情感、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文化核心。
>國產片的騰飛,始於在型別上的拓寬,在內容上的走心,但疫情後的市場基本靠主旋律大片支撐,希望後疫情時代,國產片能在型別和內容上有更多新突破。
>類似007這樣長盛不衰的好萊塢系列大片仍能給我們一些正向的啟示:無論一種電影曾經取得過多麼輝煌的成績,仍要找到和當下觀眾的情感共振,不斷重頭再來。
>《007:無暇赴死》,丹尼爾·克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