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本土爆發本世紀以來最大的示威衝突,讓人們重新開始重視種族歧視與人權等相關議題。
然而非裔美國人爭取平權的道路卻已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從最早追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的十六世紀開始,林肯當選總統之後反對蓄奴所引發的南北內戰、馬丁·路德·金髮起反種族隔離等的社會運動,到今年讓全世界關注的佛洛伊德事件,《內戰前》選在這個時期上映可以說是來得相當及時。
而這也是由《逃出絕命鎮》、《我們》超強制作團隊原班人馬新力作。
01驚悚電影的批判力度
所以你有想過當一場惡夢在我們眼前成真將會發生什麼事嗎?在夢境中我們只要驚醒就能脫離,但若它打破夢境的界線,那種彷彿置身其中,成為我們無法輕易逃脫、被迫經歷永無止盡的痛苦,更能給人帶來久久都無法平復的深層恐懼。
它以驚悚的燒腦手法巧妙包裝種族議題,海報中一隻流下鮮血的帝王斑蝶隱喻染血先人的靈魂,帝王斑蝶又有輪迴轉世之說,讓人好奇是否隱藏了什麼與劇情相關的關鍵秘密。
因此《內戰前》原文片名"Antebellum"直譯為“多半用來形容美國1861年南北戰爭之前物品或情況的內戰前”,為的就是讓身處現代的黑人女主角薇若妮卡重回19世紀尚未廢除黑奴制度的美國,帶出當時黑人遭到白人奴役的真實情況。
《內戰前》最新預告中出現大量現實與過去交錯的橋段,加奈兒·夢奈飾演的女主角薇若妮卡上一秒還穿著光鮮時尚、一家人和樂融融,下一秒畫面一轉,原本時尚俏麗的女作家卻穿著破舊農莊制服,在農場摘棉花,充懸念。
另外像是“這些黑妞是來滿足你們的需求”等臺詞,也暗示女主角在前世淪為性奴隸!
《內戰前》與《逃出絕命鎮》和《我們》相同,都是在透過一段驚悚又駭人的故事,在諷刺著美國黑人種族上的各種不平等。
《內戰前》則是透過南北戰爭時的黑奴文化來借古諷今,諷刺的力道與尖銳度之大,讓人看了不寒而慄,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電影是以黑人的視角在描述劇情,會有所之嫌,甚至有誇大之可能性。
但不能否認的是,以此方式來點醒世人正視對於種族歧視的嚴重性,是個非常聰明的操作手法!
電影前70分鐘左右的時間,看似步調緩慢,節奏也好像遲遲不切入主題似的,但魔鬼藏就在細節裡,導演老早就一點一滴地在鋪陳結尾的大爆點,安插許多讓人驚呼的彩蛋,假如撐得過前段完全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埋梗,後段真相大公開的過程,你保準會驚喜到拍案叫絕!
2017年《逃出絕命鎮》空前的成功,不僅大大改寫了恐怖懸疑電影公式,由《內戰前》劇組放出的預告片可看出,以加奈兒·夢奈飾演的女主角薇若妮卡為主軸,不僅身為黑人女性的意見領袖也是當紅作家,與《逃出絕命鎮》中暗喻黑人、白人社會地位的社會議題不謀而合,古今交錯的剪輯手法,也暗示前世今生的因果輪迴。
毫無疑問,《內戰前》是我近期看完最感到驚豔的一部電影,雖然打著《逃出絕命鎮》和《我們》製片最新作品的招牌卻少了曾以《逃出絕命鎮》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的鬼才導演喬丹·皮爾,但作為兩位新銳導演自編自導的作品,《內戰前》同樣運用相當特別的方式講述美國黑人在社會上遭遇的困境阻礙,還是成功以劇本的創意巧思為觀眾帶來新鮮有趣的體驗。
《內戰前》電影開始於南北戰爭時期一座由南軍所佔領農莊,在充滿時代感的氛圍之下,導演利用一顆長鏡頭完整交待整座莊園裡的情況。
無論是穿著簡陋服裝的黑人們在樹叢裡採集棉花、負責洗衣打掃等生活瑣事,或者白人士兵提著火槍巡邏、軍官騎著馬監督,表面上乍看安詳寧靜,但在那面隨風飄揚的南方十字旗之下,卻隱藏著種族壓迫、奴役和要是逃跑就會被處決的真實黑暗面。
我喜歡《內戰前》電影所設定的故事背景,不像《為奴十二年》、《被解救的姜戈》等作品只單純聚焦在內戰前夕黑人所受到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而是在把故事設定於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頒發削弱南方奴隸主利益的法案。
這使得南方各州紛紛退出聯邦組成美利堅聯盟國展開南北戰爭之後,不僅在裡頭隱約提及南北之間的對立,士兵對於黑人女性的性暴力也更加深整部電影的驚悚程度,然而即便如此,這還不是《內戰前》最迷人的地方。
02女主精湛表現是本片亮點
說《內戰前》是一部“完全不能被暴雷的電影”一點都不為過。
加奈兒·夢奈這次在裡頭分別飾演1860年代農莊裡的黑奴與現代致力於黑人女權運動的作家兩位角色。
至今入圍6座葛萊美獎提名,在《隱藏人物》與《月光男孩》中表現出色的影歌雙棲女神加奈兒·夢奈,近年在娛樂圈叱吒風雲,這回在片中飾演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的女強人薇若妮卡可說是完美選角。
平時就熱心於公益和社會議題的她,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導演傑哈德布希曾告訴她《內戰前》的靈感來自於一場惡夢。
對這場惡夢遲遲無法忘懷的他,決定延續《逃出絕命鎮》《我們》的概念,透過一個全新的故事再度對當今社會進行批判。
在傑拉德·布什想述說的故事中,先人們從過去伸出雙手,試圖與現在甚至是未來溝通,他們因承受令人髮指的暴行,為確保後代不會再受到同樣的壓迫而大聲呼救。
《內戰前》這部電影就是我們向過去伸出的援手,希望人們從過去的錯誤記取教訓,確保這些事情永遠不再發生。
加奈兒·夢奈更說道:我希望《內戰前》這部電影不僅僅在教育觀眾,更能夠去引導觀眾與朋友或家人去討論這段令人不安的歷史,引導他們去正視並修復這段不堪歷史所帶來的創傷。
她也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所飾演的角色前世淪落性奴隸,但拍攝需入戲太深,導致好幾個月都無法走出那壓迫的氛圍,甚至無法正常和家人聊天。
她說:“拍攝關於這個時代的事情,對我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但也因為我懂這份責任和重要性,我必須完整展現角色的情緒,不僅是生理上還有心理層面。”
藉由片中今昔兩個場景的錯置,引發觀眾對於她們彼此之間究竟有著怎樣連結,能夠跨越相隔100多年時空的好奇,那就讓我們跟隨導演的鏡頭,進入這個表面看似合乎常理,但許多地方卻又充滿怪異與不對勁氛圍的未知世界。
03劇情和主題反轉不停
《內戰前》整部電影分成三個部分。
從最初講述女主角在南北戰爭期間遭到白人壓迫,必須日以繼夜地辛勞工作,滿足長官的各種需求;
再來進入現代後她作為一位中上層階級,能上電視宣揚種族平權的知識分子;
到最終第三段將前面兩個不同時代的背景結合起來,藉由女主角脫離險境的過程揭曉真相,不僅讓觀眾有如撥開層層迷霧般恍然大悟,也能馬上明白導演在片中設計“現在與過去”這個關鍵謎團的用意。
電影開始是美國一處由軍隊管控的蓄奴農園,不僅重現那個缺乏人權的時代,且採用了高壓甚至殘酷的暴虐。
黑奴們不被允許說話、被任意改名、生活條件惡劣、女性還成為士兵的洩慾物件。而在另個時空裡,一名深受愛戴的作家正巡迴演說倡議人權,她有著幸福家庭和美好友誼,自信地要改變世界,可歷史的陰影迴盪在心中。兩條故事線並比出不可思議的關係。
表面看來是歷史與人權題材,片頭還煞有介事來一段“過去不死”的引句,實則卻是大玩創意的娛樂片。
人權主題用得樣板又扁平,千萬別期待細節部分。
《內戰前》在片頭就引用威廉福克納這位曾多次譴責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度的美國小說家說過的一句話:
過去永遠不死,甚至從未離去。
這句話可以說帶出整部電影主題。
就如同我們最後才知道故事前段那些白人蓄奴的景象,其實是發生在現代南北戰爭紀念公園裡某個不為人知的邊緣角落,而女主角則是被那些激進派種族主義分子綁架,帶進裡頭玩角色扮演遊戲的受害者,到頭來,現在和過去又有什麼差別呢?
當下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四處上演,長久以來的敏感再次被挑起,原來我們才知道就算這世界表現的怎樣大愛、如何進步,還是有些事情、有些觀念是從未真正消弭。
《內戰前》放大了這股來自內心深處、不承認並不代表不在的歧視,就像延續了《逃出絕命鎮》裡對黑人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電影不只是帶出了黑人階級問題,同時更因薇若妮卡的身份讓女權問題同樣不該被無視,而從她的研究、她的演說、她的辯論也不難知道,美國的父權主義問題也是電影議題之一。
而相當諷刺的是,電影尾聲當薇若妮卡奔跑在樹林裡,出現了在南北戰爭裡相當知名的羅伯特·李將軍,他是結束南北戰爭的關鍵人物之一,儘管他所率領的南軍戰敗,但卻也是因為他才獲得了總統林肯的寬頻降軍,重要的是羅伯特·李是反對奴隸制的,這樣的他出現在南北戰爭重現公園裡合理卻也諷刺,當看見這裡存在著農奴莊園,以及他們自詡為“南軍”時。
所以看《內戰前》不禁讓我想到《狩獵》和《人類清除計劃4》兩部講述底層社會成為上層權貴屠殺底層玩物的電影,充滿強烈的批判與諷刺意味。
或許片中這些情節看似讓人難以想象,但看著才發生的佛洛伊德事件,誰又能保證在這個混亂世界,南北戰爭前的這些事件不會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間點再次重演?
而其他人就像片尾外頭那些絡繹不絕的遊客那樣渾然不知。
同時這也是一部非常微妙的電影,它確實和我想像的、以為的不一樣,從預告、簡介甚至正片開始後的剪接方式,都有相當的機會會誤導觀眾往另一處想,認為這或許又是一部關於”前世今生”的電影,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只能說這可能就是兩位導演的本意,先企圖讓觀眾去誤解他們電影裡的時序、兩位”主角”、伊登與薇若妮卡韓利存在的時間點,讓人以為薇若妮卡是”今生”而伊登則是”前世”。
而先伊登後薇若妮卡的敘事方式,再加上電影開頭那句”過去永遠不死,甚至從未離去。”更容易讓觀眾產生這樣先入為主的想法。
所以當中後段發現原來伊登與薇若妮卡其實是”同一個人”時,難免會稍微錯愕並失望。
然當最後真相揭曉時,才意識到導演們拍的是比原先以為的還要更加有意思,輪迴的概念套進那句話有了不同於過去同類型作品的呈現。
看著薇若妮卡成為了伊登,或是整部電影從現代再次被時空轉換回南北戰爭時期,亦明白了導演們這部《內戰前》,是比起真的靈魂輪迴更可怕的輪迴,那是根深蒂固於心底的傲慢與歧視。
對於黑人、對於女性,”不該擁有比我們更高的階級地位,甚至連平等都不應該被允許”的持有,讓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如輪迴般,不斷的上演。
其實電影不斷給出提示,從對話、影片環境甚至是中英文片名,都早就告訴觀眾電影中的輪迴,指的是歷史的重現。
同時亦是明說著黑人、黑人女性在現今社會仍得面臨的處境,從前時代的黑人遭受虐待、奴役的悲慘命運。
即便到了現在進步的時代,永遠忘不去的黑暗還是藏匿於周遭,準備伺機而動將他們再次拉回悲慘裡。
就比如英文片名說的是戰前的,尤其是指南北戰爭前,而中文片名《內戰前》同樣有意思,都提示了觀眾,電影裡發生的一切,是被複制重現在現代的南北戰爭時。
若早一些觀眾察覺片名帶來的提示,會少掉一些和想像中期待不同的失落,但也可能會減少了後段帶來的驚喜。
電影的前半段的步調很慢,慢的險些讓人不耐,抓不太到導演們想說的重點,發展也是相當突然。
如莫名的增加一名新被抓來的黑人女子,沒來由的和伊登槓上,更最後還因被毆導致懷孕上吊自殺,若單純只是想用來當作點燃伊登怒火、加速她想逃離農莊決心的引爆點的話是太刻意了點。
不過也如我前面提到的,傑拉德·布什和克里斯托弗·倫茲兩位導演的這部《內戰前》,並不是一般印象裡的講述”輪迴”的電影,兩位導演賦予電影的輪迴意義是思想上的而非形式上的。
所以即使在電影裡確實有提到靈魂輪迴這樣的說法,導演們所實行的卻是思想上的重現。
於是他們把包含薇若妮卡在內的許多黑人,綁架帶回了遠離城市很遠很遠的地方,重建了農奴莊園,還原了那段歷史。
當知道了伊登等人所處的時代原來是現在後,看著薇若妮卡發生的遭遇,回過頭去想第一段便有許多本來看不懂都得以連起。
而這一段的安排正是導演們的重現,他們不只是要觀眾目睹當時黑人是受到何種殘暴且不理性的對待,更是要讓這些事情再次發生在活在現在、只得以從教科書上讀歷史的黑人後代們身上,使他們體會、感受當時的恐怖與恐懼,同時亦是告訴他們,要走向完全平等、沒有任何歧視的世界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甚至還有可能永遠走不到。
我覺得《內戰前》最為成功的是,其詭譎氣氛掌握的很好。
在知道事件真相之後,第一段的緩慢步調亦成了堆疊氣氛的一環,幾幕畫面給了觀眾不忍直視的壓迫。
而第二個讓我喜歡的是,不論是事後真相揭曉後的回頭回想,還是一路接受訊息拼湊推理,在第一段與第二段以及偶爾第三段裡找關聯是蠻有趣的。
例如最開始讓我不懂的是,新來被取名為茱莉亞的女孩,為什麼會說認識伊登,確定她來自維吉尼亞,更在後來直說她是這裡的領導者,當她選擇吞忍時嘲諷她原來只是個演說家,直到第二段才明白伊登、也就是遭到綁架的薇若妮卡,是個知名的黑人女性,不僅是研究、更致力為女權奮鬥,她的出現影響了許多人,是備受推崇的高學歷女性。
這也是為什麼當看見本人居然不是電視裡敢言敢作的形象、反而怯懦不吭聲的卑微模樣,才讓茱莉亞失望成氣憤。
此外,看完第二段接著跳回綁架後的第三段,會特別留意畫面裡的細節,像是她從第一段就開始在房裡奇怪的舉動,到第三段揭露是她設想如何從房裡逃出的排練,知道了她在學習瑜珈,女兒和她一樣是馬術高手,跟女兒送她的那幅畫,都是在看第三段時格外有趣的收穫。
04電影之外引發深思
《內戰前》與《逃出絕命鎮》同樣在既有框架裡做出突破跳脫。
電影本身是有意思的,可惜就是力道與震撼不及《逃出絕命鎮》。
我個人認為問題在於鋪陳醞釀的太久,當然我說第一段的緩慢後來成為了整部電影氛圍營造的,在第二段逐漸逼近真相後進入到第三段,使得第一段回想起來是很有味道的。
不過就是要看觀眾熬不熬的過那段緩慢。而另一個原因是女主角,觀眾知道了伊登就是薇若妮卡,卻不太認識她也不瞭解她的心境轉變,因為觀眾剛開始認識她的時候就是伊登了。
即便中間知道她是被綁架被迫改名、失去發話權、成為他人洩慾的工具,也不是很明白她如何接受自己從薇若妮卡變成了伊登這件事,當然如果今天類似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有很高的機率會像她或是其他人一樣選擇明哲保身。
且影片開頭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伊登曾經幾次試圖逃跑被抓回來,但那也是幾分鐘的交代,並沒有辦法像《逃出絕命鎮》那樣清楚看見男主角的變化。
從見女方父母的欣喜到誤入陰謀的恐慌觀眾跟著感受,但《內戰前》裡雖然她們是同一個人,可太過於分明伊登與薇若妮卡,觀眾看見的就是”已成為奴隸的伊登”、”事業有成的薇若妮卡”以及最後的”再次選擇逃跑的伊登”,中間的轉變被省略掉,就難以去理解她的想法。
還有,伊登因為茱莉亞的死悲憤不已,決定在這個夜裡再次逃跑,她和另一位夥伴的奮戰,舉起火把的反抗,騎馬於樹林裡賓士,痛毆一切的女罪魁禍首,最終逃離這重現世界。
從快切到慢速,慢動作放大伊登的臉,無以名狀的悲憤無聲卻有聲,悽美壯烈的畫面印象深刻。但仔細想會困惑,是什麼樣的可能讓茱莉亞成為這個開關?
說實在的,我不太覺得這短短几天的相處就讓伊登對茱莉亞產生不同於其他人的情感,在這個農奴莊園裡茱莉亞的死絕不會是第一個,別說開頭就有名黑人女性遭殺害,且這名黑人女性還是和伊登一起反抗的男子女友。
她的好友死了她沒出聲,我是不怎麼相信看到茱莉亞自殺會讓她悲憤到決心反抗,因此整段固然熱血悲愴,看見她成功逃離輪迴地獄替她開心,但就是覺得說服力還是差了一點,茱莉亞這角色就成了整部電影最不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雖然《內戰前》有著女主角成功殺出重圍的正面結尾,但數百年來美國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對待,直到現在依然還存在許多人心中,成為無法抹滅的歷史傷痕。
如同《內戰前》片中白人嚴禁黑奴們在工作時交談、有權有勢的參議員成為反烏托邦世界裡的指揮官,某種程度上正是反映在這個社會中黑人缺乏話語權,遭受委屈也沒有人能為她們伸張正義的處境。
對照到現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社會運動,也展現出《內戰前》希望喚醒我們對於人權重視的核心。
就我個人而言,只能用驚人來形容《內戰前》這部電影,或許這類故事在過去《楚門的世界》就曾出現過,但把整個故事用夢魘來包裝可以說是編排得恰到好處,連手機、飛機出現我們都會以為是女主角在現實與惡夢之間的本末錯置,直到最後才把主角被認為是領導者原因等許多藏在細節中的線索和暗示彩蛋給連起來,傑拉德·布什能寫出這種充滿創意且符合現今普世價值的劇本實在令人佩服。
而本片的翻轉和跳躍規模,讓人想起近期的《戰爭幽靈》《喋血戰士》或劇集《黑鏡》,但相較於其他電影都用科幻來創造情節的大挪移,達成節節升高的情緒張力,《內戰前》做出了一個老派卻反而在今天相當少見的設計。
電影頗重口味、每個元素都有點太過頭,卻也因此瀰漫濃郁的虛假和鬼影幢幢的不安感;當結局到來,這個本來的缺點竟意外合拍。總之是許多環節都可吐槽,卻無法否認其紓壓功能。
《隱藏人物》《月光男孩》中的加奈兒·夢奈在電影中歷經大變身,一人撐起兩條線的神秘結合,《飢餓遊戲》珍妮·馬龍的反派也相當耀眼,但其他角色則多為工具性且表演制式。
即便這樣,還是對《內戰前》不一樣的輪迴概念給予肯定,夢奈表現是驚喜,”伊登”與”薇若妮卡”用了不同的聲音表情,一個壓抑怯懦一個驕傲自信,加奈兒·夢奈成功詮釋了兩個不同性格與環境背景的女性角色,但在這中間又必須適度的給予觀眾提示,要讓我們知道其實她們是同一個人。
偶爾的表情變化與反應很自然的出現在伊登身上,跟《隱藏人物》時相比,儼然她的演技是更上一層樓了,而看著她的表現,我忍不住想如果今天這個角色是由露琵塔尼詠歐來演會是怎樣的?
整體而言,《內戰前》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美國需要的一部電影,不僅像斯派克·李《五人組》那樣以穿越時空展現出強大的創作能量。
更藉由把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充滿歧視的南北戰爭時期,直接面對種族和女權兩個現在最重要的議題,並以那尊作為南軍將軍卻反對奴隸制的羅伯特·李雕像批判直到現在2020年還依然存在的白人至上主義。
或許就如同片中有著一定社會地位的黑人還是會遭到限制壓迫一樣,往事從未消亡,它甚至還沒有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