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歌手們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音樂節目《聲生不息》落下帷幕。
歌手合唱《我和我的祖國》
有人說,這檔節目是一部港樂的“編年史”;也有人說,節目中的港樂是一張接透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船票。年輕人看完節目,也許能從歌聲中看到近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
節目中16組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歌手(樂隊),有著較為明顯的代際。今年74歲的林子祥紅了40多年,見證並參與了香港音樂的整個黃金時代;周筆暢從選秀出道,是80後90後們當年你一票我一票投出來的“平民偶像”;而馬賽克樂隊成立於2008年,歌手炎明熹出生於千禧年後……
林子祥(左)與單依純
當然,年齡只是最外顯的劃分方式,歌曲中更有時代縮影。港樂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入爆發期,節目中的《學生哥》(1978年)、《為你鍾情》(1985年)、《瀟灑走一回》(1991年)是個中代表,描述熱鬧的市井生活、速寫男女的都市愛情;到了90年代,港樂已經風靡亞洲,節目中我們能聽到劉德華的《中國人》、張學友的《月半彎》,那代表了當時一種前所未見的潮流文化;再之後,陳奕迅、謝霆鋒、陳小春……隨著香港迴歸,與內地文化交流日趨密切,港樂的“香港標籤”不再那麼明顯,只要是好歌自然能處處傳唱。
(左起)周筆暢、葉蒨文、炎明熹
歌唱類綜藝打“專業牌”也好,打“情懷牌”也好,目的都是為了與觀眾發生共鳴,那《聲生不息》何以動人?除了歌曲和歌手本身,恐怕觀眾也是被自己“感動”。當港樂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傳入內地,從70後到90後就都擁有自己的專屬歌曲。不會粵語沒關係,註上拼音,口音再“塑膠”,你也能在學校文藝演出上收穫尖叫。
這種觀眾與歌曲的對應關係,可能不是很精確,但是從林子祥、葉蒨文、譚詠麟,到李克勤、李玟、楊千嬅,當這些不同代際的香港歌手登上舞臺,觀眾還是能感受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心跳加速點。
李健(後左)、李克勤(後右)、魔動閃霸(前)
節目中的幾首大合唱的選擇,也暗合了不同時代年輕人的特質。《世間始終你好》是83版《射鵰英雄傳》主題曲,香港武俠片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改革開放初期的年輕人第一次在螢幕上看到快意恩仇的江湖;李克勤的《紅日》發表於1992年,至今傳唱不衰,畢竟年輕人的奮鬥是永恆的主題;Twins的《下一站天后》誕生於21世紀初,歌手想實現成名夢想,年輕人何嘗不想一朝成功,但“跟他歸家為他唱”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葉蒨文和林子祥在《聲生不息》中獲得“榮耀人物”獎項。葉蒨文說:“在我們唱了這些舊歌之後,在你們跟著我們唱了之後,我們的音樂就成為新鮮的生命。”這是老歌的傳承,更是時代的交接。
就像《聲生不息》的收官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在上世紀80年代由李谷一演唱而響遍全國,在幾十年後的舞臺依然充滿生命力。年輕人不會永遠年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背影音樂,但經典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無論誕生於哪裡,都註定生生不息。(本文圖片均由《聲生不息》節目組提供)