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電影中的中國親情故事 “李煥英”們竟然“輸”了

由 段幹方 釋出於 娛樂


1905電影網專稿 中秋檔落幕了,但大銀幕的精彩仍在繼續。《峰爆》和《關於我媽的一切》都將內容直指家人相聚的情節。前者涉及父子關係,後者從片名就能讓人明白是關於母女情感。兩部電影主創都相應在採訪中提及,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母女。 


中國親情題材成為了2021年電影院常駐元素。除了清明檔的《我的姐姐》之外,父母關係,似乎是整個題材中最常見的。春節檔的《你好,李煥英》,英文名直接就是《Hi,Mom》,以及後續端午檔的《了不起的老爸》,而這部電影最初的片名則是相對隱晦的《起跑》。 


或許有《你好,李煥英》在前,曾有不少人猜測《關於我媽的一切》有機會成為黑馬選手,甚至說,講母愛的影片會比父親情感“好賣”。可事實真是如此嗎?至少這次“父親”和“母親”在電影院相遇,父親遙遙領先。那麼,在過去的電影呢? 


數讀“父親母親”


對於強情感輸出的中國人而言,親情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尤其在當下社會中,孩子與父母的代際關係,或者是父母缺席孩子的成長,是目前各種影視作品最愛討論的話題。對於這種關係的創作,從戲劇性和社會話題傳播上,也非常值得研究。


“父親”和“母親”的這場battle,到底誰是勝者呢? 我們整理了2018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23日上映的部分華語電影中親子關係,試圖用資料去解構這些關係中的“勝者”。(注:為突出資料類別可對比性,類似《地久天長》《送你一朵小紅花》涉及一家關係的影片不進行收納討論)


我們發現,在上述26部電影中,涉及父親話題的電影數量上遠比母親話題的多,尤其算上《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加成,整體票房完全碾壓另一方。不能否認的是,親子關係是這兩部電影重要的“輔助劑”。《流浪地球》在後期製作中,調研觀眾指出原本作品中父子關係淡薄,在郭帆對其進行內容補拍之後,男主角的父子關係一度成為了電影本身的加分項。


 

在《魔童降世》所改編的原作《哪吒鬧海》中,父權有著不可撼動的位置。但餃子在改編中,軟化了李靖和哪吒的父子矛盾,把封建的父權加以溫柔處理,反而觸中了當下觀眾的軟肋。 


如果忽略親情在電影中的加成作用,似乎“父親”就不如“母親”討喜了。單憑《你好,李煥英》中,導演賈玲對母親的思念,擊中完全觀眾的內心,拿下票房超54億。這種情感表達在以父愛為母題的作品中,都很難匹及的。電影《銀河補習班》和《刺殺小說家》中父親的行為動機,似乎也很難成為真正走進觀眾的內容。 


《刺殺小說家》中,父親為女拼搏的元素,卻實際被電影本身的冒險、動作等元素搶走了光芒,直到最後情感湧出的時候,或許也被“冒藍火的加特林”給打散了;《銀河補習班》中的父親形象,更像是“別人家的爸爸”,在故事裡的那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年代,反而成了某個時代成長的人的一種精神寄託。


相比之下,《誤殺》中的父親則是完全出於對女兒的保護,更能引得共情和理解。不僅如此,在明顯的動機下,就連陳沖和譚卓所飾演的母親,都能在影片中,讓人印象深刻。


 

不能忽略的是,當下商業型別片多是男性主角,因此父親元素多數會作為支線出現在電影裡,從這一角度來看,也造就目前票房存有一定差距的重要原因。在最新曝光的《誤殺2》海報上,寫著“《我的爸爸》”,似乎也暗示了會再次和父愛相勾連。


當然,我們從統計中也能發現,近年來表達母子/女關係的電影正在增多,上線流媒體的《囧媽》《春潮》也均是這個範疇。 


尤其當越來越多女性電影人走上臺前,加上《你好,李煥英》的票房大賣,未來有機會看到更多這類以“母親”為核心的影視作品出現。在今年的上影節專案創投上,31個入圍終選的專案,就有約三分之一在主角設定和故事大綱裡,關注母親與兒女的關係。而《春潮》導演楊荔鈉的新作《春歌》,日前也正式在杭州開機,同樣將鏡頭對準了一對特別的母女。


親情還需外界加成


近年來,從《紅海行動》到《中國醫生》,越來越多表現家園情懷的電影被觀眾關注和熱愛,反而以小家為出發點的親情電影被相應束縛。留意今年上映的電影,不管創作者是如何思考的,很多電影在宣傳上,都會將其中的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提煉出來,作為“催淚彈”或者是“反思”。


前期全程打出特效賣點的《刺殺小說家》,最後依舊拿出了“父女”的情感來烘托人文的一面;社會議題更強的電影《兔子暴力》,在上映的時候,多少還是選擇避開了新聞原型,轉頭深挖這對錯位的母女關係。


類似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這些宣傳目的多數明確,讓觀眾與之共情,或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能感同身受。很多這類影片都能取得不錯的市場反饋,甚至其中的“媽媽”“爸爸”的角色多能引起認可,演員後期更是在其他作品中,包辦了類似的角色。過去,創作者喜歡給主角新增愛情線,如今反而變成了親情線。 


結合上文的市場表現來看,檔期對於影片的加成不可忽略。


除了《誤殺》《一秒鐘》等影片之外,其他票房過億的親子影片均誕生在重要檔期,尤其那些票房超10億的影片,多數是靠著春節檔給予的重要加成。而像月初上映的《媽媽的神奇小子》,即便有情感和品質,但票房目前不過2000萬。 


很顯然,親情題材的電影在市場上仍有一定的侷限。在《關於我媽的一切》上映前,不少人寄予它會成為“下一個《你好,李煥英》”。很顯然,目前仍未破億的票房成績,很難實現大眾的期望。回顧過往單純描寫親子關係的電影,除了《你好,李煥英》之外,多數並沒有像商業大片那樣亮眼的票房成績。 


完全關注兩代關係的電影作品《柔情史》和《春潮》,即便均獲得了品質認證,但市場表現也是不盡如意。

可見,這類題材在表達上,有著較高的要求。上映期間,親子關係被宣傳所強化的《找到你》《銀河補習班》《一秒鐘》等影片,實則更容易被影片中的其他社會意義引導。


《找到你》聚焦社會上的兒童拐賣等新聞事件;《銀河補習班》針對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一秒鐘》則把重點放在了電影人的情結之上。可見,這類影片多數從社會議題或者熱門話題出發,拔高本身的社會性。


 

而那些獲得商業認可的電影,多數把親情當作調劑品。不少創作者在映後採訪時,都表示融入了自己對親子關係的看法,但在拍攝中,多數使用商業化的手段進行包裝,或者是將其融入在商業型別片中。


《流浪地球》的成功依賴於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誤殺》前期對外主打的也是懸疑型別;《刺殺小說家》則用特效來支撐整個奇幻敘事……甚至是連《你好,李煥英》,雖然最終母女是一個強有力的“催淚彈”,但故事前期仍是用全民偏愛的喜劇進行講述,後期又埋了不少反轉,讓情感有了更強烈的抒發。 


型別化的敘事方式,能讓觀眾從觀感上,得到更進一步的刺激。雖然《了不起的老爸》和《媽媽的神奇小子》主打的是運動題材,但影片的敘事形式單一,並沒有給觀眾帶來直接的趣味。誠然,親情題材的電影難,難在“生活化”,難在“戲劇化”。太靠著前者,容易淪為文藝片,太偏向後者,則影片難以讓觀眾真正共情。 


不可否認,現實,是這類電影永恆的基底。電影從生活而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濃情時刻的催淚故事,似乎一直是中國觀眾喜聞樂見的,可是單一的催淚,並不是絕對有效的武器。尤其是隨著電影市場化的發展,這類題材電影渴望有更好更現代的表達方式。離家久了,可能會想念父母的一句嘮叨;待久了,或許會想逃離他們。這就是孩子和父母矛盾玩味的關係。這份普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過時,在所有的生活中,它永遠也是最真誠的。 


《你好,李煥英》之後,不少人都想創作第二部類似的作品。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部電影的動人,是基於導演賈玲對自己母親真實的思念,是她先把自己最軟的部分展現出來,這種情感是難以被模仿的,若不是真心的創作,最終只會變成“東施效顰”。電影人每一次對親子情感關係的描寫,落筆之處,應該更多有自己的情感,以及泛觀眾角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